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中國城市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這種獨有的社會現(xiàn)象難免發(fā)生沖突:是應該要求孩子像我們一樣以勤儉節(jié)約為美德,還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去滿足孩子的要求?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商場里,一個寶寶在地上打滾,聲嘶力竭地哭喊著要買某件玩具,旁邊的媽媽面露尷尬:“好吧,好吧,可是說好了,就買這一個?!蔽蚁嘈?,這句話,媽媽在買上一個玩具前也說過。圍觀者中,一位媽媽對一個女孩說:“你看看這個小哥哥的樣子好看嗎?我們不學他,我們說好了只看不買?!迸⒁补怨缘攸c頭,眼睛中滿是對玩具的不舍,對其他小朋友手里東西的羨慕眼神讓人看了心疼。
這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第一個媽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看似孩子眼下很幸福,殊不知,她的行為剝奪了孩子一生中重要的養(yǎng)成健康財富性格的機會!她的做法顯然幫助孩子塑造了一種習慣——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必須得到,而最有效的獲得方法就是哭鬧,一旦目的不能達到,這種行為就會變本加厲地重復。
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一遇到喜歡的東西,不買回家就夜不能寐,不管這東西對自己是否有用,或者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否允許,都非要滿足自己的欲望。你可以嘗試問問他們的小時候,大多有跟上面小朋友類似的經歷。
第二位媽媽的做法看上去很符合我們節(jié)儉的傳統(tǒng),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這位媽媽的行為是控制了小朋友對物質的欲望,學會了節(jié)儉,錢看上去也的確省了下來,但是,錢也沒有發(fā)揮什么作用。要知道,我們努力工作賺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而不是單純的數(shù)字增長。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小朋友往往會有兩種極端反應:一種是對金錢不能承擔責任,對于消費的結果往往沒有足夠的信心承擔。比如,對于買什么品牌的東西、什么顏色、什么款式,往往不能自己作出決定,猶猶豫豫,甚至一定要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在完成投資的決策過程中更是顯現(xiàn)出困難。他們在金錢面前往往是迷惘的,即使有機會獲得財富,也會在投資和消費時保守、謹慎,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擔投資風險以獲得更多利益。
另一種則會表現(xiàn)出報復性反彈。從小的物質匱乏,會在小朋友的心里形成巨大的對物質的渴望,如果這種渴望不能轉化成一種價值追求,而讓它僅僅停留在對物質本身的渴望上,小朋友長大后就會出現(xiàn)不可抑制的購物心理,在心情不好或者認為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必須要通過瘋狂購物來緩解情緒。我的一位好朋友就是這樣:小時候家境貧寒,自己寒窗苦讀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光環(huán)的背后,讓他不恥談及的就是自己的購物沖動,錢是賺得不少,但是往往還沒有拿到手就要轉去銀行償還信用卡賬單。可見,小時候的財富性格給我們的一生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在今天高速發(fā)展的金融社會中,錢,不是一種價值的保有工具,而是一種價值的衡量工具。錢的價值會隨著價值的波動而波動。一個人一味消費不能保有金錢是可怕的,但同時,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把錢大膽轉化成價值資產的能力,就很難在激勵的競爭中占據(jù)有利位置。所以,要讓自己會花錢、敢花錢,作為父母更要教會孩子會花錢。
上面兩位媽媽應該做的事情是跟孩子溝通,讓孩子說出為什么要買這件玩具,并啟發(fā)他衡量玩具能給他帶來什么價值,是否值得買。經過衡量,再讓他決定是否應該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在你開始你的哈Q旅程的時候,你也能帶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價值衡量體系,幫助他從小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財富習慣。
(摘自《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