王志堅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以《聊齋志異》聞名于世。他一生家境窘迫,仕途坎坷,歷盡磨難,靠粗茶淡飯也走了76個春秋,這不能不說與他的飲食之道有關(guān)。
敢恨食無余
蒲松齡四次應試舉人都落第了,至71歲時方為貢生。
蒲松齡不會治產(chǎn)理家,因此長期窮愁潦倒。這一年他到濟南居留,早餐吃的啥?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說得很清楚:“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屋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倍潭虜?shù)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后面兩句詩,說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于佐食小吃的情景。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qū)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等。
蒲松齡科舉失意和生活窮苦,品嘗美食對于他來說是一種奢望,好不容易有人邀他美餐一頓,可天公又不作美。
那年冬天,蒲松齡的好友王八垓烹了一只肥羊,邀請蒲松齡前去共享美味。蒲松齡很高興地答應了,不料臨行時因下雪受阻未能成行,他深感遺憾,懊悔多日,為此寫下了《戲作烹羊歌》,詩中寫道:“生平百事能知足,中歲多病思粱肉。高齋偶然列珍肴,三十五指攢紛綸。匕箸摩戛刺雙眼,顧盼遂如風卷云。故人烹羊期初七,開函忻忻動顏色。突然天陰雪崩騰,路滑雨濕行不得?!逼阉升g為此感嘆不已。
直到晚年,他還留下“年來肉食貴,久絕肥甘想”“此身幸頑健,敢恨食無余”等詩句,為自己不能經(jīng)常品嘗到精美的佳肴而感慨。
益壽菊桑茶
蒲松齡也算得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學家。他身體力行,在自己住宅旁開辟一個藥圃,種了不少中藥,其中有菊和桑,還養(yǎng)蜜蜂。他廣聚民間藥方,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藥茶兼?zhèn)涞摹懊垧T菊桑茶”,既止渴又健身治病。
菊桑茶成分含蜂蜜、菊花、桑葉、枇杷葉等。其制法是先用藥碾槽碾成粗末,用蜂蜜100克蜜炙,而后用紗布袋分裝,每袋5~10克,每次1袋,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2袋。他深知幾味藥的特性,并寫于《藥崇書》中:菊花有補肝滋腎、清熱明目之效;桑葉有疏散風熱、潤肝肺腎、明目益壽之效;枇杷葉性平、味苦,功能清肺下氣、和胃降逆;蜂蜜有“長壽之品”之譽,具有滋補養(yǎng)中、潤腸通便、調(diào)和百藥之效。四藥合用,相得益彰,有祛暑、清毒、明目、消積、通血脈、健心脾的功效,不失為一貼補腎、抗衰老之良方。
蒲松齡在家鄉(xiāng)柳泉設了一個茅草茶亭,就是用這藥茶方泡茶,每天清晨和妻子陳淑卿在門前擺上一只口小腹大的磁罌,磁罌里盛著苦茶,又在桌上放一把煙葉,見了過路人,就邀請歇坐閑談,搜奇索異;隨客人的便,渴了就請喝茶,倦了就讓抽煙,直到聊盡為止。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動筆寫《聊齋志異》,40歲成書,書中490多篇文言體小說,就是這樣搜集素材而得到的。
摘自《飲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