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生命的記憶

        2013-04-29 13:59:40代冰潔
        山西文學 2013年8期
        關鍵詞:西戎李銳行健

        代冰潔

        作為一名蒲縣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對蒲縣本土作家西戎老師、李銳老師的作品卻不曾全面系統(tǒng)地讀過,在這里,我首先說一聲抱歉。究其原因,一是我閱讀面窄,對現當代作家作品了解不是太多;二是多年來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狹小的天地里,對時代甚或土地都有了一種生疏感。所以,對二位老師作品的閱讀,都是零散的,間隔久遠的;對他們的文學道路,處于一種親切、陌生而又遙遠的感覺。唯獨張行健老師,因為彼此熟悉,所以讀他的作品多一些,可是,我又何曾真切地感受過他所歷經的苦難、彷徨,以及他的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樸素的哲理和人生的要義。我因為性格的封閉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沉寂,致使探索的腳步滯后了許多。在這里,我要深深地自責,我對三位老師廣闊的人生舞臺、深邃的思想,以及他們和這片土地締結的情緣,似乎懂得的太晚。

        直到今年春節(jié)前后,我才從張行健老師那里借來西戎老師的《西戎代表作》,《西戎圖傳》,并且從書店買到李銳老師的《厚土》,《傳說之死》,《行走的群山》系列等,可是,即便四處搜羅,我還是沒有找到《山里娃》《呂梁英雄傳》《丟失的長命鎖》等書籍,這不能不說是此時的遺憾。張行健老師的作品我大部分都有,《我的鄉(xiāng)村,我的田野》,《傾聽生命》,《在故里的上空飛翔》等等,放在桌上,厚厚的一摞。收集好后,我開始懷著不一樣的情感,走進他們的世界。

        在這次的閱讀過程中,我所享受的心靈的愉悅,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以及我對土地的理解,是完全超乎我預想之外的。如果在十年二十年前把他們的書籍放在一起系統(tǒng)地閱讀,我一定不會收獲這么多。從這一點上,我又頗感欣慰。有了豐厚的人生積淀,以及對生活深刻的理解,再讀這些經典作品,我所獲得的,應該比以前更加豐厚。

        三位老師一定不會想到,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怎樣的震動,他們一定不會想到,在闃寂的夜里,在燦爛的陽光下,有一個讀者,如癡如醉地和他們一起歡樂,一起受苦,一起追求和成長;這位讀者,因為他們,而和土地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

        另有一點,我想說的是,在下文中,我對三位老師想直呼其名,當然,這并不代表我對他們的態(tài)度,而是為了閱讀的簡潔,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覺得,在這片土地上,三位老師都是一個符號,他們也許是一顆參天大樹,也許是一眼清泉,也許,就是一穗沉甸甸的麥穗,從這重意義上,直接寫下他們的名字,應該更能獨立和完整地表達他們自己。

        回歸自我

        第一次看到西戎的照片,除了對一位文學老前輩的敬仰,我更多感受到一種親切。也許因為非常熟悉那一片土地,我便也從他善良平實的眉目間讀到了一種唯有那片土地賦予的品格。

        西戎的性格是坦率和純真的,他在《我邁出的第一步》一文中寫道:“當演員,我個頭矮小;學美術,缺乏素養(yǎng)基礎; 學音樂,嗓子也變壞了,光會拉拉二胡,也算不上什么能耐。思來想去,自覺對文學比其他專業(yè)興趣更濃。于是,我便練著寫歌詞、詩和小故事?!?/p>

        這句句誠摯樸實的語言,就如同他腳下的土地,在這個喧嘩的時代,更加令人懷念和景仰。

        西戎,連同西坡村,像一座大山,定格在我的腦海。我再也沒有比現在更熱愛那塊土地;再也沒有像現在一樣,熱愛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

        西戎的創(chuàng)作是從《我掉了隊后》開始的,這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第一部作品。用西戎的話說,“在反掃蕩斗爭中,我軍和敵軍遭遇,我掉隊以后得到群眾關懷的一段經歷,是我永遠也忘不掉的。我決定先把它寫個故事出來?!?/p>

        也就是這個故事,讓西戎邁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的第一步。小說的發(fā)表不僅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和鼓舞,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學創(chuàng)作要來自生活。

        是的,如果不是從農村的土壤中生長起來,如果沒有參加革命隊伍并耳聞目睹了那些斗爭生活,如果不懷抱著對文學執(zhí)著的夢想,西戎一定很難寫出那樣的小說來。

        所以,我深信,一個寫作者,尤其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大多應該都是從回憶,或者記憶開始的。

        我們不知道,那些“永遠也忘不掉的”往事,曾經在年少的西戎心里翻騰過多少次,也不知道,那一份珍貴的軍民魚水情,多少次地感動著西戎。

        我們只知道,參加革命隊伍以后滿腔的豪情,一次掉隊以后經受的恐懼、困苦,那刻骨的體驗,以及在農民家里得到掩護和照顧的那種感激之情,這一系列濃郁的感情無處噴發(fā),它們催逼著西戎拿起筆,獨自坐在延安杜甫川兵站窯洞上面的土坡上,激情滿懷地把它們寫下來。

        盡管西戎謙虛地說,《我掉了隊后》寫作技巧不夠成熟,寫作手法尚且幼稚,也沒有把想要表達的完全表達出來,但我覺得,一部文學作品,只要是從內心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只要是滿懷熱情地投入了創(chuàng)作,只要人民大眾喜歡看,那么,這部作品就是值得閱讀和尊重的。

        西戎曾說,“我文化程度不高,只上過高小,參加革命后,自學文化,也學其他…”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西戎在坦誠之余似乎流露出一縷悵惘。

        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在那個到處充滿貧困和饑饉的年代,西戎不能像我們一樣坐在象牙塔里接受系統(tǒng)的文化教育,這一點,無論對西戎本人還是我們來說,似乎是一個遺憾。但又不能說遺憾。也許正是因為那個艱難的革命時代,才成就了“山藥蛋派”的西戎,也正是因為那段特殊的經歷,才讓西戎的文學作品散發(fā)出樸實的光華。

        西戎用他樸實的筆所記錄下的,正是時代和人民所需要的。所以,他的作品,正如群眾希望讀到的那樣,不是矯情,也沒有華麗的語言,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行軍、打仗、減租等生活的浪濤留下的印記…

        由此我想,一個時代產生一類偉大的作家,或者一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我們熱愛西戎,沒有別的理由,只因為他是西戎。

        也是從西戎那里,從《我掉了隊后》,我得出一點感悟,一位作家早期的作品,或者描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作品,也許算不上最出色,但一定是最真誠的,而且,它對作家本人所產生的那種鼓舞的力量,以及給讀者帶來的真實感,恰恰最能打動我們的心靈。

        因為此,面對李銳那么多優(yōu)秀的作品,我首先選擇了描寫他童年記憶的《紅房子》。我想通過文學來體驗生活帶給我們的樂趣或者哀傷,我還想通過文學,更多地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李銳的這座《紅房子》,一開始就打動了我。其實,何止是打動,我是身不由己地鉆進那座紅房子,完全地忘卻了自己,忘記了身在何方。

        李銳就像一個魔法師,把我?guī)нM了一個“找不著邊兒的濃綠的原野,一片紅磚紅瓦的房子”,在這個依稀的童話里,我完完全全做了一個俘虜。

        那天讀完這部小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記得陽光格外地鮮亮,風是煦暖的,略帶了一絲纏綿,我沉醉于對這些文字的回味里,沉醉于滿地滿眼的綠,恍恍惚惚間,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早已遠去的童年…

        李銳用他嫻熟的筆法和豐沛的想象力,記錄下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而我們,通過他,重新獲得了一種生命的記憶 。

        從這重意義上,讀者應該比作者更幸福,因為他可以通過每一位作者,每一篇文章,無限地獲取這種可能,無限地增加自己人生體驗的平行線,他可以借別人的筆,豐富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人生。

        所以,當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享受的同時,不僅也生出一種竊喜,傻傻的李銳,他是否知道我們坐享了他的勞動成果并樂在其中呢?

        此時,我想繼續(xù)沿著這部小說的路徑,再一次感受靈魂的蕩漾,因為,除了一遍遍的閱讀,除了無邊無際地懷想,我實在找不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流瀉滿蕩的激情。

        在《樂土》章節(jié)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這長著肉瘤子的紅臉老人,這頗有幾分古樸的鐘聲,一直伴著我的童年,伴著那些也被原野染成了綠色的往事。”

        當我讀到這兒的時候,高興地想哭,淚水溢滿眼眶。我在心里追問,李銳啊,你怎么能夠用這小小的方塊字表達出如此悠遠綿長的意境,你怎么會讓一個陌生的讀者通過你的文字而穿越時空,回到她如夢如幻的童年。

        我幽寂的世界,幸福地凌亂了。多年靜如止水的心靈,忽然掀起一圈圈漣漪,我生命的河流,汩汩地流向夢里他鄉(xiāng)。

        童年的趣事,一幕幕上演, “我們拾起還是滾燙的麥穗,在手心里搓搓,把麥魚兒一吹放進滿是口水的嘴里——真是再香不過的美味了!就這樣追著荒火,追著晚霞,不知不覺中墨藍色的天幕上已亮起了第一顆星星,時斷時續(xù)旺起來的火光,映出一張張稀臟的小臉兒,污黑的臉盤上閃著兩顆亮晶晶的眼睛…”

        在這段引人入勝的文字里,我的記憶仿佛同作者的記憶重疊在一起,我也吹著麥穗,追著荒火,追著滿天的紅霞,氣喘吁吁地跑下山…

        我已經分不清這些敘述,到底屬于我,還是屬于李銳了,就這么幻化下去吧。

        “小王把滿滿一帽殼的草莓子捧到我們面前,紅艷艷的果子,雜帶著翠綠的葉,葉子上尚未褪盡的露水瑩瑩反光。我們貪婪的小眼睛頓時一動不動地定在了眼眶里。草莓子!眼前正是那夢寐以求的草莓子!當尖細的牙齒咬進肥厚的果肉的一瞬間,人世上產生了六個最幸福的靈魂,他們快樂的翅膀拍打著葡萄園的青藤,在紅房子的上空翱翔…”

        “我們貪婪的小眼睛頓時一動不動”,這是多么傳神的描寫,簡直就像放電影一樣!想著那幾雙貪婪的小眼睛死死盯著草莓籃的情景,我簡直心花怒放了。

        “月色真好!

        這種月色除了在紅房子住的時候看到過之外,就只有在呂梁山的那座小山莊里還見過。在城里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唯有人群的涌動。融融的月光不是照下來的,而是像薄霧一樣彌散在空中。豐饒的原野被它弄得斑駁而神秘,青蛙的叫聲忽遠忽近地交織著,暗影憧憧的葡萄園變得深不可測,只有蟋蟀微弱而遙遠地呻吟,從深淵之底斷斷續(xù)續(xù)地傳上來…”

        是的,我們的城市已經沒有了月亮,沒有了星星,感謝李銳,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感謝李銳,用文字將溶溶的月色凝固在我們的記憶里。

        最后,文章的結尾寫道:“走過閘橋,身后傳來飛瀑沖擊的轟鳴。我知道,自己長大了;我知道,我已經把自己的童年留在了運河的南岸,留在了那一片濃蔭蔽日的原野里?!?/p>

        寫完這部小說,是在1984年的夏天,對于李銳來說,他的童年,那充滿無限樂趣的童年,當真是一去不返了。可是它帶給我們的快樂與惆悵,帶給我們的美,卻是永遠留存的。

        所以,在我們感謝李銳的同時,李銳也應該感謝我們,是的,成長的腳步把童年拋遠了,可是每一天,或者每一個時代,一定都有喜愛他的讀者在分享著他的童年,在風起的時候把這串兒時的風鈴搖響,傳到很遠的遠方,很遠的未來…

        童年走遠了。嬉笑怒罵的時光,也一去不返。

        當張行健散文作品選《我的鄉(xiāng)村,我的田野》擺在面前的時候,我知道,我的腳下,是實實在在的土地,我所面對的,是真真實實的生活。

        于是,懷著一種踏實的、虔誠的心情,我翻開了張行健的書頁,走進了他的世界。

        翻開第一頁,便是獲《人民文學》1990-1994年度優(yōu)秀散文獎的《婆娘們》。

        “我們這方土地生長五谷雜糧,生長擊壤歌生長古老的傳說,也生長著一群群和男人們一樣野性十足的婆娘們。”

        剛讀第一句,我便被他充滿豪情與深情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們這方土地,以及凌厲的西北風,粗聲大氣的婆娘們,仿佛一束束金黃的麥穗或一株株狗尾巴草,在我的眼前搖曳生姿。

        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心想,如果有一天開一次朗誦會,我一定要聽聽張行健親自朗讀這篇散文,我非常想從他渾厚的嗓音里,聽到生長的聲音;從他深情的眼眸里,讀到春華秋實,讀到大自然亙古不變的秩序。

        “她們惦念那個屬于自己的實實在在的小家,雞兒喂不好就會到別家吃食下蛋,豬兒不能按時喂年底肯定出不了槽;娃子們會時時念叨媽媽的,那個‘狠心賊又不會做飯胡吃亂喝他原本就有胃病的喲…終于,對面山路上顯出了三個小黑點,前面蹦蹦跳跳的是兒子,中間是披著條棗紅被子脖子里掛著鈴鐺的小毛驢兒,最后那個再熟悉不過的影子正是她的漢…她們口里罵著那個‘挨砍刀的,心旌卻飄搖起來…”

        讀到這里,一個受了小委屈,使點小性子,回到娘家又惦記自己小家的小女人形象呼之而出。

        其實,不僅是那個時代和鄉(xiāng)村,即使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或城市之中,不管是大女人還是小女人,不管是老大娘還是小媳婦,又何嘗不曾有過那樣的經歷和體會呢。

        如果我們這方土地上的婆娘們都能夠讀到這篇文章,一定會嬉笑著嗔罵張行健一句,你這個“挨砍刀的”。

        由此,我想到了著名雕塑家羅丹的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

        張行健正是以他與生俱來的作家潛質,以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摯情感,以他黃土地男人的粗獷與豪放,寫出了對黃土地女人們的深情與熱愛。他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精到之筆,寫出了跨越時代,跨越階層的永恒的婆娘們。

        在張行健的早期作品中,最讓我動情的,還有《難忘李家坡》。

        關于李家坡,我一直不知道它的確切位置。盡管我是在蒲縣城長大的,可是,蒲縣的方圓鄉(xiāng)鎮(zhèn)村莊,我卻不甚熟悉,就像我在一篇散文中寫到的那樣,“小小的城,仿佛一個圓,把祖母圈在里面,也把我圈在里面?!?/p>

        不過,當我僅僅讀完一段話,李家坡便在我的心中熟識起來。

        “暮色來臨時,塬面開始傾斜,一條蛇樣小路倏然在眼前扭動。陡陡地下了一道長坡,猛地一個大彎兒,眼前蒼涼的崖面上,高高低低錯落著十余眼破舊的土窯?!?/p>

        這就是李家坡,張行健最初當代教時生活過的地方。說不上什么原因,我對這個未曾謀面的偏僻的村莊,生出一種別樣的情愫來。

        再看這一段描寫:“日頭在西山欲墜不墜時,便有西疙瘩、莊上村的狗兒們從夕陽晚照里跑來,黑、白、黃,花各色不等,在學校的小土院里或院子邊上等候著娃子們的放學,娃子們一出教室,小土院里便熱鬧到了極點。狗兒尋著自己的主人,小主人找著自家的狗兒,狗兒與娃們便親熱成一團,把歡愉盡情地釋放出來…”

        這些村莊的名字,這些山里娃和狗兒們自然天成的關系,是這樣令人喜歡和神往。

        時光流轉,歲月更移,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確發(fā)生了太多的變遷,在我們這塊土地上,那些有著和李家坡同樣名字的村莊,那些天真爛漫穿著補丁褲打著口哨的孩子們,以及屁股后邊伸長舌頭搖著尾巴跟著小主人奔跑撒歡的狗兒們,都在風塵仆仆中遠去。

        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歡樂,我們的孩子沒有看到過也沒有感受過,即使我們,也只能在這滿懷深情的文字里,懷念那遠去的歲月。

        也許是情不能已,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一個深夜,我急切地寫下這樣一段話,想發(fā)給張行?。骸?975年的早春,你來到李家坡,而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以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心靈,同土地聯結在一起。我們的呼吸,散發(fā)著泥土的芳香;我們的眼里,飽含著溪水的清瑩,我們,無論身在何方,都和這片土地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p>

        也正是因了李家坡,讓我又一次認真地審視張行健。

        我比以前更深地讀懂了他的善良,他的寬厚,他大山一樣的品格。

        我甚至在苦著他的苦,樂著他的樂,孤獨著他的孤獨。我的心靈,因了那一段歲月,那一片土地,和那些文字,而柔情繾綣,溪水潺湲。

        也許,這樣的時候,我已經不再是張行健的學生或晚輩,而是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天然的溫情,甚至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護與牽念。

        所以,很久很久,我的記憶都定格在了李家坡,定格在張行健十七歲的少年時代。

        回歸土地

        關于西戎、李銳、張行健個人生命體驗的文字,就此告一段落了。而他們的文學作品所折射的光華,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無窮無盡的魅力,遠不止這些。

        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們,正是從回憶開始,從抒寫自我開始,踏上了文學表達的道路。所以,能夠代表他們最高成就的,能夠反映時代,打動和震撼心靈的,還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

        西戎出生在呂梁山南麓的一個窮鄉(xiāng)僻壤——蒲縣化樂鄉(xiāng)西坡村。這塊貧瘠而寬厚的土地,賦予了他自然、樸素,淳厚的品格。

        在這塊土壤中成長,讓西戎和農民有了血肉的聯系,讓他對農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有了透徹的了解。

        他的小說,就是來自這普普通通的農村生活,他刻畫的人物,就是這些扛著鐵鋤頭,走在山坳里的普普通通的一員。

        所以,西戎的文學創(chuàng)作走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道路,一條堅持文學真實性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一個搞創(chuàng)作的人,要忠于人民,要忠于現實,要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出發(fā),揭示生活中的矛盾斗爭,塑造各種人物形象。凡是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人和事,就謳歌稱贊;凡是不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人和事,就鞭笞打擊;凡屬人民內部的矛盾,就批評教育。我就是這么樣指揮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并且還給自己約法三章:寫真實的,寫自己相信的,寫自己熟悉的。”也正是遵循了這個原則,西戎的小說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在小說《宋老大進城》中,作者通過趕車把式宋老大進城為農業(yè)社賣糧和買牲口,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歲月的歷史圖景,并且塑造了一個十分成功的典型形象——宋老大。

        “張會計把一捆包扎得四楞四整的票子,遞到宋老大手上,打趣地說:‘老大,帶上錢,路上操些心,要碰上壞人把你拾掇了,咱社里的兩匹騾子,可就連根騾毛也見不上了。

        ‘哈哈…宋老大滿不在乎地搖腦袋,笑道:‘拾掇了算啦,我也活的有幾歲啦!

        ‘不到社會主義啦?有人在旁邊故意逗樂。

        ‘怎么不到!宋老大反駁著,‘只要死不了,總得到社會主義過活幾天。后生們,你們別看我老漢老了,到了那時候,嘿,我宋老大說不定就不趕這倒霉大車啦,還要學學開汽車哩!就比如今天進這趟城,我開上汽車,叫我老伴坐上,嗚嘟嘟一溜煙,看那有多帶勁…哈哈…”

        文章一開頭就通過鮮明聲動的描寫,把宋老大詼諧、幽默,風趣的形象鋪展到面前,讓我們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人物,好像他就是我們身邊一位可愛的大叔。

        尤其寫到宋老大賣糧的那一段,更是令人對這個人物喜愛和欽佩。

        “從四鄉(xiāng)來的買東西的賣糧的農民,越來越多了;等著過磅的行列越來越長,宋老大本來是排在最后,不多一會,他后面又排了一長條。他向后看看,有的擔著,有的背著,誰都沒有他們農業(yè)社這么大氣派。順次排在后面的人,用驚奇的眼色,望著宋老大屁股下面小山似的麥口袋,不安地說:‘看那人的麥子,等他一個人過完磅,準得一天。

        又一個年輕一點的人,無可奈何地接著說:‘倒霉,來遲了一步,前頭排了這么大個主兒。

        宋老大聽著,站起來,招呼著說:‘老鄉(xiāng),別發(fā)愁,我可以讓你們先過磅,多讓少,才叫好!

        ‘你是哪村的?那位年輕人問,感激地望著宋老大。

        ‘哪村的?宋老大故意不馬上回答,反問道:‘看不出來嗎,誰能打這么多的麥子?他見年輕人笑著,摸著腦袋,好像是猜不出這個謎來,才認真回道:‘張家莊五星農業(yè)社!”

        就從這一個手勢,幾句對話,一個樂觀、驕傲,樂于助人的農民形象,便站在大家面前。

        同樣是農村人物,賴大嫂的性格可就不那么淳厚了。

        你看她的豬被人抓住后她潑皮耍賴的情景:

        “‘娃娃,你還想打人?

        ‘今天我就豁著進司法科哩!

        ‘你打,你打!反正我三十七的陽壽也活夠了!賴大嫂一面兇神惡煞地叫嚷,一面直往后退,她心里也有個主意,要真的把這個后生的火性逗起來,挨他兩巴掌,夠自己受的?!?/p>

        還有她“石雞子滾坡似的高嗓門,鐮刀似的腳”,不僅一出場就賴,而且具體到事情上的時候,也是賴勁十足。

        但是,作家并沒有把這個人物寫的一無是處。當她看到立柱媽賣小豬而買到洋瓷盆,燈芯絨,花格頭巾的時候,立刻眼紅起來,于是,拉下臉面,請求抱一頭小豬回來,實在不行,她又讓老實的丈夫去說說好話,爭取能抓一頭小豬。直至小豬抓回來,她的臉上才綻露出喜悅的,又帶慚愧的笑容。

        賴大嫂身上所表現的多樣性性格,真實地反映了1962年農村經濟恢復時期的現實生活和農民的心理狀態(tài)。而那些隨處可見的帶有地方特色的群眾語言,更是讓我們身臨其境般地和這些鄉(xiāng)親們拉了一次閑話,趕了一趟車,看了一回熱鬧。如果此時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能夠看到這些作品,他們一定會覺得非常熟悉,一定會和西戎由衷的貼心窩子。

        所以,西戎的作品,透過泥土的芳香,表現出了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體現了一種時代特征。而在時隔半個世紀之后,在這個呼吁誠信,呼吁雷鋒精神的時代,西戎塑造的典型形象,不僅成為我們的懷念,更成為一種精神的慰藉和指引。也許,這在西戎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絕沒有想過的。

        如果說西戎對這片土地的深入描寫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李銳在《厚土》中對呂梁山下這個偏遠山溝的描寫,對這里的民風民俗的了解,以及對山民們語言特色的把握,真真讓我五體投地,甚至覺得不可思議。

        李銳出生于北京,1969年隨上山下鄉(xiāng)的浪潮,來到蒲縣刁口公社底家河村,成為一名插隊知青。

        他在這里僅僅生活過六年,卻能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入心臟腹地的了解,對這里的農民有著如此深厚和純潔的感情,這,不能不讓人敬仰和感動。

        所以,“感覺”這個東西,有時真的很奇怪。有的人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城市,卻對這個城市未必有真感情;有的人只是浮光掠影地去過一個地方,卻把那里當作自己的故鄉(xiāng),一輩子魂牽夢縈。就像夫妻之間,一輩子同床共枕,也未必懂得;而有些朋友,一次意外的邂逅,便相知如故。

        我不知道,李銳是否把蒲縣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但從他的作品來看,我想是的,應該是的。

        也許,正如李銳自己所說:“如果不是曾經在呂梁山荒遠偏僻的山溝里生活過六年,如果不是一锨一鋤地和那些默默無聞的山民們種了六年莊稼,我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些小說來的?!?/p>

        從這點看,李銳的這部分作品,同西戎一樣,遵循了“寫真實的,寫自己看過的、感受過的”的原則。這片貧瘠的土地,這些善良憨厚的山民,在他的記憶里,有著古樸、落后,有著原始、粗野;更有著切開人心靈的疼痛。

        剛看到《送家親》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并不懂其中的意思。離開家鄉(xiāng)已經二十年,對故鄉(xiāng)的很多方言、俚語,終究是陌生了。用普通話去理解這幾個字,似乎很困難,我左思右想也不明白什么是家親,只能懷了好奇,繼續(xù)讀下去。結果,越往下讀,就越熟悉,尤其是想起母親用地道的蒲縣話說“送家親”的時候,我才明白了此中含義。

        所謂“家親”,其實就是祖先亡人。“送家親”,就是老百姓以為宅子里發(fā)生的一些“日怪”事情是因為祖先的亡靈來打擾造成的,所以,為了保平安,他們把花花綠綠的彩紙纏在谷草桿上,插進裝滿谷子的升里,然后用黃紙裱糊一個牌位,插五拄香,把這些作怪的亡靈送走。

        在叩拜的當兒,他們口中念念有詞:

        “千揚神,萬揚神,

        神里難,難里神,

        揚起山西蒲縣城,

        ……

        也不知道是寒火虛實,

        也不知道是神君覺驚,

        陽世三劫草帽子人,

        不知道天高地厚,

        這無法可治了,

        請得這楊門小小馬童,

        剪上五桿高旗十二桿黃旗?!?/p>

        讀到這兒,我不禁啞然失笑。記得小時候,我們姊妹幾個生病的時候,尤其是一些無來由的急病,我的祖母就會盛一碗水,往里邊放一撮小米,再用一塊紅布蓋住我們的頭,拿三根筷子點幾下,口中嘰里咕嚕念叨著,然后彎腰把筷子豎在碗里,直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把水潑到門角,謂之“送家親”。

        說來奇怪,雖然是迷信,可是這種除病除災的方法,有時候真的挺神奇,有時我們的病第一天看著還很重,可是“家親”一送,第二天居然能跑能走了。

        所以,直到現在,當我的孩子偶然生病,不明原因的時候,母親還會用同樣的方式,虔誠地舀一碗水,插上筷子念叨一番。當我說“這能管什么用”的時候,母親總是說,“能治病更好,治不了也沒壞處?!?/p>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李銳的記憶力一定特別好,他也一定是個有心人。總之,能把這片土地上的悲悲喜喜,酸甜苦辣寫的這么真實詳細,把一個蠻荒的村莊一個個前世今生用如此平實的語言再現出來,我真心地感謝他。

        還有令我稱奇的,便是李銳對蒲縣方言的熟悉,以及恰到好處的運用。在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說中,幾乎每一篇里面,都能讀到生動樸實的鄉(xiāng)語,其中有好些話,好些口語,分明都是我以前從鄉(xiāng)親們那里真真切切聽到過的。比如:

        “早晚叫你驢下的爛了嘴?!?/p>

        “假門三道的,你看的回數還少?!?/p>

        “愛巧就嫁給你們公家人了,就在煤礦上?!?/p>

        你瞧,連人物的名字,都用的是我們這方土地我們這里的莊稼人慣用的名字。

        還有一些言淺而意賅的:

        “生死不由人,哭也是白哭?!?/p>

        “受苦人咋就算是個好死?”

        “用問。一輩子吃飽,喝好,有自己的房子,有老婆孩子,栽根立后,活夠了歲數…”

        就這么簡簡單單一句話,一句看似散淡的應答,便把恒久地刻印在祖祖輩輩鄉(xiāng)人們腦海中的對生活的理解和理想表達了出來,從而道出了“簡單原本就是深刻”的樸素道理。

        而在讀到《青石澗》的時候,我的心中則是說不盡的凄涼和悲傷。

        “二十年前趕著羊們到青石澗來歇晌,是一群羊,一個人。如今,還是。

        光棍熬到三十歲,才好不容易用老父親的棺材換來個大肚子媳婦。和這個媳婦過了不到三年就又離婚了。想想,就像一場夢?!?/p>

        “他怔怔地打量著這石板,這溪水,這藍天白云,和這些層巒疊嶂的群山…忽然,眼神在緊貼灶口的石壁上定下來:二十年了,他都沒有留意過這個地方,沒有想到自己每天生活時弄出來的煙,已經把石壁熏黑了那么巨大的一片…這就是二十年么?二十年就是這么大這么黑的一片么?”

        是的,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哲人莊子就發(fā)出了“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的感慨,而今,這種理解,這個關于時間的命題,依然在人們心中疑惑著,留存著,哪怕是一字不識的莊稼人。

        李銳的這本《厚土》,的的確確用土地丈量了生命的短長,用莊稼人一生的使命,完成了對生命本質的表達。

        當我用有些陌生了的蒲縣話讀著《送家親》,讀著《古老峪》,讀著“日他一萬輩兒祖宗”,讀著屬于我們這片土地的故事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真真正正回到了這片土地,我甚至感到自己就像一個幽靈,游走在李銳的筆墨間,游走在這個古老的明明滅滅的村莊。

        關于《傳說之死》,我認真地讀過。不管是六姑婆,還是她的故事,都好像不是從我們這塊土地上生長起來的。但我想說說它。因為,我無法抗拒李銳的魅力,也無法把對這部小說的感覺壓抑在心頭。

        我渴望表達,哪怕像鸚鵡學舌一樣,重復李銳的語言。只有這樣,我才能釋放奔涌的激情,釋放我在無數個白天黑夜積攢的能量。

        這部小說,從一開始,我就被它的語言,它的神秘氣息深深吸引了。

        “六姑婆活著的時候是一個傳說。

        后來六姑婆死了,傳說也就死了。

        自從六姑婆死了以后,她生前所在的那座城市就成了一個沒有傳說的城市?!?/p>

        當我最初讀到李銳讓這個傳說死去的時候,我的心中是格外地憤憤不平的。我們的城市,怎么可以沒有傳說,我們的生命之樹,怎么可以沒有根須。

        然而,回頭想想,我知道,我們的城市真的沒有了傳說。當我們生活在一座現代意義的水泥大廈的時候,當我們每日穿梭在熙來攘往的人流中的時候,又當我們,走遍大街小巷都找不到六姑婆的身影,聞不到六姑婆氣息的時候,我們的城市,多像一張白紙,空洞的令人心顫。

        是的,傳說死了,真的死了。

        還好,我們的李銳通過文字讓它復活了。雖然六姑婆早已死去,雖然這種復活對她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但對于我們,對于我們這些懷念她的人們,卻是非常有用的。

        出色的李銳,壞壞的李銳,先讓傳說死去,又幫我們把傳說找回,讓我在一番傷心和遺憾之后又獲得了我小小的生命渴望得到的記憶。

        為此,我要真心的感謝李銳。

        如果有一天,能夠見到他,我一定會告訴他:謝謝你,把傳說還給了這座城市,謝謝你,把傳說重新裝進我的心靈。

        未來的日子,在這座城市中游走,我的眼里,可能不再是高樓和人群,我的耳里,也不再是馬達的轟鳴和商販的叫賣,而是一束香,一座牌坊,一個古老的傳說…

        當我從李銳的傳說中走出來的時候,眼前擺放的是張行健獲得第二、第三屆趙樹理文學獎的短篇小說《遠逝的村景》和《故里物語》。

        我的思緒,不禁回到多年以前的那個傍晚,也是同樣的夕陽,同樣的鐘表寂寞的行走。

        記得讀完那組小說,我久久無眠。第二天,便給張行健發(fā)了一條信息:“張老師:僅憑這組《故里物語》,你便無愧于趙樹理文學獎,無愧于一名優(yōu)秀作家的稱號?!?/p>

        張行健當時正在去西山的路上,他非常高興,當即給我回了一條信息表示感謝。

        逝者如斯,轉眼幾年匆匆而過。

        今天,當我重又翻開那些熟悉的小說,重又閱讀張行健,就感覺好像腳踏在故鄉(xiāng)那塊溫潤肥沃的土地上,那么厚重,那么踏實。

        這本書,經過歲月的浸洇,多少有些舊了??墒?,我比以前更加喜愛它。正是從這種陳舊里,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

        也許,許多許多年以后,當我的孩子,或者我的孩子的孩子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會驚嘆地說,“張行健是什么年代的人,他筆下的那些人物,真的存在過嗎?”他們,一定會透過時間的河流,從那字字句句間,讀到一段沉甸甸的歷史,讀到曾經孕育過他們卻被他們忽略了的那塊厚重的土地。

        這么多年來,張行健的創(chuàng)作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從散文到小說,從文學評論到報告文學,不拘一格,視野廣闊。其中有農村題材的,有城市題材的,也有邊緣作品;有農民,有干部,還有老鷹,狼,黃羊等等。

        但是,我覺得,他最好的作品,應該是表現農村生活的這部分,譬如獲得趙樹理文學獎的那些短篇小說,以及《山村敘事》,《留守家園》,《古塬蒼?!返鹊?。這些作品,都充分地展現了這片古老土地上的鄉(xiāng)土人情,表達了他對故土深深的懷戀與熱愛,慨嘆與憂思。

        所以,只要提到張行健的小說,大家莫不想到農村,想到土地和山巒。一位作家的生命歷程,就這么奇妙而又自然而然地通過文學,和土地凝結為一個整體,并演變?yōu)橐环N代言。因此,張行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鄉(xiāng)村小說作家”。

        讀他的小說,讀遠逝的村景,那些很久以前曾經在我們這一代人身邊生活過的鄉(xiāng)親們,仿佛又回到我們中間。

        聽聽《哭婆吳氏》的哭唱吧:

        “我的苦命的老姐姐呀——

        你一輩子沒有好吃好喝好穿好戴呀

        家里地里沒黑沒白地操心動彈哎

        村前村后左鄰右舍都夸你的好人緣呀

        我的好姐姐你可真絕情真狠心呀

        丟下你沒出息的老妹子在這世上受煎熬呀”

        聽聽這些詞,句句復蘇著我們的記憶,豐富著我們的想象,沖擊著我們的心靈,直至我們淚水連連,喉頭哽咽。

        聽到這些哭唱,我不禁想起幾年前姥姥去世的情景。也是請來這樣一個哭婆,也是聲淚俱下的哭唱,直唱得在場的人,親的,不親的,老的,少的,一應擦著滿臉的淚水。

        “冬去春來,日子年復一年地過去,故里的屋脊上天天有一縷縷炊煙升起,故里的屋脊下也隔三差五有老者歿去,鄉(xiāng)人在看到炊煙升起的時候,也時時能聞見哭婆的哭唱在村巷里蕩著,在屋脊上飄著,在椿樹和棗樹的枝杈上掛著?!?/p>

        時間一晃就是多年。村里的鼓樂班子成立了,哭婆吳氏也老了

        在四里八鄉(xiāng)紅白喜事、祭奠哭喪場上,再也聽不到哭婆期期艾艾的哭腔,取而代之的,是鼓樂手們熱鬧非凡的或流行,或風趣的演唱。

        值得幸運的是,我們這一代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尚且親自領略過哭婆的風采,并且被她沙啞的韻味十足的哭腔感染過。

        而今,即使在農村,也很難聽到哭婆的聲音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論多么留戀,多么不舍,我們都無法阻擋它飛馳的腳步。

        而關于哭婆的哭唱,以及對于哭婆的記憶,都只能通過老人們的絮叨和這樣的文字來再現了。

        難覓的還有鐵匠老鐵,無論在城市還是鄉(xiāng)鎮(zhèn),無論是老者,還是年輕人,這些年里,有誰還看到過他呢?

        “那些年,故里動聽的音樂是從鐵匠老鐵的場院里傳來的。那是打鐵聲,叮叮當當的,有時很緊湊的,有時很舒緩的,有時呢,緊湊和舒緩一起裹著,纏著,就纏到一條條村巷里去了。便有閑適的老漢和忙里偷閑的漢子們,伸伸懶腰,或打一個哈欠,款款地迎了叮當聲響,朝著老鐵的鐵匠鋪步去?!?/p>

        那些年里,村頭老鐵叮叮當當的聲響,以及那旺旺的火爐,紅紅藍藍的火苗,不知染紅了多少夜色,溫暖過多少心靈。

        那一片寂寞的土地,因為這動聽的音樂,這一爐春夏秋冬永不寂滅的旺火,不知傳唱出多少生活的熱情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削瘦的老鐵,卻有著樹根一般粗硬的胳膊,胳膊上青筋暴突,如同故里的幾條青蛇,在緊緊地纏繞著樹根。他裸著上身,肩上和胸上,在他揮動鐵錘時,就滾動著可怕的疙瘩肉,過來過去的,像驚慌的老鼠,在他的皮下竄動。”

        老鐵的形象,不禁讓我想到同樣當過鐵匠的竹林七賢嵇康。當他揮舞著鐵錘在爐火前鍛打的時候,不也是一樣的有力,一樣地令人贊嘆嗎。

        透過歷史的鐵錘,我仿佛聽到嵇康那鏗鏘有力的擊打聲里,迸發(fā)的一串串青春的熱情,一聲聲無處施展才能的嘆息,以及他卓約的風姿和曠世才華。

        后來,“城里成立了一家鋼鐵公司…很快的,在鎮(zhèn)上的商店里,在村中的供銷社里,便有大批鐵器家具和家用物什回來,擺在那里,一排一排的?!?/p>

        鐵匠老鐵經營了一輩子的營生,終是被機器的轟鳴替代了?!耙魳芬粯拥腻N聲停下來了,鄉(xiāng)村上空,除了悠悠山風,就是靜謐的天籟?!?/p>

        哎,鐵匠老鐵的遭際,著實令人感慨。

        是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捷和便利??墒?,我們的土窯洞不見了,我們的犁鏵不見了,我們的雞鳴狗叫裊裊炊煙都已經再難尋覓,更別說虎嘯猿啼,獅吼鹿鳴。所有野性的美,野性的呼喚,都不可避免地淪為一種傳說。

        此時,無論你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看到的都只是人,都只是嘈雜凌亂的腳步。我們,再去哪里尋找布谷和黃鶯,尋找那一個個被遺落的家園?

        這一切,是沒有答案了。

        我只能,只能遠遠地望著“故里的上空”,尋找老鷹劃過的痕跡…

        可是,我怎么能找到呢。那瓦藍瓦藍的天,已經變得那樣蒼涼。蒼涼之下,除了《撈河漢》,除了《城市小麥》,隱約還有生命在喘息…

        那是《傾聽生命》的聲音,那是一個煤礦工人絕望的掙扎。

        農民的兒子——命子,為了趕緊娶到蘭子,為了三千塊錢的彩禮,不得不用生命作賭注,下到深不見底暗無天日的煤窯,在黑森森的生產大巷里刨煤、鏟煤,和騾馬一樣把腦袋深深埋下…

        “沉悶、憋氣、壓抑,命子感到有些喘不過氣來。不知是陰涼,不知是躁熱,汗水從頭發(fā)里流進了脖子,又從脖子里洶涌灌進了后背,他覺得褲腰正被浸濕了一片。

        忽然間,命子從六百米以上的井口下來的車頭一側,看到了幾個似是而非的字跡:下大雨,快上來!

        巷道里傳來人們幾乎變了聲調的驚叫:快跑,往上跑——”

        “這眼窯曾被大雨淹過一回,連人帶畜十五條生命,最后,只活了三人一驢,在以后的每遇大雨天氣里,窯里就不敢開工了?!?/p>

        可是今天,當大雨來臨的時候,他們有幾個人能再得到老天爺的眷顧呢,他們,要活著出去有多難。

        “命子…命子…快扶我上去,上窯去,…孩子他娘等急啦…明天到河北…我,不能耽誤的,那邊…還等我…?!?/p>

        濁水涌動著,時間凝固了。命子站在窄小的天臺上,聽著老三含混的顫抖的對生的渴望…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

        是的,生命只有一次。然而,也許只有經歷過黑暗的人們,才能體會到光明的寶貴;只有那些和死亡抗爭過的人們,才知道生命是多么可貴。

        記得我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曾經問我:“媽媽,我死了還能活嗎?”我說:“能。等活到一百歲,你閉上眼睛,再睜開眼睛,你又從一歲開始了?!?/p>

        現在,我的孩子十歲了,依然是同樣的問題,我會告訴他:“人死不能復生,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p>

        我不知道,孩子小小的心靈是否聽懂了這些,但我有責任把真相告訴他。也許,只有懂得生命的不可復制,他才會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每一天每一個清晨奔跑著迎接太陽從東方升起…

        十幾年前,我曾去過煤礦,火熱的夏天,站在黑洞洞的礦口,一股寒氣從腳下襲來。不過,因為礦洞不讓女人進去,所以,我對幽黑狹長的煤巷沒有更多了解。

        后來,問及張行健老師怎么能把煤窯寫的那么詳細和具體,才知道,為了寫這篇文章,他親自下到井下,切身體會了礦工們那牛馬般的生活…

        我被深深感動了。我想起了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所經受的那種磨難,那些凄苦…

        我不禁要向他們,向所有認真完成自己神圣使命的作家們深深鞠上一躬。

        因為,他們的每一部作品,每一個字里行間,都浸滿汗水和淚水,浸滿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深深的理解。

        誠如詩人艾青所言:“為什么我的眼里含滿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p>

        回歸生命的主題

        西戎、李銳、張行健老師優(yōu)秀的作品,還有很多,有的我讀過,有的還未曾謀面。這里記下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也是曾經在閱讀過程中觸動過我心靈的一部分。

        也許,三位老師是通過寫作完成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文學式表達;而我,則通過閱讀,豐富和升華了自己的人生。

        說到寫作,其中的酸辛,其中的苦樂酸甜,我想,只有那些趴在桌上熬盡燈油累的腰酸背痛為筆下的人物歡喜哭泣的寫作者們才會深切感受到;而文學對于社會,對于個人的意義,也只有那些拒絕繁華,拒絕平庸,把自己關進孤獨的小屋,把青春的熱血都奉獻給文學事業(yè)的偉大作家們,才具有真正的發(fā)言權。

        西戎老師在《〈呂梁英雄傳〉寫作前后》中曾說道:“報上連載的《呂梁英雄傳》,愈來愈受讀者喜愛,我們思想上的壓力也就愈來愈大。報紙五天出一期,每期《呂梁英雄傳》必須寫出三千字來。白天還有編報任務,寫作只能利用夜晚的時間,可是總務科還有節(jié)約規(guī)定:每燈每晚,只能發(fā)給二兩麻油。常常是寫到油盡燈干,被迫上炕睡覺。

        有時借用別的同志的燈油,寫到半夜,肚子又餓了,怎么辦?農村無飯店,即使有也無錢去吃。于是我們的美術編輯趙力克同志,便用三片瓦拼起來,泥了小火爐,用日本鋼盔搗了個小鍋,放幾根柴草,從麻油燈里倒出幾滴麻油,把每人用三合小米買來的雞蛋煎一下,每人吃一個,味道奇美,可惜吃兩口就沒有了。當時大家開玩笑說:‘抗戰(zhàn)勝利進了大城市,一定先煎二十個雞蛋飽飽吃上一頓?!?/p>

        西戎老師就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呂梁英雄傳》;在一個個清冷的夜晚,完成了《王仁厚和他的親家》、《麥收》等一系列作品。

        所以,讀他的文章的時候,我的眼前,依稀還晃動著昏黃的油燈;我的腦海里,依然閃現著西戎老師埋下頭來奮筆疾書的身影。

        時間一晃多少年過去了。我們可親可敬的西戎老師,早已經作古。無論是他的兒女,還是喜愛他的讀者們,即使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都找不到他了。

        他已經和西坡村,和他一生鐘愛和贊美的土地,永遠地結合在一起。

        生命來自于泥土,又回歸泥土。懷念西戎的時候,就讓我們讀讀他的書,聽聽風吹柳笛的聲音吧,也許,只有在那里,我們才能覺到西戎的呼吸。

        不知何時,這悠長的笛聲被微風吹拂著,穿過李銳“廣闊的沃野”。

        “或許,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幾代人的努力都將腐朽為腳下的黃土。那就讓我們和我們的文字一起腐朽為土吧。就讓我們隨著時間的長河默默無聞地流失吧。總有一天,在那非人所料的去處,我們會用我們的死沉積出一片叫做中國的廣闊的沃野來。在那片沃野上會有林木參天,會有流水淙淙,會有鮮花盛開,會有虎嘯猿啼,會有百鳥啾啁。只是不知道,那時的人們還記不記得,在很久很久的千百年前,有人用象形的方塊字記下的一首祈禱豐收和幸福的古歌:

        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

        草木歸其澤。

        不管有沒有想象中的那片沃野。不管這想象是不是一種自欺。不管有沒有人記得這支古歌。一切都將和我們無關。深埋于厚土之下的我們將無從體察。不管我們多么悲哀和喜悅,歷史將和我們的生命無關。…”

        聽著李銳老師的獨白,我的內心是冷靜、蒼涼又欣悅的。我默默坐在桌前,一任時間滴答滴答地擺動。

        不管是李銳,是我,還是誰,不管他邁著怎樣的步履從這個世界上走過,最終,都將腐朽為一抔黃土。

        可是,“幸虧造化在給了我們死亡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回憶的智慧和力量。由此,逝去的生命在墮入永遠黑暗冰冷的寂滅時,也有機會獲得動人的喧嘩。每一秒鐘留不住的生命,卻也都會留下每一秒鐘生命的記憶。如果你有足夠敏銳的感覺和才能,如果你有充沛的想象,如果你能鍥而不舍地在記憶的莽林和沼澤中跋涉,那么,終有一天,你會有幸獲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你會有幸在一行詩里,在一瞬間,與人共度歲月千年?!?/p>

        說的多好。李銳總是在給了我們絕望的同時又給了我們希望,他總是把我們騙進沼澤地又全力拯救我們。我無法承受他智慧的跳躍和善意的愚弄,于是在心里狠狠地說:“這個壞小子?!?/p>

        李銳在感喟萬物皆虛空的同時找到了生命賴以托付的東西;他在被歷史的塵沙掩埋的一瞬間將生命的痕跡拋向了空中。他是否知道,當他和他的文字一起腐朽的時候,他和他的文字也一起走向了永恒。

        我想,我讀懂了李銳老師,讀懂了他的文字和他的心靈。

        哭過了,也笑過了。

        醉過了,也清醒了。

        就讓我以成熟,以達觀,以一顆豐盛而纖細的心靈,再一次回眸張行健老師遠去的歲月吧。

        “山村悠長的狗叫和娃子們嘈雜的吵嚷聲拉開了我另一種生活的帷幕,酣睡的我猛丁睜開眼睛,我才想起來,這里,再也聽不到生產隊里的敲鐘聲和大隊里讓人緊張的大喇叭聲。伴著我的,除了山莊孩子們嘈雜的讀書聲外,就是呂梁大山里山風的呼嘯和寂靜的天籟了。”

        臥虎山的石頭和李家坡的皺褶,就這么一塊塊,一疊疊地,嵌入張行健老師的記憶里,連綴成他喋喋不休的訴說…

        “又一個暮色降臨的夜晚…我看到了遙遠的智慧在向我微笑。書本已打開,稿紙已攤開,令人煩惱的事情在這樣的氛圍里悄然地飛往九霄。心,沉靜下來了,帶了宗教一樣的虔誠,一步一步走進另一種精神的瑰麗中。這時候,寂寞變成了充實,孤獨就愈發(fā)地圣潔了?!?/p>

        夜,靜極了。我隱隱聽到了什么。好像是時間的滑動,又好像筆與紙摩擦的沙沙聲。

        而且,這樣的夜晚,一個連綴一個,就像三百六十五個故事,爬滿了整個星空。

        張行健老師的夜晚,就在這樣的星光的閃爍下,消失在遼闊的天河。

        我知道,他明天的早晨,又要從中午開始了。

        那么,就不要打擾他吧。夜這么深,星星這么安靜。

        一切都沉寂了。

        而西戎、李銳、張行健老師的作品帶給我的靈魂的欣悅和不可言說的美,卻是沒有終結的;帶給廣大讀者的藝術的享受,也是沒有窮盡的。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我到了怎樣的年歲,都一定會從這些不朽的文字里,讀到屬于每一圈年輪的,對于土地的懷念和對生命深刻的理解。

        我不是一個評論家,所以不敢自詡為是在評論三位老師的作品;我也沒有豐富的政治和歷史知識,無從對社會主義進程當中的中國有太多了解;更無法用擲地有聲的語言說出文學之于時代的意義。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讀者,一個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我只是從一個女人的視角,用心品讀和感受了他們。而他們,也通過文學,引導我對人生作出了一些哲意的思考。

        很奇怪,在我以前所寫的那些散文和小說里,短也罷,長也罷,真實也罷,虛構也罷,都未能把我想說的話全部說出來。而這次,當我寫完對三位老師作品的理解的時候,卻發(fā)現,我在不知不覺中完整地表達了我自己。

        為此,我感到不可思議,說不清到底是文學不可思議,還是激情的瀑流不可思議??傊腋械揭环N酣暢淋漓,前所未有的愉悅。

        當然,以上所寫的,未必全都正確,有些話,也未必合適。可是,這些文字與態(tài)度無關,與任何人無關。我寫下的,僅僅是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只屬于我自己。如果有什么不恰當的地方,懇請三位老師和讀者們的諒解。

        2013-04-26

        猜你喜歡
        西戎李銳行健
        Long-range interacting Stark many-body probes with super-Heisenberg precisio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5:44
        ON A MULTI-DELAY LOTKA-VOLTERR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FEEDBACK CONTROLS AND PREY DIFFUSION?
        李銳作品
        From“TheUglyDuckling”to“TheWildSwan”
        莊浪縣出土北方系青銅器及有關問題探討
        絲綢之路(2016年12期)2016-11-22 22:12:52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期)2016-06-13 08:12:49
        攝魂相機
        論農村題材小說中人性的回歸
        攝魂相機
        日本一卡2卡3卡四卡精品网站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风韵饥渴少妇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 日本女同伦理片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国产精彩|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av|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岛国视频在线无码| 国产美女一区三区在线观看| 2019nv天堂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液的福利|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 蜜臀一区二区av天堂| av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台湾自拍偷区亚洲综合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 女人被男人爽到呻吟的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三区北岛玲| 五月激情在线视频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青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在线|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经典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52| 中国一级黄色片久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不卡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