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
?
論趙文化中的“和為貴”精神
張翠翠
(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 071002)
“和為貴”思想是趙文化的精髓之一,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中的“和”文化精神。表現(xiàn)在愛國之情、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君主治國之策等方面。趙文化中很多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利益而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忠勇為國,突顯了維護整體和全局利益的優(yōu)秀品格,深刻展示了“和為貴”的思想;趙國境內各民族和諧共處,通過和親和“胡服騎射”改革等表現(xiàn)了“和為貴”的思想;治國之道上采用“和為貴”的原則和方法,“以德治國”和“施以仁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趙國;趙文化;和為貴;和諧社會
“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之一。“和”最初含義是飲食和音樂之和,由此引申為和諧、協(xié)調、適中等含義?!昂汀笔窃谖髦軙r提出的,西周末年的史伯是第一個對和諧理論進行探討的思想家,他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边@里,史伯把“和”認為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新事物產(chǎn)生的原因。中國人尚“和”,這種注重整體和諧的思想貫穿于文化的各個方面。比如,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在美學、倫理學、天文歷法等方面也體現(xiàn)出“和”的思想。孔子弟子有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指出君主治國時,“和”最為可貴,和諧本身與禮儀規(guī)范天然相合;孔子亦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將“和”提到儒家道德修養(yǎng)方面,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亦高度重視人和,強調人們齊心協(xié)力的力量是強大的??梢?,幾千年來,“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深入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協(xié)和萬邦、政通人和、和氣生人、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眾心成城及諺語“人心齊,泰山移”等都肯定了“和”的好處所在?!昂椭C”被人們所用,有其積極作用:第一,加強文化規(guī)范;第二,增強群體凝聚力;第三,促進身心健康等。
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為貴”思想是趙文化的精髓之一。郝良真先生認為“合和精神”是趙文化的特點。沈長云先生也認為趙文化具有“和合與和諧的精神”。在前人對趙文化詮釋的基礎上,筆者試圖對趙文化“和為貴”的精神作進一步的發(fā)微。
“和為貴”的思想,對于中華民族有著強烈而積極的精神激勵功能。它激勵著人們自覺地維護整體利益,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趙文化中很多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利益而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忠勇為國,突顯了維護整體和全局利益的優(yōu)秀品格,深刻地展示了“和為貴”的思想。
首先,在群雄爭霸、弱肉強食的戰(zhàn)國時代,處于“四戰(zhàn)之地”的趙國要想在競爭中圖生存,保持趙氏集團內部的安定團結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英雄們用“和為貴”的信念詮釋了他們維護內部團結,顧全大局的精神。公元前497年,趙氏發(fā)動且聯(lián)合知氏、魏氏開展對范氏、中行氏的斗爭勝利后,知氏為掃除趙簡子羽翼,以董安于(把晉陽治理成為趙氏堅強保障的功臣)曾挑起范氏、中行氏的叛亂為理由,要求趙簡子將董安于繩之于法。趙氏此時的力量弱于知氏,趙簡子在為難之時,董安于自告奮勇:“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將焉用生?人誰不死,吾死莫矣?!彼熳钥O而死,后被趙簡子奉祀在趙氏宗廟里。董安于這種為了國家安寧、趙氏安寧而慷慨赴死的豪言壯語和不計犧牲自己、忠肝義膽的精神讓人感動。
眾所周知,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體現(xiàn)了以國家利益至上,個人利益互相協(xié)調的“和合”精神。藺相如以政治家的高風亮節(jié),寬容忍讓,面對前來擋道的老將軍廉頗,他多次回避,并且以理服人,“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使廉頗深受感動。他知錯能改,負荊請罪,將相和好。當然,“和為貴”精神也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遷就與迎合,而是在承認其差異性、創(chuàng)造性的前提下尋求一種和諧,使各方意見或訴求得到尊重與表達,使矛盾得以解決。公元前207年,秦國派兵攻占趙國要地閼與,在是否援救閼與的問題上,趙國內部發(fā)生爭論。廉頗、樂乘等認為“道遠險狹,難救”,而趙奢則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趙惠文王審時度勢,采納了趙奢的主張。結果,趙軍在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下,大破秦軍?!皩⒑汀币彩恰昂蜑橘F”精神的另一典范。
其次,在國家面臨危難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和為貴”的思想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邯鄲保衛(wèi)戰(zhàn)這一戰(zhàn)役處處洋溢著深深的愛國之情以及“和為貴”激勵人們?yōu)閲依娑鴪F結一致的精神。公元前259年,秦國大軍壓境,圍困邯鄲,趙國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而平原君趙勝“后宮以百數(shù),婢妾被綺縠,余粱肉”“器物鐘磬自若”,邯鄲傳舍吏子李同以趙國滅亡“君安得有此”的道理,勸諫平原君趙勝,“令夫人以下編于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他們在李同率領下與秦軍作戰(zhàn),“秦軍為之卻三十里”,李同以身殉國,盡顯了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豪情。百姓們“剡木為矛矢”與秦軍相抵抗,“褐衣不完,糟噯不厭”甚至“炊骨易子而食”,以必死的決心保衛(wèi)趙國,同秦軍抵抗到底,長達兩年之久,終于獲得勝利。在爭取外援方面,平原君門下食客毛遂,自薦隨平原君趙勝至楚國,不顧個人安危,為趙國排憂解難,按劍廷叱楚王,申明合縱形勢,表現(xiàn)了將個人生死置于度外的忠勇氣概。正是趙國統(tǒng)治者、軍民以及忠勇之士上下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團結一致,才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趙文化孕育出“和為貴”精神的豪放悲壯之美,其動人之處,在于這些英雄們做到了小我與大我、小家與大家之間的取舍,展示了中華民族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優(yōu)秀品格,對中華民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趙氏家族是從晉國分化出來的,所以趙文化是在其母體晉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本身屬于中原華夏文化。趙文化在不斷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帶有明顯的中原華夏文化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有兩種因素: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戰(zhàn)爭。晉國就是處在戎狄包圍的地理環(huán)境中,經(jīng)“三家分晉”后,“趙國分得了晉國的東部和北部的領土,經(jīng)歷了趙簡子、趙襄子、趙獻子、成侯、肅侯等幾代君王的發(fā)展;到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的疆域達到了其歷史上的最大范圍,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的一個強國。趙國西部越黃河與秦為鄰,南有漳河與魏國為鄰,東有清河與齊為界,北有易水與燕接壤,西北傍陰山筑長城與匈奴、林胡、樓煩接界,疆域包括了今河北省整個太行山東麓以及相鄰的廣大平原,山西省中部、北部、東部地區(qū),陜西的北部,以及內蒙古包頭市以西土默特、烏拉山和呼和浩特市卓資縣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梢?,趙國的疆域遼闊,復雜的地形把趙國劃分為4大地形區(qū):“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脈把趙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河北平原,西部為山西高原,這兩個地區(qū)是趙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文化的核心所在。此外,冀北、冀西北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則為趙國另外兩個地形特征明顯的地區(qū)?!壁w國疆域內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代地(今河北蔚縣)是少數(shù)民族胡狄活動的區(qū)域,戰(zhàn)爭中被打敗的東胡,降服的林胡也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等。因此,從地域范圍來看,“趙文化本身就包含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內地農耕文化與北方畜牧文化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又可再分出若干不同的亞文化,如北方畜牧文化可再分為半農半牧文化與游牧文化,等等。如此眾多不同的文化長期包含在一個共同體內,彼此和諧共處,互相影響、互相吸納而漸趨于融合,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和合的精神”。
趙國境內各民族和諧共處,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就在趙氏與狄戎的聯(lián)姻,通過和親的方式來表現(xiàn)“和為貴”的精神?!妒酚洝ぺw世家》中記載,“重耳以驪姬之亂亡奔翟,趙衰從。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長女妻趙衰而生盾”、趙簡子與狄族通婚,其子趙襄子的母親為“翟婢”,趙簡子曾說,“此其母賤,翟婢也”、“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襄子“其后娶空同氏”,而具有狄戎血統(tǒng)的趙氏后代并不被趙氏歧視,趙盾、趙襄子雖為狄女所生,但能繼任趙氏宗子,有利于華夏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思想上的融合,體現(xiàn)出“和為貴”的思想。
改革也是一種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的方式。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便是如此,表現(xiàn)了“和為貴”的思想,承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優(yōu)越性,顯示了對胡族少數(shù)民族的尊重,學習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根據(jù)自身特點取長補短,創(chuàng)造了奇跡。在與胡族的交戰(zhàn)中,趙武靈王看到胡人穿緊袖短衣和長褲服裝騎馬方便的優(yōu)點,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達命令,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在胡服方面,讓官吏、軍人改穿胡服,變履為靴、改輕甲代替重甲等;在學習胡人的騎射方面,聘請擅長騎馬的胡人當教練、騎胡馬、收編胡兵,達到以胡制胡的目的等,很快就培訓出一支裝備精良且射術高超的騎兵,使趙國國富兵強。
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改革有著廣泛的意義,除了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使趙國實力增強之外,還促進了華夏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的進步,“和為貴”的思想貫穿其中。首先,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對趙國文化結構的影響是很大的,騎兵本身就是一種胡人文化,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后,胡人歌舞、醫(yī)藥、服飾以及語言在趙國也得到了普及。漢文化與胡人文化的融合,穩(wěn)固了趙武靈王的地位”。同時,胡人慷慨激昂、重義尚武、豪邁剛健的精神對趙國士兵乃至趙國人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趙人較多重義尚氣、尚武豪俠、粗獷坦蕩的性格特點,“尤其是代地、云中、九原等與胡狄接觸較多的地方,少禮文,多騎射”,“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次,開創(chuàng)了漢民族學習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先例,體現(xiàn)了《公羊傳》的大一統(tǒng)思想,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比如,在服飾融合方面,“漢人因胡服行動方便而利于勞作;胡人見漢人服飾飄逸文雅也在居家或慶典時穿上了漢服”。第三,縮短了趙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漢差異,促進了華夏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心理交流?!皯?zhàn)國之世,東方各國已經(jīng)形成一種崇尚中原文化、貶斥戎狄之俗的華夷觀,這使經(jīng)濟文化本不十分發(fā)達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在心理上更加自卑。在此形勢下,武靈王繼先祖之業(yè),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并身穿胡服進行教化,這對胡人是最友好的表示,很快縮短了趙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漢差異,改變了他們思想中的華優(yōu)胡劣思想,胡人開始從感情上親近趙人。胡服令下達后,林胡王獻馬、樓煩王致其兵,二族歸順趙國,趙武靈王設置樓煩縣”??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于開放包容的華夏族的壯大、華夏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的進步、融合以及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格局的形成,影響是深遠的。
“和為貴”的思想有著永恒的魅力,是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的?!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他們靈活地運用這一哲理為他們所服務,體現(xiàn)在君臣關系、君民關系等方面?!昂蜑橘F”的思想要求君主們“以德治國”和“施以仁政”,以民為本,有兼容天下、海納百川的氣概,明辨篤行,果斷勇敢,以國家大局利益為重,虛懷博納、從諫如流等。趙氏宗族不乏賢明的君主,他們在治國之道上采用了“和為貴”這條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趙氏君主以仁治國。趙簡子有仁德愛民之心。《呂氏春秋·愛士》載:“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y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者入通。董安于御于側, 懾曰: ‘嘻!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 ’簡子曰:‘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與陽城胥渠。處無幾何,趙興兵翟。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壁w簡子深知君臣和諧、君民和諧的積極效應,這使他在伐翟戰(zhàn)爭中獲得勝利。假如趙簡子為了白騾而行不仁之道,置陽城胥渠的生命于不顧,那么他失去的不僅是陽城胥渠這樣的賢士,更是擁護他的民心。
其次,趙氏君主能虛心納諫,勇于知過改過,有寬廣的胸懷。這種“和為貴”的治國理念不勝枚舉。趙簡子用人尚賢,能虛心納諫,聞過則喜,知錯即改,這些實際行動能夠鼓勵更多賢士踴躍進諫,趙簡子身邊不乏郵無正、周舍、史黯、竇犨、燭過等敢于直言納諫之臣,君臣和諧氣氛濃厚。再如,趙惠文王也是一位善納忠言的賢明君主。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相約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相會修好,趙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參加。廉頗、藺相如進諫,認為“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意見,不顧個人安危,去赴澠池會。廉頗送至邊境時,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壁w惠文王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在個人安危和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之際,趙惠文王能虛心聽取臣下的諫說,以國事為重,難能可貴,這也是賢明君主的治國之道,貫穿了“和為貴”的精神。
“和為貴”的精神促進了趙國的繁榮與強盛,愛國之情中的“和為貴”、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中的“和為貴”、君主治國之策中的“和為貴”僅僅是趙文化“和為貴”精神的3個側面,“和為貴”精神在趙文化其他方面同樣綻放異彩?!昂蜑橘F”精神不僅僅是趙國的文化遺產(chǎn),它更是人類生存發(fā)展中智慧和道德的結晶。我們不僅要從趙文化中汲取其精華,更要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和”精神的豐富內涵。繼承和發(fā)揚“和為貴”的精神,對于我們在提升公民道德素養(yǎng)、維護多民族團結統(tǒng)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和長遠的意義。
[1]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79:512.
[2] 左丘明.國語: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15.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73.
[5] 汪鳳炎,鄭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87.
[6] 郝良真.趙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N].河北日報,2004-09-10(4).
[7] 沈長云.趙文化的歷史淵源、特征及價值[N].光明日報,2009-09-15(11).
[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1595.
[9]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 沈長云,白國紅.趙國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0:14,166-167.
[11] 閆海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現(xiàn)代啟示[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0(4):64-65.
[12] 金久紅.胡服騎射與華夷之辨[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6):128-134.
[13] 孫開泰,陳陣,呂華僑.試論趙武靈王的改革思想及其相關問題[J].邯鄲學院學報,2008(1):24-30.
[14] 呂不韋.呂氏春秋[M].陳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65.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
The Spirit of “Harmony Is Highly Valued" in Zhao Culture
ZHANG Cui-cui
(Center for Studies of Song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e idea that “harmony is highly valued” is one part of the essence of Zhao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harmony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 It appears in its patriotism, multiculturalism,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e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so on. People with lofty ideal in the state of Zhao sacrificed themselves loyally to the state’s interests, showing their noble personality in safeguarding the general interests and presenting the thought of “harmony is highly valued” deeply with their glorious behavior. Meanwhile, in the territory of Zhao various nationalities coexisted harmoniously by means of marriage and the reform of “Wearing Hu Dress and Shooting on Horse” to present this idea. And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t also adopte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harmony to rule the state with morality and benevolenc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rmony; state of Zhao; Zhao culture; Harmony is highly valued; harmonious society
10.3969/j.issn.1673-2065.2013.06.014
K231
A
1673-2065(2013)06-0054-04
2013-08-02
張翠翠(1986-),女,河北磁縣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