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蒙古發(fā)表講話,批評亞洲國家的政府“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和信息自由、將異議人士關入大牢、剝奪人民選擇政治領導人的權利?!边@是對中國威權主義政治體制的嚴厲批評。西方世界普遍認為,中國應該變得更加民主。但是,有關“民主主義/威權主義”的辯論思維忽略了其他政治解決方案。
中國政治的未來不會是西方式多黨制選舉,而更有可能是儒家悠久的“仁政”傳統(tǒng)。民主在實踐當中必然會有缺陷。政治選擇常常受選區(qū)民眾的欲望與利益的控制。這會產生兩個問題。一,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不一定符合道德倫理:人民意志可能會支持種族主義、帝國主義或法西斯主義。二,一旦特定人群的眼前利益與全人類的長期利益相沖突(例如全球變暖),人們的眼前利益就會占據(jù)主導地位。
因此,美國等國家通過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幾乎不可能以全人類和未來福祉的名義,來遏制當今社會的能源使用。
在中國,儒家政治主義者支持另一種模式:仁政。政治合法性問題是憲法思想的關鍵所在。合法性不單單是人民看待統(tǒng)治者的方式,它還決定統(tǒng)治者的正當性。不同于西方式民主,中國的政治合法性來源不只一個。
《公羊傳》中曾提到,政治權力的合法性有三個來源:天(神圣的、超驗的自然倫理)、地(包括歷史和文化因素)、人(憑借公意的支持獲得政治服從)。
中國古代的王朝曾經以仁政治天下。但隨著歷史變遷,統(tǒng)治的形式發(fā)生變化。如今,人民的意志必須通過制度得到實現(xiàn),而這一要求在過去是前所未有的。同時,人民意志也要受到其他兩種合法性來源的限制和制衡。在現(xiàn)代中國,仁政必須由三院立法決定,三院分別是:通儒院(天)、國體院(地)和庶民院(人)。
儒院領袖應該是一位大學者。人選應由學者提名,檢驗他們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并通過一級一級的行政考核——這有點像古代的科舉和舉薦制。國體院領袖由孔子的后代繼承;其他成員則從圣賢、統(tǒng)治者和各大宗教領袖的后代中遴選。最后,庶民院應由大眾選舉產生或由各機構的領導擔任。
這一制度包含三權分立。每一院都各行其是,互不干預。為了避免政治僵局,一項議案必須經過至少兩院同意才能通過。為了保護儒家神圣合法性的首要地位,通儒院擁有最終否決權,但還受到其他兩院的限制。例如,如果他們提出一項限制宗教自由的議案,庶民院、國體院可以將其否決。
仁政不是為了簡單地問中國是民主還是不民主。相反,仁政提供了判斷政治進程更加全面、更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政治眼光。
(蔣慶:思想家、儒學家,字勿恤,號盤山,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fā)展》。貝淡寧:生于加拿大,現(xiàn)為清華大學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教授。)
作者:蔣慶、貝淡寧
來源:《紐約時報》2012年7月11日
編譯: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