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虹 蘇 穎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遼寧 遼陽 111000)
宮頸癌是影響婦女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位居乳癌之后,發(fā)展中國家每年新發(fā)病例占全世界80%,我國約13萬例。1989年,Keerti Shah等發(fā)現(xiàn)99.7%的宮頸癌與HPV感染有關,證實了宮頸癌與HPV感染有直接關系[1],是可以預防、治療及徹底根除的癌癥。只要通過有效的HPV檢測,即可控制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我院自2009年6月開始使用第二代雜交捕獲(hc-2)技術,共為1160例婦女進行檢測,對宮頸病變的篩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F(xiàn)對本地區(qū)HPV感染情況報道如下。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對在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門診就診或住院的1160例婦女進行HPV檢測。均為有性行為3年以上或21歲以上有性行為的婦女。年齡最小20歲,最大65歲,平均43歲,其中30歲以下婦女203例,30歲以上婦女957例。經(jīng)陰道鏡下行宮頸活檢及病理診斷為宮頸上皮內瘤樣變的病例共67人,其中CINI39例,CINII12例,CINIII10例,宮頸鱗癌5例,腺癌1例。
1.2.1 采樣方法用窺器暴露宮頸,以棉簽擦去宮頸分泌物,使用專用的hc-2采樣刷置于宮頸口采集標本,旋轉5圈并停留10秒鐘。把采樣刷放入專用的取樣瓶內送檢。
1.2.2 HC-2檢測:為美國DIGENE公司生產,已通過美國FDA及中國SDA批準認證。采用第二代雜交捕獲技術(hc-2),在分子水平對病毒DNA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檢測13種致癌型HPV DNA(即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結果判定:≥1.0pg/mL為陽性。
采用SPSS12.0軟件,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
在1160份病例中,陽性135例,陽性率11.6%。資料情況見表1~表3。
HPV感染已被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明是引起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證據(jù)顯示HPV感染與宮頸癌有密切關系[2]。本資料采用第二代雜交捕獲技術檢測13種高危型HPV,結果顯示1160例婦女中,高危型HPV感染陽性率為11.7%。較山西省襄垣縣和陽城縣宮頸癌普查HPV檢出率(25.6%)低[3],可能與本單位研究對象包括普查及體檢患者有關。
表1 1160例病例中,67例宮頸病變HPV檢測情況
表2 1160例病例HPV分組檢測情況
表3 199例宮頸病變HPV檢測情況
HPV感染高峰年齡在18~28歲,許多研究表明人群HPV感染率在25歲以后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在<25歲時最高,35歲后相對較低,而宮頸癌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4]。但本組資料顯示,30歲以下和30歲以上HPV感染率分別為9.4%和12.1%(表2),統(tǒng)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本地區(qū)HPV感染在30歲以上也普遍存在,可能隨年齡增大免疫力下降,清除病毒能力相對較差有關;且隨著科普知識的普及,30歲以下婦女可能較年齡大者自我保護意識強。由于HPV感染的持續(xù)存在,30歲以上宮頸病變的患者例數(shù)增高,因此本研究認為對30歲以上人群hc-2檢測更為重要。
本資料中宮頸癌及CINIII患者高危型HPV陽性率達100%,CINII 81.8%,CINI是76.9%,體現(xiàn)了高危型HPV感染檢出率隨宮頸病變的嚴重程度增高而升高。但高危型HPV感染可以是一過性的,80%初次感染者可通過機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一般在8~10個月內消失,只有持續(xù)感染的婦女才是罹患宮頸癌上的主要風險人群,HPV持續(xù)感染能夠增加宮頸癌風險250倍[5]。因此,對持續(xù)HPV感染的患者進行陰道鏡檢查及必要的活組織檢查,是最后明確診斷的方法,能顯著提高宮頸CIN及宮頸癌的早期診斷率,做到及時治療,阻斷病變發(fā)展,避免過度或延誤治療。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預防和阻斷的惡性腫瘤,目前開展較多的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假陰性較高,與人為主觀閱片直接相關。我院結合HPV檢測對明確診斷有很大作用,因此認為宮頸細胞學檢查結合HPV檢測,其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對初篩高危人群,能及時發(fā)現(xiàn)病變,從而阻斷宮頸病變進展,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對宮頸癌的初篩起重要作用。
[1]Mu?oz N.The causal link between HPV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olombia and Spain[J].Int J Cancer,1992,52(5):743-749.
[2]Walboomers JM,Jaclbs MV.Human papilomavirus is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J].J Pathol,1999,189(1):12-15.
[3]陳鳳,沈艷紅,劉彬,等.第二代雜交捕獲法檢測宮頸癌人乳頭瘤病毒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2):129-130.
[4]Nobbenhuis MA,Walboomers JM.Relation of human popilomavirus status to cervical lesi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a prospective study[J].Lancet,1999,354(9172):20-25.
[5]Liaw KL,Glass AG,Manos MM,et al.Detection of Human papilomavirus DNA in cytologically normal woman and subsequent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J].J Natl Cancer Inst,1999,91(11):95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