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魯光 杜曉鵬
“指狗為狼”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從一頭最“二”的哈士奇說起
程魯光 杜曉鵬
最近,山東因捕狼引發(fā)一場關于狼與哈士奇的紛爭,一頭號稱史上最“二”的哈士奇遭遇扮狼尷尬,在報刊、網絡等媒體吵得熱火朝天,拋開其他的各種社會因素,單純的,我們來聊聊狼與哈士奇的那些事,或者說狼和狗那些不得不說的事。會有什么樣的故事?
首先我們得弄明白狼和哈士奇的基本情況。
狼是人們熟知的較大型的食肉目犬科犬屬哺乳動物。在世界范圍內大約有39個亞種,包括兩個被馴化的亞種——澳洲野狗和家犬,家犬涵蓋目前所有幾百種經過人工選擇培育的品種犬及繁雜的雜交犬。狼與家犬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彼此之間可以產下具備繁殖能力的后代。
國內不同的研究者對于如何劃分狼的亞種仍存在分歧。目前一般認為中國狼只有一個亞種歐亞狼,也是通常所說的灰狼。狼的適應性極強,能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但是在中國狼的分布密度極不均勻。在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的廣大農業(yè)區(qū),由于人口密集,環(huán)境壓力大,狼的數(shù)量很稀少;而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等遼闊的牧區(qū),人口密度相對稀少的地區(qū),狼的棲息、活動仍有較大的空間;加上牧區(qū)畜牧業(yè)較發(fā)達,除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的牛羊可供捕食,因而目前仍有較多的數(shù)量。
歐亞狼一般身長105厘米~160厘米,體重40千克~80千克。被毛一般為淺土灰色,隨著季節(jié)變化會有深淺的變化,這也是犬科動物最常見的野生型毛色(同樣也是雜交犬最常見的毛色)。狼群的毛色多樣性程度很高,多數(shù)品種犬的毛色都可以在狼群中找到,但總的來說,還是以淺土灰色最為常見。
哈士奇正式的名稱為西伯利亞雪橇犬(Siberian Husky),雖然husky這個詞還泛指所有拉雪橇的犬,但人們習慣將西伯利亞雪橇犬專門稱呼為哈士奇。需要多說一點的是,阿拉斯加雪橇犬無論在體型上,還是其他品種特征上,都與哈士奇存在區(qū)別,不能與哈士奇混為一談。
哈士奇起源于東北亞地區(qū)的楚科奇人馴養(yǎng)的一種耐力持久的雪橇犬,這個犬種可以在低溫下以很少的能量消耗進行長距離奔跑。1909年第一支西伯利亞雪橇犬組隊參加全阿拉斯加雪橇越野賽,隨后這個犬種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喜愛。1930年,西伯利亞雪橇犬得到了美國養(yǎng)犬俱樂部的正式承認。
哈士奇體高一般在50厘米~58厘米,體重一般在16千克~27千克。表情堅定,但是友好;好奇,甚至淘氣。眼睛杏仁狀,分隔的距離適中,稍斜。眼睛可以是棕色或藍色;兩眼顏色不同如果顏色符合標準也可以接受。尾巴上的毛很豐富,像狐貍尾巴,恰好位于背線之下,犬立正時尾巴通常以優(yōu)美的鐮刀形曲線背在背上。
哈士奇的毛色變化范圍非常廣泛,允許從黑色到純白幾乎所有的毛色類型,包括17種AKC注冊用的毛色識別代碼及3種斑紋識別代碼。哈士奇的叫聲獨特,很少發(fā)出犬吠聲,經常發(fā)出嚎叫,這點與狼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其嚎叫的變化豐富程度遠低于狼。
體型外貌的差異
一般來說,單純通過毛色特征來區(qū)分狼和哈士奇不太準確,因為狼和哈士奇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毛色變化區(qū)間。單純通過瞳色來區(qū)分哈士奇和狼也不太準確,雖然哈士奇有很多藍色眼睛,但仍有數(shù)量眾多的哈士奇為褐色眼睛。
狼與哈士奇看起來就不太一樣,從體型外貌上來區(qū)分狼和哈士奇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狼的框角要明顯小于犬的眶角,也就是說狼的頭顱更為寬扁,腦容量也比同體型的犬稍大。
其次,狼要比哈士奇體型明顯大,身型稍瘦長一些,頭部和四肢的力量感要比哈士奇強。有文獻描述了狼頭骨及四肢骨對環(huán)境的適應特征,并與狗的骨骼進行了對比,顯示狼的顱骨及牙齒形態(tài)結構和狗的十分相近,齒式相同。但在人類的長期選擇下,狗的頭骨和四肢骨骼明顯退化,而狼則由于長期在野外生活,四肢更適合奔跑,頭骨及附著的肌肉更加強壯,牙齒更加鋒利。
再次,哈士奇的尾型為翹向背上的鐮刀彎型,即使安靜時垂下,也很少夾在兩個后腿之間。而狼大部分時間尾型都是垂在兩后腿之間,尾根貼近尻部,少數(shù)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尾根翹起的現(xiàn)象,幾乎無法將尾彎曲到哈士奇的鐮刀形尾型。
最后,狼的前驅非常強壯,后驅稍顯清秀,看上去略有頭重腳輕的感覺;而哈士奇的前驅與后驅之間的均衡性更好,看上去也更加平穩(wěn)。
野性十足的狼與社會化的犬
狼與犬在行為表現(xiàn)上最突出的差異主要集中兩個方面:獵捕行為和社會化。
狼的獵捕行為缺乏替代機轉,因此當其獵捕天性受刺激時,其行為將根據強大的本能,一直將獵捕行為持續(xù)下去,很難完全信任和控制。相反的,犬由于在人類長期選擇壓力下,除了少數(shù)獵犬仍保留了完整的獵捕行為,大多數(shù)犬的獵捕行為都被分解為若干特定的獨立行為,如邊境牧羊犬的凝視、拉布拉多犬的銜回等。哈士奇由于一直受到定位于“雪橇犬”的選擇育種,其獵捕行為已經被弱化很多,很容易被其他刺激或者指令打斷或改變。
最早研究犬社會化存在方式的研究者是Scott和Fuller。他們的早期研究提出研究社會化程度高低最有效的方法為研究成年動物收養(yǎng)幼年動物(甚至不同物種的幼年動物)的難易程度。他們注意到越高級的動物,越容易被人工飼養(yǎng)。當寄養(yǎng)的動物接納了其他物種的動物并與之形成社會關系,那么就可以判定發(fā)生了社會化。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同在所有物種中,如果缺乏適當?shù)纳鐣?,會造成一系列行為異常,包括惡意攻擊、?guī)癖、膽小、性行為異常以及協(xié)作能力差等問題。研究表明仔犬在10周之內開始社會化都會很容易融入人類社會,10周之后雖然難度增大,但仍舊有部分犬可以融入人類社會。而仔狼超過19天就幾乎無法再融入人類社會,與人進行溝通和互動,即便是在19天之內開始,仍有大部分狼成年后無法很好地與人溝通互動。
犬會主動與人類形成社會連結,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接受陌生人,并將陌生人幾乎視為其群體的延伸,但狼只有在沒有成年狼存在時,幼狼才可能與人類建立社會連結。普通一歲以內的幼狼不會對陌生人具有明顯的攻擊性,然而其侵略性會隨年齡增加,特別是在交配季節(jié),雄性的狼通常比雌性更具侵略性。而且隨著年齡增加,狼的仇外性會升高,更難容忍陌生人。雖然狼是可訓練的,但它們訓練的效果與穩(wěn)定性無法與犬相比較。通常它們對于包含恐懼、刺激、厭惡和力量等的強制性技巧的反應不像犬那般明顯。而且比大多數(shù)的犬需要更多的訓練工作,才能達到類似的結果。即便如此,某些動作反復數(shù)次后,狼會覺得無趣而忽略后續(xù)命令。正面條件和獎賞比較能取得狼的回應,但簡單的口語贊美對狼來說不如犬那樣有效,與犬不同,狼對于手勢等肢體動作的反應要強過口語。
還有一個關于犬社會化范疇內的實驗,顯示在設定實驗條件下,狼和犬在同樣遇到取食困難時,犬會更加信任人類,做出求助于人的行為,而狼則對人毫無信任,不會考慮求助于人。
狼與犬的血緣關系
家犬在大約15000年前從狼群中分化出來,而犬種的豐富多樣大多都是在最近兩三百年里才由人類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出來。有些犬種受到人類嚴格的選擇育種,而變得遺傳穩(wěn)定,遺傳多樣性程度下降,有的犬種受到選擇壓力較小,多樣性程度相對更高,通過檢測各犬種的遺傳多樣性程度與狼的遺傳多樣性程度并進行比較分析,就能大致推測各犬種從狼群中分化的程度與分離的時間。
此外,通過對特定犬種種群的多個特定位點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制定該品種的DNA品種標準,就可以對每個犬種進行純種鑒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DNA測試。通過DNA測試,我們可以以高于99%的準確率鑒定一頭犬歸屬于哪個犬種。但這也主要集中于純種犬的范圍內,對于一些雜交犬或者品種特征不明顯的犬,仍會出現(xiàn)不利于百分百準確判定結果的情況。
有研究表明,哈士奇是最為古老的犬種之一,也意味著它是最接近祖宗狼的犬種之一,但這種結果也可能與哈士奇育種早期與狼有過彼此間的雜交有關。最后扯幾句閑話,比哈士奇更像狼的犬種多了去了,比如捷克狼犬、塔馬斯坎犬等。
(作者單位: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650204)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王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