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映紅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湖州中學(xué)]
《落日》是朱啟平先生于1945年9月2日有幸在現(xiàn)場觀看日本投降儀式后寫成的一篇通訊。通訊屬于新聞,但與簡潔的消息不同,它是一種新聞故事。它允許作者在尊重事實的基礎(chǔ)上有更多的描寫、議論、抒情,它的語言更生動、活潑、形象,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風(fēng)格,這就更能顯示作者的寫作水平?!堵淙铡吩诋敃r全國最著名的報紙和輿論界的代表《大公報》上發(fā)表后轟動一時,被認為是該報最佳國際通訊之一,是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投降儀式通訊類作品的“狀元之作”。筆者認為《落日》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是因為朱啟平先生以史家之筆來記載這段歷史,以史家之精神來看待這段歷史。
梁啟超曾說:“西哲有言‘報館者,現(xiàn)代之史記也’?!雹傩侣剬懽骱陀浭返幕疽笠恢?,即對事實進行客觀的記述。本文記載的又正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因此朱啟平先生在本文的寫作中巧妙地運用了史家的寫作技法,即“史家筆法”。
史家筆法一:“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準確生動地報道現(xiàn)場。
《禮記·玉藻》記載:“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這雖然是表示天子之事無大小,一言一行均成典范之意,但客觀上卻成了史家實錄之根源。蔡元培在為“新聞教育界第一位大師”徐寶璜寫的《新聞學(xué)》一書所做的序中說:“余惟新聞?wù)?,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非猶今之新聞中記某某之談話若行動乎?”這正說明新聞紀實與記史的實錄是相通的。而通訊作為新聞故事,還應(yīng)該生動地再現(xiàn)場景和細節(jié)。
作者在文章一開頭便清楚地交待,“我”在“距離日本簽降代表約兩三丈的地方,目睹日本簽字投降”。這“兩三丈”的距離,證明作者親眼看到的事件,聽到的話語應(yīng)該是準確無誤的,先入為主,留下真實的印象。而在8點半,隨著樂聲大起,聯(lián)合國簽字代表團到達時,作者不厭其煩地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記錄了各國代表不同語言的歡聲笑語和他們身著的各種色彩的整潔耀目的服裝,真實生動得仿佛將這個歡快熱鬧的場景播放給了讀者觀看,真有“如在目前”之感。勝利者飽滿昂揚的情緒與下文日本代表團到達時的“樂聲寂然”,日本外相重光葵“一條真腿,一條假腿,走起路來一蹺一拐”的狼狽樣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如電影鏡頭的轉(zhuǎn)換一般真實自然。
這樣的“實錄”在文中處處可見,包括環(huán)境描寫;對簽字場所的描繪;麥克阿瑟命令日本代表團在指定地方簽字時的表情神態(tài);日本代表簽字時的情形等,這些內(nèi)容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本文的準確和生動與史家筆法的實錄性是一致的。
史家筆法二:“春秋筆法”——寓論斷于敘事。
記錄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僅僅是生動真實的報道,是不能滿足國人的情感的。朱啟平先生在晚年與老友談及當年寫作《落日》的情形時說:“在密蘇里號軍艦上,有各國記者參加受降儀式。我想我必須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中國人的感情來寫好這篇報道?!?/p>
中國人的情感是什么?自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以來,這十四年中,中國人民無時不渴望將日本侵略者趕出領(lǐng)土。今天終于等來了這一時刻,這該有多么喜悅!看到日本侵略者失敗時的狼狽樣又該有多么痛快!這篇通訊如果不想讓國人失望,就一定要體現(xiàn)這種強烈的情感。而體現(xiàn)這種情感,也是作為中國人的朱啟平的一種內(nèi)在要求。
要很好地表達這種情感,但新聞又要以記錄事實為主,這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作者借鑒了史家筆法中的“春秋筆法”,將豐富的情感藏于事實之中,將兩者很好地協(xié)調(diào)起來。春秋筆法是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shù)??鬃泳帉懙摹洞呵铩罚谟浭鰵v史時,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在客觀的敘述中隱含著作者主觀看法,所謂“皮里陽秋”“微言大義”。
日本代表團到來后,投降儀式即將開始。全世界人民都斂聲屏息地等候著這一勝利時刻的到來,只余海風(fēng)獵獵,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襯出各人心中的萬千復(fù)雜情緒。日本代表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都是中國人民的老對頭。重光葵當年在中國的領(lǐng)土上閱兵時是何等的耀武揚威,梅津美治郎當年逼迫何應(yīng)欽簽訂“何梅協(xié)定”時是何等的窮兇極惡,恐怕國人一看到這兩個名字便已想到了當年的舊事,憤慨不已了,作者特意把他們都稱作是我們的“熟人”,如今在投降簽字的時候“重逢”了,在作者這樣反語諷刺的如神之筆之下,國人郁積胸口的一口氣傾吐而出,定會為這兩個詞拍案叫好!
在“連份投降書也不是干干凈凈的”這一日本人辯駁不得的事實中,日方代表將要登上不起眼的小艇離開時,美制轟炸機在隆隆的機聲中“黑影簇簇,蔽空而來”。這是有意的示威還是無意的安排?國人定會選擇相信是一種有意的布置。密密麻麻的轟炸機從這些即將灰溜溜地離去的失敗者的頭頂飛過,磅礴的氣勢對這些失敗的侵略者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威壓,要讓他們見識勝利者的實力,要讓他們再也不敢輕起挑釁侵略之心。
朱啟平先生將以上兩種史家筆法化用在自己的新聞通訊的寫作中,使文章既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場景,又寓褒貶在不動聲色中,引起中國人民的共鳴,取得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如果僅僅是寫作技巧上的高超出眾,《落日》即便令人心大快,也難以壓倒群雄,取得“狀元之作”的榮譽,而朱啟平先生憂國憂民,以國家進步為己任的愛國之情才是這篇文章成功的關(guān)鍵。
梁啟超:“西哲有言‘報館者,現(xiàn)代之史記也’。故治此業(yè)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為何?鑒既往,示將來,導(dǎo)國民以進化之途徑也?!雹谑饭儆浭罚菫榱耸菇y(tǒng)治者能“以史為鑒”,以達到固國安邦之目的。優(yōu)秀的新聞通訊作者也應(yīng)有此責(zé)任感,應(yīng)有史家“鑒既往,示將來”的精神,應(yīng)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來關(guān)照事件,使事件具有歷史意義。
朱啟平先生便是一位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他是一個敏感的人、一個有民族責(zé)任感的人,他站在這個偉大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上,有了自己的深刻感受。本文被收于“永志不忘”這一專題中,正是因為體現(xiàn)了作者的這種歷史責(zé)任感。
1.“這簽字,洗凈了中華民族70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莊嚴、肅穆,永志不忘。”這一幕雖然簡單,卻是無數(shù)志士的鮮血換來,所以莊嚴肅穆,永志不忘。而只有牢記這一幕,才能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才能自強不息,才能使中國變得更強,走得更好。
2.“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陽事件,隨即侵占東北;1933年又強迫我們和偽滿通車,從關(guān)外開往北平的列車,到站時間也正好是9點18分?,F(xiàn)在14年過去了,沒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這個時刻,在東京灣簽字投降了,天網(wǎng)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謂歟!”“九·一八”!這個時刻對于飽受日寇侵略摧殘的中國百姓來說永志難忘。“九·一八”這組數(shù)字,對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是有刺激的,作者著意在這個數(shù)字上做文章,是希望國人牢記恥辱,追憶這些年來無數(shù)的辛苦歷程,以此激勵自己。14年前的這個時刻是屈辱的開始,如今終于又在這個時刻以日本侵略者的失敗告終,這種巧合,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宿命。所以說“天網(wǎng)恢恢,天理昭昭”!
3.“我們別忘了百萬將士流血成仁,千萬民眾流血犧牲,勝利雖最后到來,代價卻十分重大。我們的國勢猶弱,問題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團結(jié),才能保持和發(fā)揚這個勝利成果?!比毡倦m已投降,但當時我國國勢猶弱,還是處于內(nèi)亂不息,百姓困苦的狀況,這段話實在是語重心長,有感而發(fā)。在這個轉(zhuǎn)折性的時刻,我們以后的路該如何走,是每個中國人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作者的這段文字,總結(jié)歷史,展望將來,思考著中國的出路,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繼承的史家精神,表現(xiàn)了他的憂國情懷和高度的歷史責(zé)任感。這不僅對當時的中國有啟示作用,就是今天,依然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正因如此,這篇通訊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大公報》的編輯、朱啟平的前輩徐鑄成先生認為“記者應(yīng)有這樣的抱負:作一個現(xiàn)代史家”。③一個現(xiàn)代史家,就是繼承史家的實錄精神,褒善貶惡,就是以歷史的高度去關(guān)照現(xiàn)實,堅持正義。朱啟平做到了這些,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 ——
注釋:
①②梁啟超:《敬告我同業(yè)諸君》,見張之華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史文選》,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③徐鑄成:《新聞藝術(sh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