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立 郝 亮 張文學 遲榮香
(1山東省煙臺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000;2山東省運動員康復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0)
筆者近年采用清肝降濁法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門診及住院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62例。采用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1例。治療組男性30例,女性1例;年齡 20~65 歲,平均(45.60±9.50)歲;病程0.5d至15年,平均(8.60±4.80)年。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例;年齡 22~60 歲,平均(42.10±7.40)歲;病程1d至14年,平均(7.60±5.20)年。其中單純跖趾關節(jié)紅腫熱痛者39例;2個關節(jié)以上發(fā)病者10例,踝關節(jié)6例,膝關節(jié)7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采用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 (ARA)標準[1](1997 年),具備 A、B、C 3條中 1條即可確診:(A)滑囊液中查見特異性尿酸鹽結晶;(B)痛風石經化學方法或偏振光顯微鏡檢查,證實含有尿酸鈉結晶;(C)具備下列臨床、實驗室和X射線征象等12項中6項者:(1)1次以上的急性關節(jié)炎發(fā)作;(2)炎癥表現在1 d內達到高峰;(3)單關節(jié)炎發(fā)作;(4)患病關節(jié)皮膚呈暗紅色;(5)第1跖趾關節(jié)疼痛或腫脹;(6)單側發(fā)作累及第1跖趾關節(jié);(7)單側發(fā)作累及跗骨關節(jié);(8)有可疑的痛風石;(9)血尿酸示男性≥416μmol/L(700 mg/L);女性≥357μmol/L(600 mg/L);(10)X 射線顯示關節(jié)非對稱性腫脹;(11)X射線攝片示骨皮質下囊腫不伴有骨質侵蝕;(12)關節(jié)炎癥發(fā)作期間關節(jié)液微生物培養(yǎng)陰性。
1.3 治療方法 均采用低嘌呤、低脂、低糖飲食,控制肉食、海鮮及豆制品,禁酒。每個患者均發(fā)給《食品中嘌呤含量的分類》表,指導其低嘌呤飲食,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 mL,以增加尿量。對照組予醋氯芬酸(貝速清)50 mg口服,每日3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中藥二秦降酸飲(秦皮12 g,秦艽15 g,虎杖30 g,土茯苓30 g,薏苡仁 20 g,山藥 20 g,豬苓 30 g,郁金 15 g,大黃6 g,諸藥混勻,以清水浸泡30 min,文火煎沸15 min)300 mL,分2次飯后30 min口服,每日1劑。兩組均以10 d為1療程,2個療程后評效。
1.4 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采用關節(jié)腫痛指數計算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新藥(西藥)臨床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關節(jié)休息痛評價標準為0分無疼痛;1分為輕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響睡眠;2分不活動有明顯疼痛,可以忍受,不影響睡眠;3分不活動有不可忍受的疼痛,影響睡眠,稍作活動疼痛加劇。關節(jié)壓痛評價標準為0分無疼痛,重壓或作最大被動活動時無疼痛;1分輕度痛,在關節(jié)邊緣或觸及韌帶時重壓有壓痛,被動活動時不受限;2分中度痛,重壓有壓痛,且皺眉表示不適,活動輕度受限;3分重度痛,重壓有壓痛且退縮,被動活動嚴重受限。關節(jié)腫脹評價標準為0分無腫脹;1分軟組織腫脹,即滑膜腫脹,無明顯關節(jié)積液;2分在1分級基礎上,伴關節(jié)積液。按以上標準逐一分別登記各受累關節(jié)的疼痛、壓痛、腫脹級別,評分數值與分級相同。最后相加分別得出疼痛、壓痛、腫脹總分數。兩組治療前、后檢測血尿酸值。
1.5 療效標準 將關節(jié)休息痛、壓痛、腫脹分數相加得關節(jié)腫痛總分數。計算公式:關節(jié)腫痛指數=(治療前腫痛總分數-治療后腫痛總分數)/治療前腫痛總分數×100%。臨床痊愈:1周內關節(jié)腫痛指數≥75%。顯效:75%>1周內關節(jié)腫痛指數≥50%。有效:50%>1周內關節(jié)腫痛指數≥30%。無效:1周內關節(jié)腫痛指數<3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痛風主癥積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痛風主癥均有明顯改善(P<0.01);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痛風主癥積分比較(分,)
表1 各組痛風主癥積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下同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1 6.24±1.17 4.42±1.81*對照組 31 6.56±1.22 4.57±1.23*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臨床痊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值比較 見表3。治療組治療后血尿酸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目前痛風的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臨床上尚缺乏根治及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國內外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首選秋水仙堿,由于秋水仙堿毒副反應較大,故近年臨床多選非甾體抗炎藥,而其仍存在著明顯的毒副作用,且二者均不能控制復發(fā)。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值比較(μ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值比較(μmol/L,)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1 491.51±27.64 351.06±59.32*△對照組 31 484.30±30.28 449.43±45.76
本病與中醫(yī)學 “歷節(jié)”、“腳氣”、“痛風”、“痰火毒”相類似,因其走注關節(jié),痛勢甚劇,故又名“白虎歷節(jié)”。元·朱丹溪《格致余論》載“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jié)崮郎?,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督饏T要略》指出的歷節(jié)病因肝腎不足,氣虛痰濕及陰血不足,其誘因為寒濕內侵,飲酒汗出當風和風邪外襲,其癥狀特點為“疼痛如掣”、“腳腫如脫”、“不可屈伸”。
本研究提出“從臟腑論治痛風,病位在肝脾腎,以肝脾腎功能失調為本,肝經濁毒羈留為關鍵致病因素”的觀點,精選臨床清肝健脾補腎中藥組成二秦降酸飲。方中秦皮、土茯苓相須清肝經熱毒,祛濕除毒消腫,通利關節(jié)相得益彰,共為君藥。大黃、豬苓、虎杖為臣藥,輔助秦皮、土茯苓使?jié)岫倦S二便泄下,清泄骨節(jié)中濁毒,同時又祛除絡中濁瘀而止痛。秦艽、薏苡仁、山藥、郁金加強清除肝郁濁毒,同時健脾益腎,行氣活血止痹痛,祛邪并堅固正氣。郁金為使藥引諸藥直達病所,諸濁毒循其安所之處而歸原。綜觀全方,方中秦皮、土茯苓、大黃、虎杖、郁金五味藥均歸肝經,諸藥直達病所,快速起效;秦艽、薏苡仁、山藥補脾益腎以固本,即可祛風除濕止痹痛,又能扶正補虛;諸藥合用,攻補兼施,祛邪而不傷正,有補有瀉,標本兼治,共奏清泄肝經濁毒,補益脾腎,通利關節(jié)、止痹痛之效。臨床研究顯示出此湯劑治療效果可靠,具有控制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獨到之處,同時無明顯毒副作用等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醫(yī)治療的不足。
[1]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新藥(西藥)臨床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匯編 [S].199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