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本是身心合一的結果,體壯為健,心怡為康。疾病并非僅是肉體失衡,而是源于“多元因子”。“體”為人之本,但人的身體除了粗重體的肉體外,還有微細體的氣體、情感體和自我意識體。
“人活一口氣”,氣體對于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就講:“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边@已為現(xiàn)代科學實驗所證實。在生氣、沮喪等負面情緒狀態(tài)下,心率變異呈現(xiàn)不規(guī)則,這顯示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掌管身體節(jié)奏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控,彼此不協(xié)調。而在感恩、關懷、慈悲、憐憫等正面情緒狀態(tài)下,心率變異是連續(xù)的,且這種狀態(tài)顯示自主神經(jīng)相互平衡,心血管功能良好。
焦慮是現(xiàn)代人的流行病,人類歷史上從未有像現(xiàn)在那樣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焦慮的病因則在于壓力,壓力使人身心不協(xié)調??朔毫ψ钪饕姆椒ú皇侨p少造成壓力的事務,而是改變對外在事物的認知。唯一解決壓力的長期、有效的辦法,是徹底改變心念,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去看待生命。
靜坐是轉換心境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臺灣靈鷲山心道法師所倡導的“一分鐘禪”對于安定現(xiàn)代人的焦慮之心,簡便而易行。
深呼吸
達到身心合一的簡便方法是控制自己的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生命在呼吸之間,廟門前的哼哈兩將就是意喻呼吸,哼是呼,哈是吸,踏進廟門,如同進入生命之門。
正常情況下,我們很少意識到呼吸,但人卻可輕易地改變呼吸頻率。心臟是身體中最強的振蕩器,我們很難控制心跳,但卻可以透過訓練呼吸頻率,通過靜坐關注自己的呼吸(數(shù)息、觀息、隨息),控制心跳頻率。
靜坐的好處如同動物冬眠,使心跳呼吸速率下降,緩和人體對壓力的反應,降低人體對氧氣的需求,有效提高血液中的氧氣濃度。一個人在正常睡眠過程中,需要經(jīng)過五六個小時,才能明顯降低對氧氣的需求,但人在靜坐時,馬上就可降低,同時可減少血液中乳酸數(shù)值,也就是減少身體在代謝過程中的廢物累積,這些都有科學驗證。此外,靜坐能大大降低焦慮指數(shù)。
正常的呼吸是正常吸氣后接以細而長的呼氣,不正常的呼吸是急而短,上氣不接下氣。當我們學會靜坐,利用腹式呼吸,眼觀鼻、鼻觀心,意守丹田,不僅情緒更沉穩(wěn),立刻進入身心同步狀態(tài),引導身體頻率,如心跳、腦沖動減緩,此時每個細胞都充滿能量,體溫也會因而下降。
合掌
十指連心,十方法界皆由心生,關注自己的心,尋求自我。
生起慈悲之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悲同心。在慈悲中,我們的內(nèi)在是平和的。心靈的平和是幸福,身體的平和是健康,靈魂的平和是自在。平和中,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放松
放松身體,放下壓力,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活在當下。
人的苦惱或是來自于對過去的悔恨,或是來自于對未來的焦慮。
活在當下,也就是回歸自我,身心合一。
回到心的原點
愿者,原心,真正的身心合一,由此而產(chǎn)生的力,則謂之“愿力”。“愿”越大,力量越大。
尋求自我,“我”字就是“找”字上面加一點,尋找那一點,那一點就是心的原點。
“我”字不是左右、上下、內(nèi)外結構,而是圓形結構,寫“我”字如同畫一個圓,那是意喻尋求自我的過程就是尋求人生大圓滿的過程。人生有小圓、中圓和大圓,分別與身體、物質和心靈;自覺、覺他和利樂眾生相對應。
深呼吸是為了靜心,合掌是為了專心,放松是為了當心(把心安于當下),而最終都是為了原心(把心回到原點)。
人的生命有“身體、心智、靈性”三個層次。對于生命而言,身體和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心智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滿足是需要的,而靈性即心靈和宗教需求的滿足是重要的。身、心、靈全面發(fā)展貫穿于人的全部生命過程,但在不同年齡階段其重心有所不同。人在三十歲前后,其重心應是在身體層面;四十歲以后,重心應是在心智層面;五十歲以后,重心應是在靈性層面。這也就如《論語》所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身心靈的和諧同時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的弘揚。
孔子、老子、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開始引領我們?nèi)プ穼そ】?、知識、智慧、幸福的源頭,他們各有各的道,但畢竟九九歸一,殊途同歸。
儒家重視人與人的關系,由此形成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的倫常程序,讓一切關系運行有度;道家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由此形成了道家道法自然、自在逍遙的出世情懷。佛教自印度東來,便在這樣的文化底蘊上,發(fā)展出屬于中國特色的“人間佛教”,既重視人與人的關系,也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這一切的根本是在于自己如何做人。
漢字的“心”,如同一個盛器,托起三點,而這三點,是否也可以看成儒釋道的象征?大而化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人的整體健康、人的一生安詳就是這心的三點。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