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華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組織、肺血管或胸廊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結構和 (或)功能異常,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室擴張和 (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和左心病變引起者[1]。慢性肺心病發(fā)病率、患病率極高,是威脅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主要病種。本研究旨在觀察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穩(wěn)心顆粒對于慢性肺心病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1年5月我院門診或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16例,均符合7版《內科學》關于慢性肺心病的診斷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51~78歲,平均 (57.0±11.7)歲;對照組56例中男36例,女20例,年齡50~77歲,平均(56.0±10.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及分期、心律失常嚴重程度具有均衡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jù)患者的癥狀輕重、心功能狀態(tài)、心律失常的種類及發(fā)作時間等給予正規(guī)治療,包括積極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積極處理并發(fā)癥等[1,3]。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穩(wěn)心顆粒1袋,3次/d沖服,兩組均連接治療1個月。
1.3 觀測指標及檢測方法 觀察治療期間患者的癥狀改善,心功能好轉程度,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縮、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纖顫等)發(fā)作的程度、次數(shù)。同時監(jiān)測肝、腎功能、心電圖等,記錄藥物的不良反應。
1.4 療效標準 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或心功能達Ⅰ級,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心房纖顫、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轉為正常竇性心律,頻發(fā)性房性期前收縮消失或轉為偶發(fā)性房性期前收縮;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以上,自覺癥狀有所改善,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轉為正常竇性心律,頻發(fā)性房性期前收縮轉為偶發(fā)性房性期前收縮;快速性心房纖顫轉為慢速型心房纖顫;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癥狀無改善,心房纖顫、房速、室上速、房性期前收縮等心律失常發(fā)作無減輕。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出現(xiàn)1例輕微惡心,未影響治療進程;兩組均無肝腎功能惡化及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
表1 治療1個月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after one-month treatment
慢性肺心病是我國呼吸系統(tǒng)的一種常見病,總體患病率約為4‰[4],其病因大多為:(1)支氣管、肺疾病;(2)胸廊運動障礙性疾病;(3)肺血管疾病。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解剖學及功能性因素,最終導致肺動脈高壓形成;同時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等亦較常見;另外,許多慢性肺心病的患者因缺氧、高碳酸血癥、電解質紊亂、心力衰竭等,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種類較多,包括期前收縮、竇性心功過速、心房撲動、心房纖顫、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室纖顫等,其中以紊亂性房速最具特征性。
穩(wěn)心顆粒的主要成分為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動物實驗證明,穩(wěn)心顆??筛纳莆⒀h(huán),增強心肌的收縮力;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功效,對心律失常有較好的調整作用,對心力衰竭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穩(wěn)心顆粒對慢性肺心病的治療確有一定幫助,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以造福更多患者。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 [M].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6.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 [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
3 黃峻.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的新趨勢[J].中國心血管病雜志,2007,35(7):593.
4 黃莉萍.慢性肺心病的護理體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