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
法官和律師,可謂同出而異名,同為法律人。然而說起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則說不完又說不透,法官與律師,究竟該是“親家”抑或“冤家”?到底該有距離還是定要隔離?在現代社會中,訴訟的意義在于,通過充分而有效的尊重、協(xié)商和對話,吸納不同意見和不滿情緒,最終削減分歧,平息矛盾糾紛。因此法官與律師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監(jiān)督的良性互動關系。
在中國封建專制歷史上,訴訟活動通常是各種特權角力的場域,缺乏民主協(xié)商的傳統(tǒng)。人們把律師貶稱為訟棍,把“打官司”戲稱為“打關系”,這些,都是訴訟活動缺乏尊重、缺乏協(xié)商的表現。在現代社會,訴訟是雙方甚至多方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的行為,法官與律師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監(jiān)督的良性互動關系。
裁判的公正合法性應當建立在協(xié)商和尊重的基礎上。訴訟的意義在于,通過當事人訴辯雙方之間、當事人與法官之間、法官與律師之間,乃至個案裁判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充分而有效的尊重、協(xié)商和對話,吸納不同意見和不滿情緒,凝聚共識,削減分歧,平息社會矛盾糾紛。
在訴訟活動中,律師作為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其視角是單一的、單向的。職業(yè)特性決定了其在訴訟中總是站在被代理人的角度,以自己的法律知識和訴訟技巧最大限度地爭取被代理人的利益和權利,通過法庭這個公開場所,向法院進行充分表達和陳述,為被代理人爭取最大利益,說服法官,追求勝訴。而法官作為中立的裁判者,要兼顧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其職業(yè)特性決定了它要從超越當事人各自利益的立場來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要充分考慮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和事實證據的實際情況,它是一種平衡和中立的視角。
很多情形下,律師追求的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與法官所理解的法律正義之間,可能存在著沖突和不一致。由于此種矛盾,加之訴訟的對抗制結構,形成了一種法律認知上的制約。職業(yè)的差異決定了法官應當認真、耐心、仔細地傾聽雙方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應當學會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理解律師,而不是指責和壓制律師的意見和陳述。
之所以要充分尊重律師的意見,在于律師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和媒介。如果沒有來自律師的不同意見,法官就可能完全從自己的單向認識角度來理解、適用法律。法官正是在雙方律師因利益不同而各自爭取的過程中,了解和理清了基本的案件事實,了解了應當怎樣處理才能夠衡平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法官正是在對立的利益最大化追求中,找到了法律的平衡點,從而公正地作出裁決。
律師與法官同為法律共同體,應該相互尊重,而不是法官基于權力對律師蔑視或律師基于專業(yè)、經濟能力等對法官鄙視。訴訟到法庭,就意味著要把理講在法庭。講理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講理不是為了戰(zhàn)斗或爭吵,而是“在一個更高的探索和思考層次上與你尊敬的人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交談”。講理不是非此即彼的辯論或相互之間的攻擊、謾罵,講理也不是一種壓倒對方、旨在取勝的游戲,講理的目的是共同探索,是為了把問題搞明白,因此,講理成了公民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隨意的動火和不冷靜、不講理不僅偏離理性思考的軌道,而且無助于提高公民的品性和素質。
法庭上的講理、辯論是訓練公民理性精神的最好課堂。在這個課堂里,所有的訴訟參與人通過理性的對話、爭辯、交談,通過充分的講理,讓大家服氣、心順。因此,發(fā)生在法庭上的打斷律師發(fā)言,“轟趕”“防范”都是令人不愉快的。我們應該達成這樣的共識,法庭是講理最好的地方,而我們的講理不是以戰(zhàn)勝或折服他人為目的的爭論,不是通過武器逼迫對方閉嘴,使他啞口無語,而是在相互提問與回答的互動中,通過一種充滿信任的爭論,使真相澄清,使真理獲勝。這種勝利,不是單一個體在爭辯中單方面的勝利,而是真理的勝利、公正的勝利。
律師與法官不是敵人,尤其在訴訟活動中,律師通過舉證、提出法律意見,為法官公正裁判提供了基本素材。許多疑難復雜案件,僅在庭審中的交流往往是不夠的,還需要律師與法官的反復探討。簡單的隔離和防范,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會增加訴訟成本,損害當事人的權利,背離提高司法效率、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價值取向。
律師要影響法官,要從證據入手、從法律入手。惟有確實、充分的證據,才能打動法官。律師應當提交真實、完整、有效的證據,指出對方證據的錯誤和瑕疵,緊緊圍繞著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展開辯論,讓法官采信自己的觀點,幫助法官形成內心確信。律師應當學會通過案件證據、法律依據及法理分析的展示,引導裁判者與相關人員自己得出你所希望他形成的觀點。
訴訟是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特殊渠道,但同時它本身也具有內在矛盾。如果訴訟結構本身的矛盾得不到解決,它就不能成為社會矛盾糾紛的終結者,而會變成社會矛盾糾紛的制造者。訴訟的根本要求是“允許人說話,讓人說話”。讓人說話意味著尊重律師在訴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律師在訴訟程序中的主導作用,保障律師的辯論權利,而不是采取壓服、打服、嚇服等“以暴服人”的手段,法官要做到以理服人,審判結果讓人心服口服。
而要做到使人心服口服,法官的重要技能之一是懂得傾聽,充分調動律師消除沖突的積極性,通過律師參與和法庭秩序,把“義氣之爭”轉化為“理性之爭”,讓當事人重新走上“理性”的軌道。庭審的本質就是“聽審”。法官要激勵律師展開充分而理性的對話與論辯,在你來我往的爭辯和交流中,讓當事人的積怨不斷得到釋放,真相和正義不斷涌現,最終求得“真理越辯越明”的效果。
法院既是一個權力機關,同時也是當事人說事講理的地方。訴訟活動既是訴訟參與人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他們共同的思維活動。在訴訟過程中,平等對話、認真傾聽是法官解決問題的有效形式,這種方式能突破法官個人生理、心理、智力局限。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真理得以顯明,知識得以傳授。只有建立在尊重、協(xié)商的基礎上,裁判才能實現“案結事了”,才能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也才可能對其他類似個案的解決具有普遍參考性意義,為其他類似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提供指導。
在訴訟活動中,法官要通過兼聽訴辯雙方的理由明辨其真?zhèn)?,要通過審察訴辯雙方的訴求明辨其善惡,要慎思訴辯雙方法理的曲直來明白要害,要通過整理訴辯雙方主張的異同,來明辨訴辯雙方理由的是與非,同時商籌訴辯雙方利害得失,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做出勝負皆服的裁判。
責任編輯:楊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