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編《全唐文紀(jì)事》卷四十六記:
唐人白行簡以《濾水羅賦》得名,其警句云:“焦螟之生不全,有以小而貴者;江漢之流雖大,蓋可一以貫之?!膘`一詩云:“濾泉浸月起,掃徑避蟲行。”濾水蓋僧家戒律有此,欲全水蟲之命爾。故濾而后飲。今蜀中深山古寺,猶有此規(guī)。白居易《送文暢》詩:“山宿馴溪虎,江行濾水蟲?!?/p>
這里講濾水是為了保護(hù)水中小蟲生命,系僧家戒律,但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馮漢鏞先生以為,其實乃是為保護(hù)或改善水質(zhì)。他指出,山間溪水在流經(jīng)地表時,常會遭到動物尸體、糞便以及腐爛植物的污染,以羅過濾之,則可還溪水或泉水的本色。而所謂“羅”,系指棕櫚樹皮而言。棕皮有網(wǎng)眼如羅紋,唐人愛用作濾水工具。倘再鋪以河砂、卵石之類,則過濾效果更佳。馮漢鏞先生指出,白行簡所稱的“濾水羅”裝置,便是舊時四川各地茶館及一些家庭所常備的濾水砂缸。它從唐以前便延續(xù)下來,成為歷代人們特別是川人防止水污染、改善飲用水質(zhì)的最方便適用的生活設(shè)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