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勇 羅格蓮 林瑾文 林忠寧
1.福建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0
不同干燥條件下勝紅薊揮發(fā)油成分分析
鄭孝勇1羅格蓮1林瑾文1林忠寧2
1.福建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0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條件下勝紅薊中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方法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fā)油,用GC-MS法測定勝紅薊中揮發(fā)油成分,按峰面積歸一化法求出揮發(fā)油中化學成分的百分含量。 結果從勝紅薊揮發(fā)油中鑒定出30個化合物,含量較高的有早熟素1、2,石竹稀及其氧化物。不同干燥條件對勝紅薊揮發(fā)油中不同化合物含量影響大。結論 采收勝紅薊時最好用曬干法。
不同干燥條件;勝紅薊;揮發(fā)油;GC-MS法;曬干法
勝紅薊,又名消炎草、膿泡草、白花草等,為菊科植物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 L.的一年生全草植物[1]。其主要成分有黃酮類化合物、萜烯類、揮發(fā)油、氨基酸等化合物[2],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癰疽瘡癤、外傷出血等癥[3]。葉雪梅等[4]報道并分析了勝紅薊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状谷A等[5]明確指出勝紅薊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及含量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使得其對鄰近生物的作用產(chǎn)生顯著的差異。在此,本文重點分析不同干燥條件下勝紅薊揮發(fā)油成分,為在采收干燥環(huán)節(jié)有目的地提高勝紅薊藥效提供參考。
Agilent 6890N/5975氣相色譜質聯(lián)用儀,配7683B自動進樣器和NIST05版標準質譜圖庫,HP-5MS彈性石英毛細管柱(50m×250μm×0.25μm)(美國安捷倫公司)。水蒸氣蒸餾裝置采用藥典揮發(fā)油提取器。DFY-600中藥粉碎機(溫嶺市大林機械有限公司),ZNHW型電熱套(河南博愛科技有限公司),MP31001電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2.1 不同干燥方式對勝紅薊揮發(fā)油影響試驗的取樣
采自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宦溪鎮(zhèn)創(chuàng)新村中藥材基地,盛花期時統(tǒng)一采收,隨機采收。勝紅薊藥材(整株采收)采集后,洗去泥土和雜質,按曬干、烘干和陰干(45℃)3種處理方式進行干燥,每個處理方式各進行3個重復,每個重復10株勝紅薊,分別進行粉碎過篩(40目),備用。
2.2 揮發(fā)油提取
稱取勝紅薊粉末200 g,置于3 000 mL圓底燒瓶,加蒸餾水2 000mL,連接揮發(fā)油提取器,置于電熱套中加熱,照揮發(fā)油測定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XD),提取5 h,冷卻,得油0.3mL,得油率為0.15%。將油轉移至5mL棕色容量瓶中,乙醚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加少量無水硫酸鈉,置于冰箱中保存,備用。
2.3 GC-MS法測定
2.3.1 氣相色譜條件 氣相色譜條件:進樣口溫度250℃,進樣量 1 μL,分流比 80∶1,載氣為氦氣,體積流量 1mL/min,恒流模式,傳輸線溫度250℃(接口溫度、界面溫度)。升溫程序,初始溫度60℃,保持2 min,然后以10℃/min的速度升至250℃并保持10min。
2.3.2 質譜條件 質譜條件:電離方式EI,電子轟擊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00℃,四極桿溫度150℃,質量掃描范圍35~550 amu,溶劑延遲 3.0min。
2.3.3 結果 不同干燥方式下,用GC-MS法測得勝紅薊總離子流色譜圖(TIC圖),見圖1、2、3??v坐標為總離子流的強度,橫坐標為時間。
2.3.4 峰相對含量分析 有關勝紅薊花序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分析,一般測出17個化合物[6]。本實驗通過HPMSD化學工作站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按峰面積歸一化法進行,在曬干和烘干條件下,測出21個化合物,在陰干條件下,測出27個化合物,其中胡椒烯、丁香烯乙醇、十六醛、十八烷等化合物含量微小,在此不予列出。各化學成分揮發(fā)油的百分含量。見表1。
3.1 勝紅薊揮發(fā)油的種類及含量
從勝紅薊揮發(fā)油中,按曬干、烘干和陰干方法最多鑒定出27種化合物,分別占揮發(fā)油色譜峰總量的97.52%、78.95%、91.33%。主要種類有倍半萜類、環(huán)烯類及香豆素類化合物,含量多的揮發(fā)油成分為早熟素1、早熟素2、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其中早熟素1及早熟素2的含量占比分別為58.66%、43.92%、27.72%;石竹烯及其氧化物的含量占比分別為 22.36%、19.48%、13.31%。
表1 不同干燥條件下勝紅薊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及百分含量(%)
3.2早熟素在農(nóng)藥上有潛在價值
有報道早熟素應具有終止多種類昆蟲滯育的功能,它對某些昆蟲具有提前變態(tài)、成蟲不育等生理效應,此研究顯示勝紅薊在生物農(nóng)藥上的潛在價值。
3.3 石竹烯及其氧化物的藥用價值不可低估
β-石竹烯具有局麻、抗炎、驅蚊蟲、抗焦慮、抗抑郁作用。石竹烯氧化物具有鎮(zhèn)痛、抗炎、抗真菌作用,還有細胞毒性等[7]。因此,從本次成分分析顯示勝紅薊藥用價值不可低估,有鎮(zhèn)痛和抗炎[8]作用,還有抗真菌、局麻、抗焦慮、抗抑郁、止血等作用[9-10]。
3.4 曬干法采收勝紅薊的農(nóng)藥及醫(yī)藥使用價值最高
雖然,陰干干燥方法所得的化合物種類最多,但曬干、烘干干燥中散失的化合物未見報道有藥用價值。而有藥用價值的早熟素、石竹烯及其氧化物的含量經(jīng)曬干、烘干和陰干干燥方法所得的依次減少。因此,在日常采收中勝紅薊最佳的干燥法是曬干,其次是烘干,而陰干方法早熟素、竹烯及其氧化物散失最多,且烘干方法占揮發(fā)油總含量散失最多,因此,采收勝紅薊時最好選用曬干法。
[1]李建生,郝近大.鮮藥圖譜[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196.
[2] 張娜,郭素華.勝紅薊的研究進展[J].藥品評價,2004,1(3):219.
[3]福建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福建省中藥材標準[S].福州:海風出版社,2006:186.
[4]葉雪梅,林崇良,林觀樣.浙江產(chǎn)勝紅薊花序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分析[J].海峽藥學,2010,22(1):80.
[5]孔垂華,黃壽山,胡飛.勝紅薊化感作用研究Ⅴ·揮發(fā)油對真菌、昆蟲和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學成份[J].生態(tài)學報,2001,21(4):584.
[6]陳楠,唐瑰寶,潘馨.閩產(chǎn)勝紅薊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分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2,8(2):28.
[7]劉曉宇,陳旭冰,陳光勇.β-石竹烯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與合成研究進展[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12,32(1):104-110.
[8]廖華軍,馬贊,彭國平.勝紅薊治療慢性咽炎有效部位的篩選[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1):185.
[9]梁銀嬌,謝婷婷,陳麗玉,等.閩產(chǎn)勝紅薊止血作用及急毒試驗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11):37.
[10]宮玉杰.勝紅薊生物素活性及其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0,31(4):241-244.
Com ponent analysis of the Ageratum volatile oil under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
ZHENG Xiaoyong1 LUOGelian1 LIN Jinwen1 LIN Zhongning2
1.Fujian Bio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2,China;2.The Agricultural Ecology Institute of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Ageratum volatile oil under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MethodsThe volatile oil was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C-MS,and the percentage contents of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peak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Results30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Ageratum volatile oil,ofwhich themain components included that,precocene 1,precocene 2,Caryophyllene and Caryophyllene oxide.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 induced alteration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components.ConclusionSun-dried method is the bestway to harvest Ageratum.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Ageratum;Volatile oil;GC-MS;Sun-driedmethod
R961.1
A
1673-7210(2012)12(a)-0118-03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教科研項目(編號:閩生工院科[2012]89號)
2012-09-07 本文編輯:衛(wèi) 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