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麗文
【摘 要】小學英語“對話表演”教學出現了偏差,表現在:“演”過其“實”;“演”不由衷;“演”多必失。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糾正偏差的對策。如果教師充分把據學生的實際和特點,就能真正實現讓學生從“要我演”變成“我要演”、“我會演”、“我善演”的轉變,就能更好達成對話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表演;偏差;情境;對策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表情、動作、言語等形式來開展的表演活動深受小學生們的歡迎和喜愛。教師們也常常組織這類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然而,教師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偏差,影響了教學效率的真正提高。“對話表演”中出現了哪些偏差,如何真正促進“對話表演”進而提高英語課堂對話教學效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此談些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對話表演”的偏差
1.“演”過其“實”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有兩種發(fā)展水平,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和可能的發(fā)展水平;教師應通過設置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將學生的兩種發(fā)展水平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即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斷地將現有發(fā)展水平轉化成可能發(fā)展水平。如此,就會“跳一跳,摘桃子”的良好效果,學生就會獲得快速發(fā)展。但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有效實現,必須要以學生現有發(fā)展水平為前提和基礎,如果超出了學生原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即“演”過其“實”了,課堂表演就會大受影響。
2.“演”不由衷
在對話表演教學中,雖然看起來是在通過表演“說英語”,在相互溝通交流,但因為組織方式比較單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比較簡單,所以實際上這樣的對話表演,并不一定是交流者真實的心聲、情感、思想,即所謂的“演”不由衷。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可能在參與,比較熱鬧,表演順利進行著,但極有可能是在教師權威下、紀律約束下、從眾心理效應的影響下的應付行為。學生們往往語氣平淡不自然,動作表情不豐富,甚至有明顯的做作。教師需要避免這種“演”不由衷的現象的出現。
3.“演”多必失
“對話表演”中,“表演”應為“對話”服務,表演的目的是促進對話的順利開展,進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實現“表演”的目的,現實教學中表演應該要適度,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豐富越有效。演得過多反而會變得主次不分,學生抓不住重點,無法有效掌握語言。教師每引出一個語言點就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對話表演看似豐富,學習興趣高漲,但實際上因情景過多,分散了學生注意力,不利于學生整體理解對話掌握本課重點。
二、糾正“對話表演”偏差的對策
小學英語“對話表演”中出現上述偏差,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把握不夠,不清楚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在記憶、注意、觀察、想像、思維等方面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沒有做到因生施“演”;二是情景的創(chuàng)設不夠逼真和豐富,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沒有抓牢教學重點和難點,導致主次不分;四是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多樣。鑒于此,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來糾正這些偏差。
1.因生施“演”,“演”不過“實”
充分了解與把握小學生的現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創(chuàng)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關鍵點之一。教師在設計、組織和開展對話表演中應充分了解和清楚掌握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做到因生施“演”。教師要清楚,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既有一些有利條件也有不足,他們對學習外語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但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興趣的持續(xù)力不長;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有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欲望,但認知水平較低,學習進度較慢;喜歡參與各種適合他們的有趣活動,但經驗不足,需要更多的學習指導,好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需要教師采用有效方法給予引導。
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對話表演活動,應為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而不是為表演而表演。這需要根據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來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設計教案時,要鉆研教材,明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備課中將自己置身于學生境界中去進行換位思考,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需要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具體活動;在具體實施時,要善于通過生動簡要的語言、豐富多樣的活動、有效的提問、簡潔到位的板書等,進行合理引導,有效調控,從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3.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逼真性、豐富性
情境是學生進行意義自主建構的平臺,是教學的支架,是學習者同化與順應的現實背景,是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空間。據國外的實驗證明:用語言介紹一種物品,識別它的時間約2.8秒,用線條圖表介紹識別它的時間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紹識別它的時間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紹識別它的時間為以9秒;如果讓學生看實物,識別時間只有0.4秒。從以上的對比中可看出,形象越鮮明、越具體、越活潑、越新穎,就越能縮短感知的時間,也就越能激發(fā)學生認知和活動的興趣,越能提高教學效率。
4.活動形式要靈活多變
豐富對話表演中的“對話”形式,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把學習者置于具體的交際場合中去,讓學習者使用所學的語言作為工具來滿足他的交際需求。讓表演活動的豐富多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活動中鍛煉,在鍛煉中學習。
小學英語“對話表演”中,如果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實際和特點,抓住教學重點與難點,創(chuàng)設逼真、豐富的情境,開展豐富多樣的表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投入,就能真正實現讓學生從“要我演”變成“我要演”、“我會演”、“我善演”的轉變,就能更好達成對話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曹輝.建構主義課程理論的“情境”解說.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8(12).
[2]何文恩.他山之石.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4,(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