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因為身心發(fā)展的階段特點,決定了他們與低年級學生在行為表現(xiàn)上有明顯的差異,這使得高年級課堂時顯冷清。筆者正視他們的冷場,巧妙點撥,喚起表達的欲望;默讀靜思,等待表達的迸發(fā);以寫代說,激發(fā)表達的熱情;恰當評價,保護表達的激情。
【關(guān)鍵詞】巧妙點撥;默讀靜思;以寫代說;恰當評價
前夕,筆者有幸觀摩了《春筍》、《小池塘》和《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等低年級的語文閱讀課。課上,教者采用了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CAI輔助教學手段。孩子們一看到美麗的春光就喜形于色,聽到繪聲繪色的范讀就躍躍欲試;尤其是表演春筍娃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時,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教室里熱鬧一片。相比之下,不禁覺得高年級的課堂似乎“寒磣”、“冷”了些:一個問題拋出后,總是那幾個“老面孔”頻頻亮相,其余的均是忠實的聽眾和記錄員。面對這樣的“冷”學習現(xiàn)狀,當務(wù)之急,教者首先要極力營造一個祥和、民主、溫馨的課堂氛圍,尤其關(guān)注這些不愿舉手的大孩子們,正視他們的冷場,通過一些途徑幫他們重建自信,讓他們的學習潛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fā)揮。
一、巧妙點撥,喚起表達的欲望
有這么一例,在學習《輪椅上的霍金》這課時,筆者讓大家談?wù)務(wù)n文留給自己的印象。一個平時不太起眼的學生舉起了手,只低聲說了句很簡單的話:霍金在輪椅上坐了四十年。這個學生的大膽出現(xiàn)令教者眼前一亮,精神為之一振:要抓好這個典型,盡管她說得是這么簡單。隨后,教者就抓住這句話中的“四十年”大做文章:四十年是怎樣一段漫長的時間?一般人能忍受得了嗎?但是,霍金卻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逐層深入,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認識。末了,教者鄭重其事地表揚了這個學生,因為她為其他人感悟這篇課文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事實證明,這次交流的經(jīng)歷帶給這個學生的觸動很大:她膽子大起來了,手也舉得勤起來了。
語文教育,承載了很多。對照這個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其實是膚淺的,完全可以任其坐之、站之。但是珍視弱勢學生的這點感受,既是對他們的尊重和激勵,也是對其他類似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的感召,喚起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一種表達欲望。
二、以寫代說,激發(fā)表達的熱情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練習5》的“誦讀與欣賞”中,有這樣一首題為“秋”的小詩:湖波上/蕩著紅葉一片,如一葉扁舟/上面坐著秋天。其中的“坐”字寫活了秋天,不愧為神來之筆。但如果讓學生品味詩中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意境,靜靜的課堂中舉手發(fā)言的又將是“鳳毛麟角”,何不讓學生創(chuàng)作類似的小詩呢?
沉默片刻后,學生詩興大發(fā),揮筆疾書。筆者巡視課堂,不久就發(fā)現(xiàn)了一些大作。一內(nèi)向的學生,他寫道:廣袤的田野/稻子黃了,如一張金黃的床/上面睡著秋天。一個“金黃”,潑出秋天的色彩;“睡”字暗示秋天來到了田野,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另外的詩作,如:稻田里/飄來一陣幽香,如一件紗衣/裹著秋姑娘;再如:大樹下/飄著無數(shù)落葉,如婀娜的舞娘,旋出秋的圓舞曲。筆者聲情并茂地誦讀演繹,博得學生們陣陣地喝彩。
三、恰當評價,保護表達的激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學習《螳螂捕蟬》,有一環(huán)節(jié)是比較“大臣”和“少年”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生對少年的表現(xiàn)是大加贊賞;但論及“大臣”時,學生的態(tài)度就褒貶不一了。有的學生認為,大臣們也是忠心耿耿的,一心為國;但也有的學生不以為然,認為大臣們是一批貪生怕死之輩,大王只下了個死命令,就不敢出聲了。這一石還激起千層浪,竟得到更多學生的附和。
筆者不動聲色,對學生的這一表現(xiàn)給予了肯定:不錯,你們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而且各執(zhí)一詞,有理有據(jù),這是讀書思考的表現(xiàn);繼而,教者又把話語轉(zhuǎn)向了大家: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如果能透過表相看穿事情的本質(zhì),那就叫技高一籌。接著,筆者建議學生們再讀課文的第一段,來談?wù)剬Υ蟪紓兊恼J識。漸漸地,在筆者的提醒下,學生的觀點開始合流:對于吳王的攻打計劃,大臣們不光反對,還擺出了言之鑿鑿的反對理由。如果他們明哲保身,敢這樣大膽地直諫嗎?無奈的是,他們上諫的方法不夠高明,碰到的又是一個固執(zhí)的君王。再想,在那樣一個君王一言九鼎的封建時代,不給君王面子不是明擺著要“龍顏大怒”嗎?他們確實是“忠臣”,因為在“君為臣綱”的制度下,天下臣民是必須無條件地忠誠、聽從于君主的……由此表明,大臣們并不是被“死命令”嚇破了膽,更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對君王、對國家的絕對服從,這不也是愛國嗎?
把評價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掌握好評價的“度”,既需要肯定、激勵的評價,還要把藝術(shù)、巧妙的評價轉(zhuǎn)化成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動力,使學習進入到“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使學生表達的火焰不致于剛剛點燃即被掐滅。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背扇松杏羞@種需要,何況他們是有著無限憧憬的孩子。人性的溫暖,有心的投入,生命才會在場,課堂才會生氣。這樣的課堂,何愁不像花兒一樣美麗綻放?
【參考資料】
[1]《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P2 P17
[2]《語文教學參考用書》(六年級下冊)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7.12 P6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河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