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2011年7月12日審議通過了《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試圖推動大學章程的制訂。然而,按照該《暫行辦法》規(guī)定制訂出來的章程,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憲章,因為它將遇到如下問題:
一是由學校自己制訂的大學章程難以界定舉辦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的關系。人事權和財權是影響高校自主權的兩大基本權利,這必須在章程中明確。而要明確人事權和財權,顯然就不是學校一家所能完成的任務,甚至也不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所能決定的。不僅如此,大學章程由高校自身制訂,這就讓學校很難規(guī)定舉辦者的具體權力和責任,也無法對舉辦者越權干涉學校辦學的行為糾責。
二是由行政系統(tǒng)主導的大學章程難以實現(xiàn)校內行政權和學術權、教育權的分離。按照《暫行辦法》制訂出來的大學章程,可能成為學?,F(xiàn)有制度規(guī)范的集合和匯編,或者現(xiàn)有體制的重復描述,即便是制訂得較好,也只是內部行政規(guī)章,很難真正管用,更無法成為高等學校改革的一部分,無法成為改革的切入點和系統(tǒng)載體。
在國外,大多數大學章程的制訂,是要提交學校舉辦者所在地區(qū)的立法機構進行討論、審議的,經過立法程序制訂的大學章程,就是一部法律,是社會各界必須遵守的。鑒于此,建議將大學章程的制訂提交給立法機關。比如,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章程,應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審議進而頒布;省屬高校的章程,則應提交省人大常委會討論、審議,或者通過人大授權各級政府制訂,讓其真正成為法律。
通過科學的立法程序,各方利益充分博弈,最后規(guī)定大學的理念、辦學宗旨、辦學目的或培養(yǎng)目標、大學的名稱與校址、內部管理體制、大學重大事項的決策程序、舉辦者與大學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校長的權利與義務等重大事項,促使教育行政部門把相關權力下放給高校,使之真正成為規(guī)范大學運作的綱領和法則。同時,一旦相關方違反了大學章程,也可以得到司法機關的認可。由此制訂出來的大學章程,才有可能成為具有真正實際意義的大學憲章。
(侯欣一 全國政協(xié)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