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輝
“信息時代的學生,應具備迅速獲取、篩選、處理和發(fā)布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將像讀、寫、算一樣成為學生的必備素養(yǎng)。提升信息素養(yǎng),必須從小抓起。”基于這樣的認識,十堰市東風教育分局21小學(以下簡稱“21小學”)緊扣時代脈搏,以“創(chuàng)建信息技術特色學?!睘樽ナ郑罅ν七M素質教育,科學管理,依法治校,幾年來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辦學特色更加鮮明,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學校發(fā)展舉步維艱之時,一條“創(chuàng)建信息技術特色學校”的橫幅讓21小學全體師生眼前一亮。為幫助教師明晰新時期的角色定位,學校成立了“信息技術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領導小組”,制訂了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引入先進技術,扎實組織師資培訓,穩(wěn)步推進創(chuàng)建工作。
在十堰市東風教育分局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學校利用有限的資金建立了多媒體報告廳和兩個網(wǎng)絡教室,并配備了網(wǎng)管式交換機。2008年,學校搭建了“21自學在線”教學管理平臺,利用平臺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隨后,學校又購買了兩塊電子白板和三臺觸摸式液晶電視。這些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學校將信息技術培訓作為校本培訓的主要內容,年年培訓,人人過關。自2005年開始,學校先后組織了打字、幻燈片制作、網(wǎng)頁制作、計算機硬件知識、Moodle操作、電子白板使用、觸摸式液晶黑板使用、圖片處理、筆記本使用、教師信息技術綜合能力提升等多種培訓。如今,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所有教師都能熟練使用計算機上網(wǎng)、辦公,制作PPT和網(wǎng)頁式課件,并進行簡單的計算機維護。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特色學校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fā)展的生命線。21小學以課題研究為主線,以質量監(jiān)控為保障,促進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學校申報的省級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已順利結題,省教研室專家劉合榮、王志兵對這一課題所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他們認為:21小學的課題是在成熟平臺下開展的系統(tǒng)研究,工作扎實,走在了全省的前面,所取得的成果很具推廣價值。省級課題《閱讀形式多樣化研究》于2009年5月通過省專家評審組評審,順利結題。省級課題《構架讀寫橋梁,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小學生習作理論與實踐研究》于2010年10月結題……一系列課題研究激活了教師潛在的教研意識、教研興趣和合作精神,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為學校特色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和行動基礎。
測”五大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原來的一言堂、滿堂灌變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課堂。學校還積極推行“30+10”課堂教學策略,課上留出10分鐘用于學習檢測和練習,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輔導,努力做到減負不減質。
21小學一直將“構建自主高效課堂,全力打造教學特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從自主、合作、信息技術三個維度打造高效課堂。學校先后召開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自主高效課堂”動員會、推進會和階段性總結會,每個教研組推出引路課、研討課、展示課,進行專題探討。學校還出臺了自主高效課堂多維度量化考核表,從教學設計、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小組交流、信息技術運用等多方面對每位教師的過關課進行評價,引導教師關注課堂教學行為,真正將課改落到實處。
語文教研組堅持用Moodle進行習作教學。學生在Moodle平臺上完成作文,可以即時修改,方便快捷。教師的單一評價、修改變?yōu)榻處?、學生、家長的多維評價,有效提高了寫、評、改的效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教師積極使用電子白板和觸摸式黑板開展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調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各學科大力開展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的研究,探索、構建了“三導六學”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有教無學、以教代學的陳舊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初步學習、深入思考和總結反思。通過學生自學、同伴助學、互動展學、教師導學、網(wǎng)絡拓學、實踐研學,學生學會了學習,提高了自學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培養(yǎng)了探究精神。教師們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水平,編寫適合的導學案,按照“預習—交流—展示—反饋—檢
學校注重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和文化氛圍,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感染作用和熏陶作用。政教處、大隊部在學生中開展了“我了解的校園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對校園文化內涵進行解讀,讓學生識?;?、說校訓、創(chuàng)校歌、懂校規(guī)。學生利用Moo?dle平臺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通過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教師和學生增強了“以校為家”的主人翁意識。
為了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開展了特色班級創(chuàng)建活動。各班制訂了特色班級創(chuàng)建計劃,抓特色、抓內涵,通過學生自主討論班名、設計班徽、制定公約、開展特色活動,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做到學生有特長,班級有特色。每個班級還根據(jù)自身特點,設計班級文化墻,在Moodle中建立班級成長記錄,形成班級特色文化。
結合時代主題和學生特點,學校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設計了系列活動,包括“我是安全小衛(wèi)士、我是文明小使者”——文明禮儀教育系列活動;“我愛媽媽,我愛老師,我愛祖國”——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我愛讀書”——書香校園系列活動;“我愛創(chuàng)造”——科技節(jié)系列活動;“我愛運動”——陽光體育系列活動;“我的舞臺我做主”——才藝展示系列活動;“我能行”——勞動技能競賽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其中,“我愛讀書”——書香校園系列活動,從通俗淺顯的連環(huán)畫,到趣味橫生的童話故事;從精品美文,到名揚世界的各類名著,應有盡有,深受學生喜愛。各班級開展的各類讀書交流活動更為豐富多彩,有百首唐詩背誦、個性讀書筆記、讀書小報、新編童話故事、班級講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等。為了使活動常態(tài)化,學校每月都有一個活動主題。
學校始終把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抓手,常抓不懈,信息技術已經(jīng)滲透到學校管理的各項工作中,成為學校管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21小學依照東風教育分局要求,運用計算機系統(tǒng)管理學生學籍,實現(xiàn)了規(guī)范的電子化統(tǒng)一管理;運用多媒體智能鈴聲系統(tǒng),設置不同的鈴音,區(qū)別功用;運用LED電子屏代替?zhèn)鹘y(tǒng)宣傳欄,學校各種大型節(jié)日及競賽活動的安排和成績公布,都在電子屏上呈現(xiàn)。
學校著重打造了四個交流平臺:面向家長和社會的校園網(wǎng)站;以教師辦公、交流為主的21教師聯(lián)盟;以教師學習、反思為主的21先鋒博客;師生學習交流、進行班級管理的Moodle平臺。它們很快成為學校規(guī)范管理、教師教育教學、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臺,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少先隊、工會等部門的工作都已實現(xiàn)了信息化。
學校不可能教會學生所有的知識,但是必須培養(yǎng)學生有效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21小學正高揚信息技術的風帆,乘風破浪,在信息化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的航線上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