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春鳳 李明見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檢察機關對特定范圍內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暫不起訴,給犯罪嫌疑人規(guī)定一定的考察義務和考察期限,看其在考察期內是否完成義務,待期滿后再決定對其是否作出不起訴處理的制度。附條件不起訴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新增加的內容,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實施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厘清。
附條件不起訴是授權和規(guī)范檢察機關行使起訴裁量權的訴訟制度,其實質是一種案件審前分流機制。起訴機關對某一具體案件是否擁有起訴裁量權,由該國在刑事訴訟程序中采取起訴法定原則還是起訴便宜原則決定。起訴法定原則是指起訴準則由法律明文規(guī)定,檢察官僅負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而為起訴或不起訴的義務而沒有自由裁量的余地。[1]起訴便宜原則是指即使案件符合起訴要件,也準許檢察官依其起訴裁量權來決定案件是否提起公訴。[2]19世紀中葉以前,起訴法定主義在大陸法系國家被廣泛應用,但隨著人類對刑事訴訟價值追求的日趨多元,后來很多國家同時采用起訴法定主義原則和起訴便宜主義原則。我國在追訴犯罪方面也采用起訴法定主義和起訴便宜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其中起訴便宜原則體現(xiàn)為刑事訴訟法中的相對不起訴制度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
對附條件不起訴中“附條件”的理解,可以借鑒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對“附條件”意義的理解。民事法律行為中的附條件是指以將來不確定的客觀事實的發(fā)生已否作為民事法律行為效力開始或終止的條件附加于民事法律行為之上。[3]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指以將來不確定的客觀事實的發(fā)生已否作為不起訴法律行為效力開始或終止的條件而附加于不起訴法律行為,只是附條件不起訴法律行為是公法行為而非私法行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所附的條件,從法理上講必須具備以下要件:(1)須為當時尚未實現(xiàn)的事實,已經實現(xiàn)的事實不能作為條件;(2)須有發(fā)生可能性的事實,根本無發(fā)生可能的事實,不能作為條件;(3)須將來可能發(fā)生的事實,也可能不發(fā)生的事實,客觀必定發(fā)生的事實不能作為條件;(4)條件須合法;(5)須以當事人意思表示設定。[4]筆者認為,作為公法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所附條件也要滿足以上1-4要件,只是所附條件不是根據(jù)當事人意思表示設定,而由法律規(guī)定或公權力機關確定,這也是公法附條件法律行為與私法附條件法律行為之間最重要的不同。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不同于其它不起訴的關鍵之處在于它給犯罪嫌疑人做不起訴處理的同時附加了條件,施加了行為或經濟上的負擔,所附條件的作用在于對犯罪嫌疑人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和矯治,促進其悔過自新,回歸社會,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使犯罪嫌疑人重新被社會接納。
1996年《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絕對不起訴、存疑不起訴、相對不起訴,2012年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增加了附條件不起訴。附條件不起訴同絕對不起訴、存疑不起訴在性質上完全不同。其權力基礎是檢察機關的起訴裁量權,適用的案件本身具備起訴條件,而絕對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案件本身不具備起訴條件,沒有裁量是否起訴的余地。
相對而言,附條件不起訴與相對不起訴卻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理論基礎相同,均源于起訴便宜主義;其次,權力基礎相同,均源于檢察機關的起訴裁量權;再次,刑訴法規(guī)定的監(jiān)督救濟機制也大致相同。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1)附條件不起訴僅適用未成年人,成年人不能適用,相對不起訴沒有這個限制;(2)附條件不起訴只適用于刑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規(guī)定的犯罪,而相對不起訴沒有這個限制;(3)附條件不起訴適用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包括判處管制、拘役和獨立適用附加刑的情形,而相對不起訴的要求更為嚴格,僅適用“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案件;(4)附條件不起訴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沒有異議”,而相對不起訴沒有這個要求;(5)法律后果不同,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并不意味著案件終結,只意味著附有一定條件的暫時停止起訴程序,法律后果待定,同時規(guī)定一定期限的考驗期,根據(jù)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的表現(xiàn)情況,最終做出起訴或不起訴決定;而相對不起訴決定做出后,即意味案件終結,法律后果明確,不存在后果待定的問題。
法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相對不起訴與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程序不同,前三種不起訴只需一個決定程序,而附條件不起訴需要兩個決定程序,一個是決定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程序,一個是經過考驗期,最終決定提起公訴或者不起訴的程序。
就決定主體而言,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的案件是符合起訴條件并應當判處刑罰的案件,較相對不起訴的案件性質要嚴重,因此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主體應為檢委會。但問題是附條件不起訴要經過兩個決定程序,兩個程序的決定主體是否應該相同呢?附條件不起訴的第一個程序用來審查決定案件是否符合附條件不起訴的要求,是適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理應由檢委會決定;而第二個程序用來審查犯罪嫌疑人是否履行義務并作出是否起訴決定,這關系到對犯罪嫌疑人的最終處理,意義重大。因此,筆者認為第二個決定程序主體也應是檢委會,理由是: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履行義務,特別是對“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或者考察機關有關附條件不起訴的監(jiān)督管理規(guī)定”是否屬于“情節(jié)嚴重”的判斷關系對犯罪嫌疑人的最終處理,由檢委會做決定更為慎重。就決定內容而言,第一個決定程序,檢委會要根據(jù)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和所犯罪行決定考驗期的長短、考察方式、內容;第二個程序決定內容為提起公訴或者做出不起訴決定。就法律后果而言,附條件不起訴第一個決定程序的法律后果是待定的、不明確的;第二個決定程序,無論是提起公訴,還是不起訴,其法律后果是明確的,其中不起訴決定有禁止再訴的法律后果,提起公訴,犯罪嫌疑人前期履行的義務禁止返還。
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的行使在各國所受限制程度是不同的。英美法系實行當事人主義,檢察官享有幾乎不受限制的不起訴裁量權。而在大陸法系的德國,檢察官的不起訴裁量權要受法院強制起訴制度的限制。在我國,檢察機關的不起訴裁量權也要受到監(jiān)督制約,既表現(xiàn)為公權力機關的制約,如公安機關的復議、復核;也表現(xiàn)為公民個人權利的制約,如被害人的申訴、自訴。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對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公安機關要求復議、提請復核或者被害人申訴的,規(guī)定了和相對不訴相同的監(jiān)督救濟程序。
公安機關認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錯誤的,有權要求作出決定的檢察院復議,不接受復議意見時,有權向上級檢察院提請復核。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的,可以自收到決定書以后七日內向上級檢察院申訴,請求提起公訴,對檢察院維持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被害人可以向法院起訴,被害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法院自訴。檢察院不起訴裁量權還受到系統(tǒng)內部的監(jiān)督制約,包括本院內部監(jiān)督機構的監(jiān)督和上級院主管部門的監(jiān)督。
關于附條件不起訴監(jiān)督制約機制的設置,筆者認為應與相對不起訴制度基本相同。就近年的司法實踐而言,相對不起訴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主要有上級主管部門針對個案的備案審查,就基層院而言包括分院、市院兩級單位的備案審查,還包括市院每年組織案件復查;就每個院內部的監(jiān)督機制而言,則包括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執(zhí)法監(jiān)察、案管部門的備案審查等。這些對于相對不起訴的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同樣也可以適用于對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監(jiān)督制約,以規(guī)范附條件不起訴權力的運行。
注釋:
[1]參見林鈺雄著:《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
[2]參見林鈺雄著:《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第47頁。
[3]參見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頁。
[4]參見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