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紅 呂 敏 肖 峰 李瑞莉 楊慧敏 崔明明 政曉果 陳博文
(首都兒科研究所衛(wèi)生發(fā)展研究室,北京 100020)
代謝綜合征(MS)是心血管疾病多種代謝危險因素在個體內(nèi)集結(jié)的狀態(tài)〔1〕,包括肥胖、高血壓、糖耐量受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高甘油三酯(TG)血癥〔2〕,這些因素直接促成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3〕。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活方式改變,MS患病率逐漸增高。美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0歲以上人群MS患病率為23.7%〔4〕,中國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MS患病率為9.0% ~23.6%〔5〕。MS及其各個組分的發(fā)病機制很復雜,目前尚未充分了解,但患者常有促栓狀態(tài)和促炎狀態(tài)。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檢測慢性炎癥的重要指標,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MS危險因素有一定關聯(lián)〔6〕。本研究基于社區(qū)人群對hs-CRP與MS及其組分的關聯(lián)進行系統(tǒng)分析。
1.1 對象 選擇2009年4~5月在重慶、四川成都、安徽馬鞍山和山東濟南參加健康體檢的社區(qū)中老年居民,根據(jù)體檢情況分為MS病例組、高危組和健康對照組。(1)MS病例組,診斷依據(jù)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2005年提出的MS新定義,確認一個個體是否為MS〔7〕。(2)高危組:具備MS定義中的1~2項危險因素,但尚不能確診為MS。(3)健康對照組:不具備上述MS定義中的任何1項危險因素。
1.2 方法
1.2.1 問卷調(diào)查 采用統(tǒng)一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由經(jīng)過培訓的調(diào)查員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程度等)、疾病情況(高血壓、2型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行為生活方式(吸煙、飲酒、體育鍛煉等)等。
1.2.2 體格檢查 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
1.2.3 標本收集 體檢抽血前3 d低脂飲食。抽血前12 h禁食,靜脈取血8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分離血漿。-80℃冰箱保存待測。
1.2.4 標本檢測 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血糖、血漿總膽固醇(TC)、TG、HDL-c、尿酸、肌酐、hs-CRP 等生化指標。hs-CRP 的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試劑盒由德國德賽公司提供。TC、TG均采用酶法,HDL-c測定采用直接一步法,血糖測定采用己糖激酶法,尿酸測定采用尿酸酶比色法,肌酐測定采用苦味酸法,試劑盒均由日本和光公司提供。檢驗儀器為日立7600-01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偏態(tài)分布資料對數(shù)轉(zhuǎn)換后再進行其他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One-way ANOVA和協(xié)方差分析,雙變量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偏相關分析。
2.1 一般特征 資料完整的社區(qū)中老年居民共1 937人,年齡41~89歲,其中男563人,女1 374人。根據(jù)MS定義(IDF 2005版),將人群分為MS病例組、高危組和健康對照組,三組人群腰圍、體重指數(shù)(BMI)、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漿hs-CRP、TG、HDL-c、血糖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除 HDL-c水平低于另外兩組,MS病例組的其他指標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和高危組。見表1。
表1 三組人群基本特征比較(n,±s)
表1 三組人群基本特征比較(n,±s)
變量MS病例組(n=544)高危組(n=1 170)健康對照組(n=223) P值64.2±8.6 63.5±9.1 63.0±9.3 0.179性別比(男∶女) 1∶5.7 1∶2.0 1∶1.3 0.000吸煙比例(%) 82.5 79.5 79.3 0.557腰圍(cm) 89.7±26.6 76.1±11.5 74.3±8.9 0.000 BMI(kg/m2) 25.8±3.1 23.1±3.4 21.5±2.3 0.000 TC(mmol/L) 4.7±1.0 4.7±1.0 4.7±0.9 0.403 TG(mmol/L) 2.2±1.7 1.6±1.4 1.0±0.3 0.000 HDL-c(mmol/L) 1.1±0.3 1.3±0.4 1.5±0.3 0.000 SBP(mmHg) 135±17.5 129±16.9 115±8.7 0.000 DBP(mmHg) 80.4±10.1 77.3±9.1 71.4±6.1 0.000空腹血糖(mmol/L) 7.4±3.2 6.3±3.1 4.5±0.7 0.000尿酸(mmol/L)年齡(歲)283.1±107.0 274.7±103.2 279.0±82.0 0.275
2.2 血漿hs-CRP水平與MS組分的關系 簡單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血漿 hs-CRP水平與年齡、腰圍、TC、TG、空腹血糖、尿酸、SBP、DBP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P<0.001)。通過偏相關分析進一步控制其他MS組分,血漿hs-CRP水平仍與年齡、TC、空腹血糖、尿酸、DBP呈正相關,與 HDL-c呈負相關(P<0.001)。見表2。
表2 血漿hs-CRP水平與MS組分的相關分析
2.3 MS病例組、高危組和健康對照組的血漿hs-CRP水平比較 在三組人群中,MS病例組血漿hs-CRP水平最高,健康對照組最低,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調(diào)整年齡、TC、HDL-c、DBP、空腹血糖、尿酸后,三組人群hs-CRP水平仍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三組人群的血漿hs-CRP水平比較(±s,mg/L)
表3 三組人群的血漿hs-CRP水平比較(±s,mg/L)
組別 n 544 1.5±1.1 1.2±1.1高危組 1 170 0.9±1.0 1.0±1.0健康對照組未調(diào)整 調(diào)整MS病例組223 0.6±1.1 0.9±1.1
2.4 血漿hs-CRP水平與MS組分聚集的關系 將人群按MS組分(中心性肥胖、TG升高、HDL-c降低、血壓升高、空腹血糖升高)聚集狀況分為6組,調(diào)整年齡、性別、吸煙狀況、TG、HDL-c、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比較各組血漿 hs-CRP水平。MS組分聚集數(shù)量0~6各組血漿hs-CRP水平分別為(0.64±3.15)、(0.73±3.40)、(0.96 ±3.58)、(1.17 ±3.18)、(1.53 ±3.39)、(1.92±2.96)mg/L,隨著MS組分聚集數(shù)量的增加,血漿hs-CRP水平呈現(xiàn)上升趨勢,趨勢檢驗P=0.001。與沒有MS組分聚集的人群相比,聚集數(shù)在2、3、4、5的人群血漿hs-CRP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
hs-CRP是一種非糖基化聚合蛋白,是炎癥的急性時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標,被認為是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物。由于hs-CRP敏感性較高,可以檢測出程度較輕的炎癥反應,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已將hs-CRP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相對獨立的一個新的篩查慢性炎癥的指標。而MS作為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集合,其與hs-CRP的關聯(lián)也備受關注。
研究發(fā)現(xiàn)MS患者具有很高的hs-CRP水平,并且隨著MS組分的增加而升高〔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我國中老年MS患者的hs-CRP水平明顯高于無MS者和具有高危因素者;并且hs-CRP水平的升高與MS組分數(shù)目的增加呈線性相關;在調(diào)整年齡、性別、吸煙狀況、TG、HDL-c、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后,這種趨勢仍然存在,病情嚴重的MS患者hs-CRP水平甚至超出正常人將近兩倍,表明血漿hs-CRP增高是與MS相關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hs-CRP水平高低與MS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此外,在控制年齡、腰圍及其他危險因素后,血漿hs-CRP水平仍與TC、空腹血糖、尿酸、DBP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其中,hs-CRP與HDL-c之間的關聯(lián)最強,hs-CRP與MS顯著相關。但是,F(xiàn)lorez等〔9〕觀察超重者 hs-CRP與 MS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腹型肥胖是與hs-CRP值升高相關的唯一最重要的MS組分,即便在調(diào)整了年齡、種族、糖耐量狀況之后,hs-CRP與腰圍相關系數(shù)仍達到0.28,與BMI相關系數(shù)達到0.38(P<0.001)。陳建華等〔8〕研究也發(fā)現(xiàn)BMI與hs-CRP相關系數(shù)為0.33(P<0.001)。本研究人群來自社區(qū)居民,年齡較大,腰圍及BMI平均水平基本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上述差異的產(chǎn)生是否與這些人群特點有關,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血漿hs-CRP水平與MS及其組分有關,hs-CRP水平的增高是發(fā)生MS的獨立危險因素。對MS患者或高危人群開展hs-CRP水平檢測,評價其慢性亞臨床炎癥狀態(tài),可能對加強或調(diào)整其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干預措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較準確地判定患者的預后提供了一項重要的實驗室依據(jù)。
1 Grundy SM.Hypertriglyceridemia,insulin resistance,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Am J Gardiol,1999;83(9):25-9.
2 Carantoni M,Zuliani G,Volpato S,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fasting plasma insulin,anthropometrics,and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a very old healthy population.Associazione Medica Sabin〔J〕.Metabolism,1998;47(5):535-40.
3 Gu D,Gupta A,Muntner P,et al.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clustering among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China.Results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Inter Asia)〔J〕.Circulation,2005;112(5):658-65.
4 Ford ES,Giles WH,Dietz WH.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US adults: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JAMA,2002;287(3):356-9.
5 陳 濤,李 衛(wèi),胡 泊,等.北京地區(qū)城鄉(xiāng)居民代謝綜合征及其組分患病率對比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12):902-4.
6 Koenig W,F(xiàn)r?hlich M,Sund M,et al.C-Reactive protein a sensitive marker of inflammation,(CRP)predicts futura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healthy middle-aged men.Results from the MONICA-Augsburg Cohort Study,1984-1992〔J〕.Circulation,1999;99(2):237-42.
7 宋秀霞,紀立農(nóng).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8-80.
8 陳建華,戴紅蕾,方力爭.超敏C反應蛋白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8;17(3):302-5.
9 Florez H,Castillo-Florez S,Mendez A,et al.C-reactive protein is elevated in obese patient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1(1):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