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重讀莫里森小說中的父母暴力

        2013-04-29 00:44:03于雷
        名作欣賞·學(xué)術(shù)版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復(fù)仇母性身份

        于雷

        摘 要:在莫里森的小說中,孩子為親生父母所虐待、強奸甚至殺害的現(xiàn)象頗令人關(guān)注。表面上看,這些暴力事件大抵出于宣泄情欲、抒發(fā)母愛、體罰教訓(xùn)等動因,而事實上,在每一種暴力現(xiàn)象的背后無不隱藏著制度化的社會壓迫對人性的摧殘。

        關(guān)鍵詞:父母暴力 身份 母性 復(fù)仇

        在莫里森的小說舞臺上,父母暴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最藍的眼睛》中,父親查里強奸親生女兒佩科拉;《秀拉》中,母親伊娃親手將兒子樸拉姆燒死;《柏油娃》中,母親瑪格麗特偷偷地用煙頭燙、用針扎自己年幼的兒子麥克爾;《寵兒》中,逃亡女奴賽絲面對奴隸主的追捕不惜用鋸子割斷女兒寵兒的喉嚨;《天堂》中,母親帕特里夏將電熨斗砸向女兒比麗的腦袋,險些使其喪命。在莫里森的筆下,父母暴力傳達出來的意義往往超越了家庭問題的圈囿而帶有強烈的社會性。鑒于此,在解讀莫里森作品中的父母暴力現(xiàn)象時,就有必要將研究焦點放在特定社會語境中,探討制度化的社會壓迫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精神創(chuàng)傷。

        一、兩個世界之間的身份危機

        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袖杜波伊斯在其《黑人的靈魂》一書中指出,“20世紀的問題乃是膚色界線的問題”①。對于美國黑人而言,他們必須在代表主流文化的白人世界與代表弱勢文化的黑人世界之間做出身份確認。但是,由于美國社會乃是“一個不容(黑人)擁有自覺意識的世界”,因此,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黑人便進化出一種獨特的“雙重意識”,即“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待自我”,用強勢文化的標尺來“丈量自己的靈魂”②。于是,黑色的皮膚不再是黑人身份的可靠證據(jù)。莫里森頗有感觸地說:“成為黑人是一件你得做出選擇的事情。無論你的膚色如何,你得進行選擇。過去,我的確會因為置身于黑人中間而覺得安全,但是現(xiàn)在我不再因為他們是黑人而有同感了?!雹?由此來看,黑人雖擁有黑色的皮膚,但極有可能“內(nèi)化”白人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并因此表現(xiàn)出“扭曲的,甚至是病態(tài)的行為模式”④。

        在《最藍的眼睛》中,黑人母親珀琳力圖通過認同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來緩解自己的身份危機。從迷戀于白人電影中描繪的生活方式發(fā)展到后來將自己工作過的富有白人家庭幻想成夢寐以求的私人世界,珀琳似乎在白人社會中找到了歸屬。她覺得“回家變得困難了”,“看見(丈夫)查里也變得困難了”,甚至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眼中釘。珀琳在對待自己孩子和對待白人孩子方面的巨大反差象征性地表明了一位黑人母親對自己本真身份的疏離及其對白人價值標準的內(nèi)在接受。與珀琳不同,作為丈夫的查里無法像妻子那樣以自欺的方式來尋求解決身份危機的途徑。深受種族壓迫的查里可謂是一個與白人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叛逆人物。在他看來,“上帝是一位可愛的白人老頭兒,披著長長的白發(fā),飄動著白色的胡須,還有一雙藍色的小眼睛……”而他情有獨鐘的還是那“一手遮天、欲將世界粉碎”的“黑人魔鬼”形象。自幼就被父母遺棄的查里一生都在試圖確認自己的身份。在養(yǎng)育他的吉米姨媽去世后,查里踏上了艱辛的尋父之路。可是,當他費盡周折將正在賭博的父親找到后,父親卻厲聲將他趕走。尋父這一細節(jié)暗示了查里對身份確認的渴求,而尋父的失敗則又加深了查里的身份危機。于是,精神極度低迷的查里不得不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在恍惚中,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身邊的女兒佩科拉;這或許是他尋求身份認同的最后機會。當他看到佩科拉用腳趾蹭著小腿,查里回想起當年珀琳在鄉(xiāng)下也習(xí)慣做同樣的動作。此情此景不由得為他“注入了幾分不可思議的纏綿”。杜瓦爾就此評論說:“在強奸發(fā)生的前一刻,(查里)顯然想到了當初與珀琳的親密無間;這就暗示……他所要賦予佩科拉的乃是沉淀在其南部鄉(xiāng)村生活回憶中的那種本真的身份感?!雹?雖然查里強暴女兒存在著泄恨等其他重要因素,但在象征意義上,這一行徑表達了查里“重新確立自我身份”⑥ 的強烈動機。

        如果說在《最藍的眼睛》中,莫里森著重探討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沖擊下所產(chǎn)生的身份危機,那么在《天堂》中,莫里森則轉(zhuǎn)向了對黑人種族主義的研究。在她看來,黑人在受到白人社會的排斥后而走向閉關(guān)自守的境地同樣是十分危險的;小說中母親帕特里夏體罰女兒的暴力事件正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黑人種族主義對人性的摧殘。《天堂》當中的魯比鎮(zhèn)是一個完全由黑人控制的烏托邦社會,然而他們那種偏居一隅的極端狹隘最終使得“天堂”成為殘酷肅清異己的地獄。鎮(zhèn)上的黑人用“8號巖”(一種在當?shù)乇硎旧顚用旱V的行話)來代指魯比鎮(zhèn)膚色最深并因此而最具權(quán)勢的黑人家族。魯比鎮(zhèn)的先輩們曾經(jīng)因為自己黝黑的皮膚而不為收容——不僅白人拒絕他們,就連淺膚色的黑人也讓他們吃閉門羹。于是,他們發(fā)誓要建造屬于自己的“天堂”,一個只屬于“8號巖”血族的黑人“天堂”。顯然,這個“天堂”是建立在仇恨的基礎(chǔ)之上;而魯比人的基督之愛也演化成一種旨在排斥異己的激進宗教情緒。他們把自己打造的烤爐當成宗教信物來頂禮膜拜,而且還在爐口上刻下了一行字:“小心(上帝)皺著的眉頭”。關(guān)于這行字,祖輩的解釋乃是“給曾經(jīng)拒絕收容他們的人以威脅”;換言之,魯比人仇恨的矛頭不僅指向白人,同時也指向淺膚色的人——他們原以為自己要努力消除的差別只是“自由與奴役”“富有與貧窮”以及“白色與黑色”,如今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差別,即“淺膚色與黑色”。生活在如此極端的黑人種族主義陰霾里,淺膚色的人無疑會作為“卑下、墮落、不純的‘他者”⑦成為魯比社會中受壓迫的對象。于是,深受黑人種族主義壓迫的帕特里夏如同《最藍的眼睛》里的珀琳一樣“學(xué)會”了用強勢群體的“眼睛”去看待一切。她一方面把融入“8號巖”家族當做解決身份危機的途徑并為此嫁給一位擁有“午夜膚色”的“8號巖”后裔,只可惜生下的比麗還是遺傳了給自己家族帶來麻煩的淺膚色;另一方面,她和“8號巖”家族一樣視比麗為“惹是生非之人”。當發(fā)現(xiàn)女兒偷偷戀愛時,這位寵愛孩子的母親以一種連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方式狠狠加以“教訓(xùn)”:她沖上前去,將電熨斗砸向女兒的腦袋,險些使其喪命。評論家?guī)毂却那锌艘会樢娧刂赋?,“帕特里夏之所以虐待自己的女兒是為了證明她有資格成為魯比人”⑧。從這一意義上說,比麗成了帕特里夏想擺脫而無法擺脫的“鏡像”—— 一個她急

        于消滅、帶給她身份焦慮的“自我”。

        二、畸形的復(fù)仇機制

        在莫里森的筆下,父母極有可能將自己的孩子當做報復(fù)社會的“替罪羊”。他們往往無法正面反抗強大的壓迫者而把仇恨的矛頭指向家庭中的弱者。在小說《最藍的眼睛》所展現(xiàn)的美國男權(quán)制社會中,黑人男性一方面在“白人至上”的社會等級制度中淪為白人種族壓迫的受害者,而另一方面又通過“傳遞”這種社會機制成為黑人女性和兒童的施害者。小說中吉米姨媽對于自己痛苦經(jīng)歷的描述是對美國社會等級制度的形象化體現(xiàn):“當白人打了她們的男人,她們負責將血跡擦凈,回家接受這位受害者的虐待。而她們則用一只手揍自己的孩子,用另一只手為他們偷竊?!泵绹畽?quán)主義理論家貝爾·胡克斯認為這種“暴力循環(huán)”現(xiàn)象反映了黑人男性在接受社會對他們的“非人化剝削”的同時期待在家庭中“恢復(fù)自己的權(quán)力感”⑨。從這個意義上說,查里強暴女兒的罪行乃是這種等級制度造就的極端產(chǎn)物。當年在佐治亞州的時候,查里的首次性冒險卻意外成了白人槍口下極端無奈的性表演;年少的他不敢將胸中的憤怒投向手持獵槍的白人,相反卻把自己身下的黑人姑娘當做敵視的對象。可以說,這一充滿恥辱的經(jīng)歷讓查里“學(xué)會了將對白人種族壓迫的仇恨

        移置到黑人女性身上”⑩。成家后,查里則試圖把妻子珀琳當做自己“轉(zhuǎn)嫁失敗的目標”{11};必要時,他會“將所有那些無法宣泄的仇恨和遭受挫折的欲望一股腦兒傾倒在她的頭上”。新婚的查里對妻子表現(xiàn)出的“愛”更多的是建立在自身“優(yōu)越感”的基礎(chǔ)之上:他“喜歡珀琳的鄉(xiāng)下土氣和對城市事物的無知”,尤其是她那只跛足更是被查里當做“某種特別而又可愛的東西”加以呵護。然而,過上城市生活的珀琳很快便厭倦了丈夫的窮困潦倒并進而決定外出工作。對于查里來說,這無疑是個打擊——當年他在白人那里蒙受了生理上、精神上的羞辱,而如今在妻子面前,他又感受到經(jīng)濟上的無能,于是他再次將仇恨的眼光投向身邊的弱者。顯然,獲得經(jīng)濟自立的珀琳已不再是丈夫解決心理失衡的工具:她不僅對查里的暴力揮拳反擊,更在精神上鄙視查里。環(huán)顧四周,查里所能發(fā)現(xiàn)的“弱者”唯有年僅十二歲的女兒佩科拉;在她弱小的軀體上,查里瘋狂地發(fā)泄胸中郁積的仇恨并試圖找回在白人社會中喪失殆盡的“男人的尊嚴”。正如凱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強奸乃是男權(quán)制強權(quán)“最徹底的實現(xiàn)方式”{12}。

        在小說《寵兒》中,賽絲的殺嬰罪行則與其報復(fù)奴隸制壓迫的心理緊密相關(guān)。當年賽絲在種植園已有九個月身孕的時候,名為“學(xué)校教師”的奴隸主竟縱容他的兩個侄子掠奪她的乳汁,用皮鞭在她背上永久地留下一片形似苦櫻桃樹的傷疤。作為女奴,賽絲對此毫無反抗,而逃亡后作為一個擺脫奴役的“自由人”,她覺得有資格討還失去的尊嚴。黑人廢奴主義者“郵資已

        付”(Stamp Paid)意識到賽絲殺害女兒背后的復(fù)仇欲望;他這樣談及賽絲的暴力行為:“她并不瘋。她愛那些孩子。她只是想狠過那狠心的人?!痹谂`制度下,奴隸主為了獲取更多的奴隸,往往對婦女的生育能力倍加重視;女性和兒童因此而具有獨特的意義。{13} 有論者對此頗具洞察力;他認為賽絲的價格顯然要超過自己,因為她是“無需成本而能再生產(chǎn)的財產(chǎn)”。由于“逃亡奴隸法案”的存在,奴隸主追捕逃亡奴隸的事情并不鮮

        見。他們往往手持槍支,但并不想傷害自己的“財產(chǎn)”;事實上,他們格外小心——畢竟,“死的黑鬼尚不如一條蛇或是一頭熊可以剝了皮賣錢……”賽絲似乎認識到自己在主人眼中的“價值”,因此,面對奴隸主的追捕,賽絲選擇了自殺性的毀滅。她要將所有的孩子全部殺死,然后再自盡。在實施復(fù)仇之際,賽絲的眼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眼白的消失,它們同她的皮膚一樣黑,她看上去像個瞎子?!边@個細節(jié)頗具象征意義:賽絲的是非觀念此刻被復(fù)仇的蔭翳所遮蔽,她幾乎也成了道德上的“瞎子”。

        莫里森小說中的父母暴力事件一般發(fā)生于黑人家庭,但也有例外?!栋赜屯蕖分械陌兹四赣H瑪格麗特就曾把自己年幼的兒子麥克爾當做報復(fù)丈夫的工具。早在高中讀書的時候,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瑪格麗特便在選美比賽中榮獲“緬因小姐”的桂冠;不久她便被著名糖果商人瓦萊瑞恩看中并成為其第二任妻子。身處這樣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中,瑪格麗特只能過著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她的階級背景使她無法融入到丈夫的世界中去。在瓦萊瑞恩的舅母們看來,像瑪格麗特這種“出身低下的姑娘”根本不配嫁給自己的侄子,而瓦萊瑞恩之所以娶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向第一任妻

        子證明他有能力去愛”。在一次聚會上,有位貴夫人在得知瑪格麗特的高中教育背景后禁不住沖著這位年輕的妻子笑了半天;她拍拍瑪格麗特的肚子說:“快點兒加油,親愛的?!边@就暗示:為丈夫生孩子或許是瑪格麗特“保證其社會地位的唯一希望”{14}。然而,事與愿違:兒子麥克爾的誕生并未改變瑪格麗特遭受丈夫家族歧視的境地。瓦萊瑞恩的侄女結(jié)婚時,麥克爾受到了邀請,而他的母親卻被排除在外。對此,瑪格麗特耿耿于懷。在她心中,麥克爾擁有兩種身份,即“瑪格麗特的兒子”和“瓦萊瑞恩的兒子”,而對于后者,她滿懷敵意。當她把煙頭和針尖扎向兒子的時候,她似乎發(fā)現(xiàn)了“某種誘人的東西”。小說中的黑人女仆昂達英是瑪格麗特虐待兒子的唯一見證人;在她看來,“(瑪格麗特)并非用針扎自己的孩子,她要扎的是(瓦萊瑞恩)的孩子。她的孩子她是愛的”。英國家庭問題研究者吉爾·巴恩斯認為:虐待兒童發(fā)生的動因往往是將兒童視為一種“轉(zhuǎn)嫁某些個人及人際間心理癥候的固定標靶”{15}。在這一層面上,瑪格麗特不僅視兒子為驅(qū)除孤獨與挫折的工具{16},同時也對丈夫凌駕于自己之上的權(quán)力進行了報復(fù)。{17}

        三、問題化的母性

        母性在莫里森筆下往往成為一種令人費解的問題:在《秀拉》中,母親伊娃曾為了養(yǎng)活孩子出走八個月,以臥軌將腿自殘的代價換取保險金;當女兒漢娜因意外而身著烈火時,伊娃破窗而出,用自己受傷的身軀遮蔽女兒。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卻因無法忍受兒子樸拉姆沉迷于毒品而將其活活燒死。在《寵兒》中,身為逃亡奴隸的母親賽絲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孩子沖破奴隸制度的枷鎖,卻在面臨奴隸主追捕之際將女兒寵兒親手殺害。對于莫里森小說中充滿暴力的母性,評論家常持肯定的態(tài)度:克里斯琴把伊娃的罪行理解成一種“誘發(fā)于愛的殺戮儀式”{18},富爾曼將賽絲的殺嬰看成發(fā)端于愛的“力量”和“勇氣”{19},這不免使問題過于簡單化而忽略了作品內(nèi)在的社會批判性。

        在《秀拉》中,作為家庭的“創(chuàng)造者和統(tǒng)治者”,伊娃“扮演著上帝的角色”{20}。她不僅將自己孩子的生活納入絕對控制之中,還將領(lǐng)養(yǎng)的三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清一色稱作杜威·金,并試圖讓他們“用一個聲音講話,用一個頭腦思考”。伊娃的武斷不僅抑制了孩子們的個性發(fā)展,更使他們“成為其乖僻性格的犧牲品”。對她來說,母性不僅意味著創(chuàng)造生命,而且還包含著占有和摧毀生命的可能。當伊娃看到從戰(zhàn)場歸來的兒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陷入了崩潰,她專橫地認為兒子已經(jīng)喪失生存的理由。莫里森在談到伊娃殺子事件的時候說:“她的為人之道是非常非常具有占有性的,就像君王一樣。她認定兒子過著一種茍延殘喘的生活。她覺得這令她十分痛心;這就如同你見著一只狗因為斷了腿而疼痛難忍時便會將狗殺死。它或許能承受這種疼痛,但你不能,所以那就是你要將它除掉的原因?!眥21} 可以說,莫里森的這一席話不僅對伊娃殺子的合理性提出了質(zhì)疑,而且也暗示性地對伊娃的母性進行了批判。但是,作品的深刻之處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刺破家庭暴力的表象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社會。當漢娜質(zhì)問母親“何曾與(自己的孩子)嬉戲過”,伊娃回答:“嬉戲?沒人會在1895年嬉戲……1895是個殺人的年代,姑娘。條件惡劣,黑人像蒼蠅一樣死去?!?9世紀末的美國社會種族主義尤為猖獗,黑人教育家博克·T·華盛頓的那篇著名的《亞特蘭大妥協(xié)演說》正是種族矛盾激化背景下的產(chǎn)物。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伊娃無法健康表達自己的母性,她的愛不得不擺脫情感的誘惑而更多地表現(xiàn)出“功能化”的一面;生存成了撫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目的。如莫里森所說:“當你不知如何生存時,與孩子們嬉戲便成了問題……除非在一種仁愛的社會中,否則對孩子的那種情感之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22} 當年伊娃用一條腿的代價換取保險費是為了使孩子們生存下去,而現(xiàn)在她用烈火結(jié)束兒子的生命則是為了終止其無法生存的狀態(tài)。盡管伊娃在實施暴力的前一刻緊緊將兒子摟在懷中,眼含淚水叫著他的名字,但在社會壓迫中所“鍛造”出來的母性必須是以犧牲情感為代價

        的:既然兒子無法堅強地生存下去,那么他至少得“像一個男人那樣死去”。為了應(yīng)付現(xiàn)實的無情,母性的“殘酷”成了伊娃艱難而又理性的抉擇。

        無獨有偶,在《寵兒》中,賽絲的母性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占有欲”。在逃離名為“甜蜜之家”的種植園后,擺脫奴隸制陰霾的賽絲將撫養(yǎng)孩子當做“自己以前從未體

        驗過的自私的樂趣”,而在面臨奴隸主追捕的關(guān)鍵時刻,她卻將武器指向自己的親骨肉,用殺戮實現(xiàn)了“讓孩子們呆在身邊”這一終極目標。{23} 可以說,賽絲母性中的“占有欲”在很大程度上為奴隸制度所“強化”。她從在種植園所遭受的痛苦經(jīng)歷中認識到這樣一條準則,即一個人可以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捍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賽絲的母親因逃跑而被奴隸主處以極刑;賽絲后背上那塊被稱作“苦櫻桃樹”的傷疤則見證了奴隸主對“財產(chǎn)”的絕對控制;男奴西克索因為偷偷殺吃小豬一事而與名為“學(xué)校教師”的奴隸主狡辯,結(jié)果慘遭毒打?!皩W(xué)校教師”此舉是為了表明:“定義屬于下定義者,而不屬于被定義者。”在賽絲看來,自己的殺嬰之舉是出于“凝厚之愛”;寵兒被殺時“不過是個嬰兒”,因此她“太小了,沒法理解”。這一荒誕邏輯在奧特恩看來,不過是將傳統(tǒng)中代表殘酷和邪惡的“能指”堂而皇之地表現(xiàn)為“形形色色的超常的愛”{24}。跟“學(xué)校教師”一樣,賽絲成了自己行為的“下定義者”。她對子女的占有也不免與奴隸制本身顯現(xiàn)了幾分“令人尷尬的相似”{25};她之所以殺害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向前來實施追捕的奴隸主聲明孩子是自己的財產(chǎn)。{26} 從某種意義上說,賽絲從奴隸制度那里“習(xí)得”了對于“財產(chǎn)”的絕對壟斷。她曾毫不隱晦地說:“孩子長大對于母親而言并不意味著什么。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身材會高一點,年紀會長一些,但是長大?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心中,那壓根算不了什么?!碑攲檭旱耐鲮`回來索取失去的母愛時,賽絲的權(quán)力最終受到了挑戰(zhàn),“有一兩次賽絲企圖捍衛(wèi)自尊——成為擁有金科玉律、萬事皆通而不容置疑的母親時——寵兒便把東西弄得砰砰直響,將桌上的盤子橫掃在地,把鹽潑撒在地上,還打破玻璃窗”。如果說愛意味著占有被愛者的一切,包括其生命,那么寵兒重返人間來“吞噬(賽絲)的生命”則證明了這種邏輯的荒謬。如此看來,寵兒的回歸事實上也在幫助賽絲重新認識母性的問題??梢哉f,《寵兒》這部作品將對奴隸制度的控訴巧妙地轉(zhuǎn)化為一位母親意識當中本真母性與畸形母性的對峙和剝離。

        縱觀莫里森的小說世界,我們無法對出現(xiàn)頻率如此之高的父母暴力現(xiàn)象僅僅用“愛”或“恨”來“一言以蔽之”。事實上,莫里森對父母暴力的“熱衷”在很大程度上與她對希臘悲劇的理解有關(guān)。在她看來,具有“希臘味道”的文學(xué)作品應(yīng)該通過給予讀者“一些痛苦”而達到傳遞“信息”的功效。{27} 顯然,莫里森筆下的父母暴力現(xiàn)象在給予我們“痛苦”的閱讀體驗時,更讓我們對種種扭曲人性的社會機制有了愈加深刻的認識。

        ①② Du Bois, W. E. B.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New York: Vintage Books/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0, p16, p8.

        ③{20}{21}{22}{27} Taylor-Guthrie, Danille, ed. 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p186, p64,p16,p69-70,p177.

        ④ Mbalia, Doreatha Drummond. Toni Morrisons Developing Class Consciousness. Selinsgrove: 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32.

        ⑤ Duvall, John N. The Identifying Fictions of Toni Morrison. New York: PALGRAVE, 2000, p45.

        ⑥{25} Page,Philip.Dangerous Freedom:Fusion and Fragmentation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5, p49, p139.

        ⑦ Bouson, J. Brooks. Quiet As Its Kept: Shame, Trauma, and Ra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p200.

        ⑧⑩{14}{23} Kubitschek, Missy Dehn. Toni Morrison: A Critical Compani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8, p181, p37, p96,p128.

        ⑨ Hooks, Bell.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Cambridge, MA: South End Press, 2000, p140.

        {11}{19} Furman,Marva Jannett.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6,p17,p82.

        {12} 凱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頁。

        {13} 塞繆爾·亨廷頓等主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頁。

        {15} Barnes, Gill Gorell. “The Mentally Ill Parent and the Family System”. Parental Psychiatric Disorder. Eds. Michael Gopfert, et 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43-44.

        {16} Samuels, Wilfred D., and Clenora Hudson-Weems. Toni Morrson.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90, p89.

        {17} House, Elizabeth. “The ‘Sweet Life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American Literature 56 (1984), p199.

        {18} Christian, Barbara. Black Women Novelists: The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 1892-1976.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80, p159.

        {24} Otten, Terry. “Horrific Love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in Modern Fiction Studies 39.3&4. Ed. ODonnell, Patrick. West Lafayette: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1993, p664.

        {26} Grewal, Gurleen. Circles of Sorrow, Lines of Struggl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97.

        作 者:于 雷,南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系在讀博士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xué)。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歡
        復(fù)仇母性身份
        嚴歌苓小說中“母性·雌性”觀的建構(gòu)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風險
        跟蹤導(dǎo)練(三)(5)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歐歌賽烏克蘭“復(fù)仇”俄羅斯
        互換身份
        母性
        書香兩岸(2014年4期)2014-05-30 00:01:26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追尋”與“回歸”——論女性電影中“母性”秩序的構(gòu)建
        電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13
        李娜無緣“復(fù)仇”小克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丝袜美腿诱惑一二三区|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av中文字幕| 大奶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久久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毛片| 黄 色 人 成 网 站 免 费| 人妻爽综合网| 一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久久伊人亚洲精品视频| 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 91免费永久国产在线观看| 好爽要高潮了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 漂亮人妻被强了完整版|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懂色| 日本中国内射bbxx|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1000部| 极品尤物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999久久66久6只有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