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11年某次教研活動時,一位老師對《老王》的解讀:
師:作者為什么會覺得自己內(nèi)心對老王充滿了愧怍之心呢?
生:因為作者覺得自己對老王還不夠好!
師:那么,大家認為作者應該怎樣做呢?
師:比如在老王來給“我”送香油和雞蛋的時候可以怎么做呢?
生:可以請他進來坐坐。
師:對啊,可以請他進來,而不僅僅是把錢給他。這樣或許作者可以不那么愧怍了!
師:看來這樣的愧怍之心源于“人道主義精神”、“平等意識”、“自省精神”……
聽課聽到這兒時,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難道,只要把老王請進家門喝口水,楊絳就不會愧怍了?真的就少了這點邀請嗎?少了這么點茶嗎?
不是,絕不那么簡單!
從進來喝幾口茶這個舉動,就能解讀出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平等意識”、“自省精神”了嗎?學生對楊絳的“愧怍”內(nèi)涵真的理解了嗎?就這樣簡單地將教參里的句子搬到課堂上,學生得到的就是什么?大概,只有考試時的“答案”罷了!
為此,我翻閱了人教版和滬教版二套教材,對楊絳和“老王”的位置之變有了如下一些發(fā)現(xiàn):
1.經(jīng)年之后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p>
這樣“愧怍”的感受,并不是在老王不在之后立馬出現(xiàn)的,而是“幾年”之后“漸漸明白”的。這說明,老王在楊絳的生活中并沒有徹底消失,相反,隨著時間的流逝,內(nèi)心竟生出“愧怍”來,這決不是說,當年請老王進家里來坐坐,喝杯茶就可以解除的。
愧怍,《現(xiàn)漢》里就解釋為慚愧,不過有個“[書]”。這個意思理解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只是這個詞,更常見于書本。而恰恰這個“[書]”字,卻在提醒我們,楊絳不是一般的受了難的人,她是一個有著極高文學修養(yǎng)和道德修為的人,她是一個理應受到尊重的人??墒窃谀菢拥哪甏?,尊重她的只有善良的老王!
當愧怍的感受充盈了楊絳的內(nèi)心之時,人與人的位置變了,楊絳放下了知識分子固有的姿態(tài),她終于明白,之前自己對老王的理解錯了,老王要的不是那個給予所謂“弱者”的憐憫和同情,而老王究竟要什么呢?就老王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或許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可是此時此刻,楊絳心里明白了,老王要的是如自己對待楊絳一家的那種關(guān)懷,那是一種如家人一樣的關(guān)懷!楊絳這樣的頓悟,來的太晚了,她已無從也無法補救了。而這樣的一種頓悟則源于內(nèi)心位置的改變,此刻的他們平等了,平視了,而這樣的內(nèi)心感受只有大善如楊絳一般的人,才能獲得。
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在內(nèi)心的自我救贖。
2.多年之前
①我們一家
在老王生前,楊絳和老王的位置究竟又是如何呢?
“他蹬,我坐。”
開篇就暗暗流露出作者和老王位置上的不平等,這不僅是身份上的差異,更是情感上的不平等。這就是俯視!
“老王給我們樓下人家送冰……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p>
一個“當然”,有了很多的內(nèi)涵,或許是“我們”不忍心讓他為了要照顧“我們”而收入減半;或許是不想讓老王覺得“我們”生活很慘。不管哪種理解,都有著落魄知識分子刻意維護的“清高”!這還是俯視!
②老王
“后來我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p>
老王對于家,有著自己樸素想法。什么是家?“也就是說,住的地方不一定不是家;“有兩個侄兒”,這對老王來說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也不一定是家。那在老王心里什么是家?
③老王眼中的我們
“乘客不愿坐他的車?!?/p>
可是我們不怕,我們照坐。這是信任!不僅照坐,而且還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這是關(guān)懷!這使得老王覺得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他說:‘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乙欢ㄒo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說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
送先生看病不要錢,這或許還可以理解為一般的幫忙,那么“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這樣輕聲低問,則說明老王已經(jīng)將我們看作是自己人了。
“開始幾個月他還能扶病到我家來,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來代他傳話了。”
他病了,卻還要扶病來我家,到病的走不了了,就托人傳話。如果是一般的主顧關(guān)系,這樣的行為就不可理解了;如果是熟識的朋友,病了該在家里等著朋友的看望;可似乎都不是,那是什么關(guān)系?即便病了,也要互通狀況?
再后來,送來香油和雞蛋。
生命終了之前要送的東西,生命終了之前要看的人,這還能是什么?。考胰税?!
④我們眼中的老王
“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后轉(zhuǎn)身進屋去。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抑?,我知道——不過你既然自己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p>
就是這樣一句,最終把老王永遠地擋在了家門之外了!
是什么讓楊絳這樣對待老王呢?就是那個俯視的位置!而老王早就把“我們”看作是同樣受苦受難的家人了,他一直用平視的眼光,將心比心地對待“我們”,“我們”則仍然把他看成是一個需要同情的“弱者”!
3.愧怍的根本
楊絳在回首往事的時候,漸漸明白了老王善良背后的家人般的關(guān)懷,而當這一切在楊絳腦海中漸漸清晰時,老王已不在了,當自己想像老王關(guān)懷自己一樣回報老王時,老王已經(jīng)離開多年了。
本文一開頭所引用的那段實錄,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老師引導得過快,缺失了解讀的過程。當學生對課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賞不著時,我們是否應該如楊絳一般在內(nèi)心自省,我們是否更應注重自身對文本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理解,讓我們的解讀不再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讓我們的學生能真正理解楊絳在文章中的心靈救贖,感受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該有的善良和大愛!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南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