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彪
(柳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廣西柳州545004)
審美人類學是一門美學與人類學相交叉的新興學科,它借鑒文化人類學學科理念和田野調(diào)查方法,對區(qū)域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族群的審美文化展開實地田野調(diào)查,努力“揭開特定區(qū)域族群文化中被遮蔽的審美感知方式,激揚符合美的規(guī)律的文化創(chuàng)造原則,建構(gòu)充溢審美氛圍的生存環(huán)境,是審美人類學研究的重要任務?!盵1]揭示特定區(qū)域族群獨特的審美文化背后所隱藏的民族審美經(jīng)驗、審美心理、審美旨趣,從而實現(xiàn)理論闡釋與文化表征、理論建設與文化實踐的深層契合是審美人類學的努力方向?!白鳛橐环N理論方法,審美人類學把民族藝術作為一種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來研究,不僅研究民族藝術的形態(tài)、意義、審美價值,而且研究民族藝術的社會作用以及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盵2]瑤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民族,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曾這樣記載:“帝舜生戲,戲生瑤民”。自古以來,對瑤族的稱謂和瑤族的自稱有300余種。[3]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主要聚居在廣西南丹里湖瑤族鄉(xiāng)、八圩瑤族鄉(xiāng)和瑤山瑤族鄉(xiāng)及貴州荔波縣朝陽瑤鄉(xiāng)等地,人口三萬左右,因其男子常年穿白褲而得名,具有“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白褲瑤族群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白褲瑤的服飾文化尤為令人矚目。白褲瑤服飾文化作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集中反映了白褲瑤族群的審美經(jīng)驗、審美心理與審美旨趣。
白褲瑤族群衣裝的原材料主要是自己所種的棉花和所養(yǎng)的蠶,整個制作過程分為養(yǎng)蠶種棉、紡紗、跑紗、曬紗、梳紗、織布、采集粘膏、蠟染描圖、染布、刺繡圖案、縫制衣裳等11道工序。
白褲瑤族群的服飾大多是由白褲瑤婦女手工制作而成,養(yǎng)蠶和種植棉花是制作服飾的前提條件。筆者在對桂黔境內(nèi)的白褲瑤進行田野調(diào)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白褲瑤村寨中,絕大多數(shù)家庭至今仍養(yǎng)蠶和種植棉花。他們一般將蠶養(yǎng)殖在竹編筐內(nèi)和簸箕中,等蠶吐絲時,則在筐上和簸箕上放一塊平整的木板,讓蠶在木板上來回爬行吐絲,再將蠶絲收集起來以備紡紗之用。在白褲瑤地區(qū),每年4月是種植棉花的季節(jié),8—9月收獲棉花,將棉花去籽曬干后即可紡紗。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用蠶絲紡織成的蠶布需與五蓓子的枝葉一起水煮,直至蠶布呈現(xiàn)黃色和紅色為止。蠶布一般是用來制作婦女的百褶裙或百褶裙的裙邊,棉紡織布是作為主要服飾材料,用來縫制男子衣褲和女子上衣。
紡紗就是將去籽曬干后的棉花通過木制的紡紗機把松散的棉線進行捻搓,棉線經(jīng)過捻搓就成為細密的棉線,將棉線一點點地抽出來,再將細密的棉線有規(guī)則地卷繞成棉紗圈,然后用小木棍將棉紗圈中的棉紗線繞成一錠錠的棉紗團。
跑紗一般是在室外一個比較寬闊的場地中進行。首先在場地上固定4根光滑的木棍(或竹竿),再將棉紗團的棉線的一頭固定在其中一根木棍上,然后將棉線沿著其他木棍方向慢慢松解,使棉線由下到上有規(guī)律地盤繞在木棍上,最后再將盤繞在木棍上的棉紗線整理成一縷縷的紗線。
曬紗就是將跑紗流程制作而成的一縷縷的紗線上的水分曬干,以防由于紗線潮濕而發(fā)霉變色。
由于手工紡制出來的棉紗相對比較粗糙,有時會粗細不均、紗線上附有棉絨或其他粘物,為使紗線光滑、粗細均勻,在用棉紗紡織布之前還需要有一個梳紗的過程。
織布就是將紗線分為經(jīng)紗線和緯紗線,并通過木制織布機使它們相互交錯緊密集結(jié)成布。這樣用手工織出來的棉布不起球,舒適柔軟,透氣性好。
白褲瑤服飾制作過程中最具特色的是用粘膏樹的粘膏來繪制布料。每年4月,白褲瑤的婦女都會到山上和村寨附近的粘膏樹上采集粘膏汁。據(jù)廣西南丹里湖白褲瑤村民介紹,粘膏樹是一種很奇特的樹種,只能在當?shù)卦苑N,而且只有用刀經(jīng)??硺錀U才能不斷長高長大。白褲瑤婦女在采集粘膏前,需在粘膏樹上砍出一個個的小樹坑,粘膏汁就會慢慢地匯集在樹坑內(nèi),等過20天左右就可以采集粘膏了。將采集的粘膏汁放在鍋內(nèi)加熱,再加入一定量的水,煮沸至無泡沫即可備用。
白褲瑤婦女將織好的白布料放在平整的木板上,用光滑的木棒在布上來回磨壓使布料變得光滑平整,然后再用畫刀蘸上備好的粘膏汁在布料上繪制圖案。畫刀有大畫刀、中畫刀、細畫刀三種,根據(jù)不同的繪圖需要來選擇,一般大畫刀用來刻畫圖案的粗直線條,中畫刀用來刻畫一般圖案的直線和曲線,細畫刀則用來刻畫那些復雜較小的圖案。
在白褲瑤服飾制作流程中,染布是最為復雜的一道工序。第一步,制作染料。即在染缸內(nèi)倒入約4/5容量的清水,再加入適量的藍靛膏和酒,用木棍攪拌均勻,制成備用染料。第二步,染色。即將刻畫有圖案的布料放入染缸中,2—3小時后取出,涼吹至半干狀態(tài)后又放回染缸中,如此往復3—6次,整個過程耗時20天左右。第三步,除粘膏。即先將稻草燒成灰放入缸中浸泡,再過濾出堿水,然后將堿水與染色的畫布一起放入鍋中用小火慢煮,直至可以除去畫布上的粘膏為止。第四步,畫布圖案染色。即將除去粘膏的畫布再放回藍靛染缸中浸泡3小時左右,使畫布中原來有粘膏的部分染上藍色,然后取出染布在清水中洗干凈,曬干即可。第五步,染布固色。即將曬干后的染布放入到裝有蕨根水與野淮山汁的缸內(nèi)浸泡,這樣不僅能使染布的色澤穩(wěn)定、光亮,而且也能使染布變得硬挺,便于下一道工序——刺繡圖案。
在白褲瑤族群中,幾乎所有的成年女子都會刺繡。刺繡一般是依照染布上的圖案紋路進行。白褲瑤婦女用繡針穿引彩線依照染布上的圖案繡制出多種色彩(以紅色、黃色、粉紅色為主)的圖案。刺繡的豐富多彩為五彩斑斕的白褲瑤服飾呈現(xiàn)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白褲瑤婦女根據(jù)實際需要將刺繡有圖案的染色布料縫制出不同款式的衣裳,白褲瑤衣裝的制作流程才算全部完成。如縫制白褲瑤婦女的夏衣“掛衣”,前襟用一塊藍黑色土棉布,背面則用刺繡有方形圖案的染色布料,將前后兩幅鑲拼起來,衣上端開一個大圓孔,兩邊不縫合,無需紐扣,只用一條藍黑色的小布帶連接即可。
關于白褲瑤服飾特點的歷史遺跡,史書有所記載。如《后漢書·南蠻傳》記載瑤族先民“好五色衣服”的歷史?!端鍟さ乩碇尽酚涊d到:嶺南有瑤民“其男子著白褲衫,穿中褲,女子青布衫,斑布裙,皆無鞋履。”[5]在乾隆《慶遠府志》卷十《雜類志·瑣言》記載到:南丹、荔波一帶的瑤族婦女“不獨衣裳不相連,而前胸后背、左右兩袖,俱各異體,著時方以鈕子聯(lián)之,真異服也!”[6]另外,清人李文琰《慶遠府志》卷十《雜志·諸蠻)也載:“瑤人居于瑤山,男女皆蓄發(fā),男青短衣,白褂草履;女花衣花裙,短及膝?!盵7]盡管隨著歷史的變遷,如今白褲瑤族群的一些風俗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筆者在對白褲瑤族群進行田野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白褲瑤服飾結(jié)構(gòu)特征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歷史的遺風。如“男子著白褲衫,穿中褲,女子青布衫,斑布裙”;“男女皆蓄發(fā),女花衣花裙,短及膝”;“不獨衣裳不相連,而前胸后背、左右兩袖,俱各異體”等服飾結(jié)構(gòu)特征均可以在如今的白褲瑤服飾中得到印證。筆者將從“服”與“飾”兩個方面來介紹桂黔白褲瑤服飾文化的特點。
桂黔白褲瑤服飾文化中“服”主要由頭服、上衣、下裳、鞋襪4個部分組成,它們相互獨立,又渾然于一體,構(gòu)成了獨特的白褲瑤族群服飾文化。
1.頭服
頭服在我國古代又稱“首服”、“頭衣”等。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中,頭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頭服一般分為冠帽型、巾帕型和冠帽巾帕混合型三種。桂黔白褲瑤族群的頭服屬于巾帕型。南丹白褲瑤成年男子都蓄長發(fā),他們一般用一條寬約5厘米、長約1.2米的白土布將長發(fā)纏繞在頭上,再用一條相應寬度、長約60厘米藍黑色土布重疊盤繞在頭上。白褲瑤婦女則先將長發(fā)束于頭頂,再用發(fā)髻從后腦伸向前額扎好,然后用寬約10厘米、長約1.2米的藍黑色土布盤繞在頭上,同時用兩條寬約2厘米、長約60厘米的小布帶交錯捆扎好。
2.上衣
白褲瑤男子的上衣為對襟式、無紐扣、藍黑色的短土布衣,分有領和無領兩種,有領上衣一般需在衣襟、袖口、衣腳等處各鑲一塊1寸寬的藍色布,衣腳鑲的邊上還用黃色、紅色等絲線繡制一些圖案。無領上衣則不需鑲邊,只需在兩側(cè)衣襟上各繡一條紅邊,胸部左右兩邊用白絲線各繡一個對稱的1寸長的長方形圖案。穿時則用一條藍黑(有時也用白色)色腰帶捆扎,交領形成“Y”字形。白褲瑤婦女服裝分夏裝和冬裝。冬裝為右衽短衣。夏衣為短式貫頭衣,俗稱“掛衣”(或稱“褂衣”)。其特點是“胸前背后用兩幅約2尺見方的布鑲拼,在兩肩處用10厘米寬的黑布連接,無領無袖,長至裙頭,上開一大圓孔,兩腋下不縫合,穿時貫頭而下,前后兩塊布自然披落在前胸和后背,在腋下用繩系,頗有貫頭衣遺風。掛衣前幅用藍黑或純黑布,無裝飾,后幅用淺藍或灰色布,以紅、藍等色線繡一方形圖案,多為回紋形、正字形、字形等幾何紋圖案?!盵8]鄧啟耀教授在其著作《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也曾這樣敘述到:“廣西南丹地區(qū)白褲瑤婦女的夏裝,大約是貫頭衣與坎肩的混合。形制更短,前后兩塊黑布,中間用絲線繡以圖案,兩肩各用十厘米長黑布相連,無袖,腋下亦無扣,且通穿不穿內(nèi)衣,只能對胸乳作簡單遮掩?!盵9]
3.下裳
所謂“下裳”即指“下體之衣”,可分為褲、裙、綁腿等。白褲瑤男子下穿白色土棉布褲,褲頭較大、褲襠寬松,褲腳狹窄,緊裹膝蓋,長僅及膝蓋部位,成“三角”形狀。褲腳用藍黑布或黃色和紅色布(參加重大節(jié)日時)鑲約10厘米寬的邊幅,以褲腳邊幅為準線,由下至上用紅線繡5根寬約1厘米、長5—15厘米的紅線條,每條紅線條頂部再繡一個“+”字形,五條紅線條形似人的五指。如冬天天氣寒冷或需上山打獵,則在膝蓋下用黑或白土布帶打綁腿。白褲瑤婦女一年四季下身皆穿齊膝蠟染百褶裙,裙面顏色底色以深藍、淺藍、淡藍色為主,每條百褶裙以黑藍兩色相間形成五道環(huán)形圈圖案,裙底邊緣多繡有黃色、淺黃色、紅色、粉紅色等花紋鑲邊,裙前在腰間系一塊長方形的藍邊黑布,以遮擋百褶裙的接縫,也起到美觀的作用。冬天或上山勞作,在膝蓋下用黑或白土布帶縛綁腿。
4.鞋襪
鞋襪在我國古代稱為“足衣”。據(jù)史書記載,瑤族素有不著鞋履的習俗,《隋書·地理志下》載:“莫瑤男子但著白布衫,更無巾,其女子青衣衫,斑布裙,無鞋履?!盵10]清道光《慶遠府志》也曾寫道:“瑤人素不著履,其足皮皺厚,行于棱石叢棘中,一無所損。”[11]這種習俗使得瑤族的鞋襪不僅樣式少,而且缺乏自身的獨特性。有研究者通過實地田野調(diào)查廣西南丹和貴州荔波境內(nèi)50多種瑤族服飾,考證了瑤族不著鞋履的習俗及其鞋襪缺乏特色的事實[12]。而這種習俗至今仍在白褲瑤地區(qū)存在,這也使得白褲瑤鞋襪沒有民族特色。
桂黔白褲瑤的服飾文化中的“飾”主要分為頭飾、腰飾、手飾、腿飾等4個部分。但總的來說,白褲瑤族群服飾文化中的“飾文化”并不像其他瑤族支系那樣光彩奪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白褲瑤人們很少佩戴飾品,只有在舉行重大活動或節(jié)慶表演時才佩戴飾器。
1.頭飾
頭飾俗稱首飾,包括發(fā)飾、鼻飾、耳飾、牙飾等。白褲瑤男子除了用白土布和藍黑色布帶盤繞長發(fā)外,沒有其他頭飾。在白褲瑤族群中銀飾非常少見,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婦女一般有銀飾頭帽,小孩也常戴銀飾頭帽。白褲瑤婦女在舉行重大節(jié)日活動演出時一般會戴上一個銀飾頭帽。婦女和小孩的銀飾頭帽在造型上沒有太大的差異,銀飾頭帽由一條約2厘米寬的圓形銅條將若干塊牛角形銀片(多為鍍銀薄銅片、鋁片或鐵片加工而成)串聯(lián)成一個半圓形狀,銀片上可有圖案,另外半邊則為若干塊圓形銀片,而且每個圓形銀片上鑲掛有一條“銀鏈”,下墜有一個小“銀珠”,再用一條刺繡有方形和“米”字形圖案、寬約5厘米的蠟染淺藍色土布條將銅條包裹起來,刺繡圖案置于牛角形銀片之下。佩戴銀飾頭帽時,有牛角形銀片的一邊在前,懸掛有“銀鏈”的圓形銀片的一邊在后。
2.手飾
我們在對廣西南丹里湖白褲瑤族群的調(diào)查訪談中得知,白褲瑤族群沒有佩戴手飾傳統(tǒng),因此,很少見有白褲瑤婦女佩戴手鐲、戒指之類的手飾。極少數(shù)婦女所佩戴的手鐲、戒指都是其長輩留傳給她們的,手鐲為扭絞狀,接口處為尖頭或扁頭,手鐲表面可有雞冠式花紋。戒指材料一般為銀質(zhì)或鍍銀鋁片或銅片而制,戒指前面為方形狀,后面為圓形,表面刻有圓形、橢圓形、條形等花紋。
3.腰飾
白褲瑤婦女盛裝的腰飾主要由腰帶和墜花(又稱吊花)兩個部分組成,男女便裝一般沒有腰飾,男子盛裝有腰帶而無墜花。腰帶的主要面料為深藍色或淺藍色蠟染土布,布上繡有方形、“+”字形、“x”字形圖案,方形與“+”字形相連接在一起,且為同一色調(diào),一般為紅色或黃色,“x”字形的顏色要深于布料的底色,“x”交叉在“+”上構(gòu)成一個“米”字形圖案。此外,腰帶上還要繡一些雞仔紋圖案。墜花則是一根紅線將一些小飾品(諸如珠子之類)串聯(lián)起來,懸掛在腰帶上,長65厘米左右。
4.腿飾
所謂的腿飾就是白褲瑤人所用的綁腿。在白褲瑤族群中,成年男女都有腿飾,但平時很少佩戴,只有冬天天寒地凍,或上山勞作,或參加節(jié)慶演出時才佩戴。白褲瑤腿飾的長寬依據(jù)不同人的身高、腿的大小而定,一般長35厘米左右,寬20—25厘米,由內(nèi)外兩層構(gòu)成,緊貼腿部的內(nèi)層由藍黑色土棉布制作而成,外層則由一塊繡有3—4組連環(huán)紅色或黃色的“米”字形圖案的蠟染土棉布構(gòu)成,將內(nèi)外兩層疊在一起用絲線縫合,再配上細綁帶,就構(gòu)成了一副完整的綁腿。為了美觀,有的綁腿還在接口處配上一些飾品。
桂黔白褲瑤服飾的圖案造型豐富、色彩斑斕,具有非常形象直觀的美感特征,孕育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筆者通過深入調(diào)查和仔細辨析,發(fā)現(xiàn)白褲瑤服飾的圖案特征可分為如下三種形式:
桂黔白褲瑤服飾中最基本的幾何圖案主要有“└”、“+”形、“x”形、“”形四種。
桂黔白褲瑤的每一個婦女服飾的背上都繡有一幅復雜的幾何圖案,當?shù)厝朔Q之為“瑤王印”。盡管“瑤王印”圖案的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但都是由“└”、“+”形、“x”形、“”形四種最基本的幾何符號變形組合而成,從其結(jié)構(gòu)布局來看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整個圖案以一個“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為主體,再在其中間繡一個較小的“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有的“瑤王印”圖案還會在大、小“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之間的四周均勻(每邊3個)的繡上9個黃色(有的是紅色或藍色)正方形方塊圖案,9個正方形方塊形成一個“口”字形圖案,“口”字形圖案與其內(nèi)、外“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組合成連環(huán)的“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這樣整個“瑤王印”圖案不僅層次感極強、立體感分明,而且使整個圖案富有變化,極其美觀;另一種“瑤王印”圖案則是以一個“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為中心,用“井”字結(jié)構(gòu)將整個圖案分為上、下、左、右四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又分為3個小區(qū)域,“井”字內(nèi)部為“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井”字四角為“└”(或“└”變形圖案),“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四周為半個“田”字形或“回”字形圖案。由于各區(qū)域之間都是用對比鮮明的紅色、黃色、藍色等色調(diào)加以區(qū)分,這樣使得整個“瑤王印”圖案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富于變化(如下圖例)。
桂黔白褲瑤服飾圖案中除了較為抽象的單一的幾何符號和復雜的幾何圖案(“瑤王印”圖案)外,還有一些較為形象的象形圖案,主要有如下四種:
1.“五指血印”圖案。白褲瑤男子所穿的白褲上都繡有長短不一五條紅線條,形似人的五指。據(jù)說“五指血印”圖案最初是白褲瑤祖先——瑤王在戰(zhàn)場上留下來的標識,白褲瑤男子穿繡有“五指血印”圖案的白褲就是為了紀念英勇善戰(zhàn)、寧死不屈的祖先——瑤王阿者。[13](如下圖)
2.“雞仔花”圖案。白褲瑤族群對雞普遍有一種崇拜的心理,這種意識在白褲瑤的服飾文化中也有所反映。在白褲瑤服飾的圖案中,有一個被稱為“雞仔花”的圖案,這種圖案被認為是白褲瑤族群的圖騰標識,任何一位白褲瑤婦女都能指認出圖案中的“雞頭”、“雞身”、“雞翅”、“雞尾”和“雞腳”。另外,如果將白褲瑤男女的整套服裝分別擺在一起,其形態(tài)非常像雞的造型。[14](如下圖)
3.“米”字形圖案?!懊住弊中蔚膱D案是白褲瑤服飾中最常見的圖案之一,白褲瑤的老人和婦女們稱之為“巴嘎”(瑤語),意思是水車架子的形狀。它表征著白褲瑤族群對水的記憶和對故土的懷念。據(jù)說白褲瑤先民曾生活在水資源比較豐富地方,他們在那里有水耕田地,有水車運送水資源,后來由于戰(zhàn)亂遷徙到南丹境內(nèi),定居于水資源缺乏的深山之中。(如下圖)
4.“人形紋”圖案。在白褲瑤服飾的圖案中有一種象形“人形紋”圖案,這種圖案形狀形同一個個“小人”,主要由紅絲線和黃絲線在黑底棉布上繡制而成,紅色“小人”和黃色“小人”按照一定的構(gòu)圖布局交錯排列。這種圖案多繡在婦女的腰帶和背小孩的背帶上,它象征著白褲瑤族群的生殖崇拜意識,是白褲瑤族群渴望本族群能夠人丁興旺、發(fā)展壯大而不受外族欺凌的意象表征。(如下圖)
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藝術是少數(shù)民族族群“主體認同和群體意識的意念情感符號,它在各民族千百年的生產(chǎn)與生活實踐中,在各民族相互間交流、融合中……獲取了色、圖、質(zhì)、形等各自不同的審美要求,具有了不同的審美屬性和記古述今的時限性、性別與職業(yè)性、區(qū)分不同人等的等級性、映現(xiàn)人地關系的區(qū)域性。”[15]白褲瑤服飾文化藝術也正好體現(xiàn)了白褲瑤族群的身份和審美文化認同的重要表征。
[1]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審美人類學的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J].文學評論,2002,43(04):9.
[2]王杰.尋找母親的儀式——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的審美人類學考察(總序)[A].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
[3]藍懷昌,李榮貞.瑤族歌堂詩述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4.
[5]玉時階.白褲瑤社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54.
[6]朱榮,毛特凡.中國白褲瑤[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109.
[7]李文琰.慶遠府志·卷十[M].河池市地方志辦公室點校.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263.
[8]陳曼平.廣西歷代各族服飾文化概貌(三)[J].廣西地方志,2004,22(05):49.
[9]鄧啟耀.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10]朱榮,毛特凡.中國白褲瑤[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108.
[11]玉時階.白褲瑤社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53.
[12]梁漢昌.瑤族服飾文化源流探析[J].文藝研究,2011:33(02):78.
[13]陳日華,韋永團.蓮花山仙蹤[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239.
[14]廖明君.石頭山上有人家——廣西南丹白褲瑤文化考察札記[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82.
[15]管彥波.西南民族服飾文化的多維屬性[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