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賢芳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語言信息的輸入、存儲、處理和輸出構成的系統(tǒng)。在這一系統(tǒng)中,語感是在長期言語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直覺思維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又是形成更高言語能力的基礎與初階。淵博的語文知識、豐富的生活經驗、嫻熟的語言實踐方法技巧與邏輯思維能力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前提,同時語感又是獲得言語經驗、語言知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與條件,它以感性的方式對語言知識和言語經驗產生作用,并深深地影響著學生言語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大重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把生活經驗積累、語言知識傳授與吸收、邏輯修辭能力培養(yǎng)等具體內容當作主要任務來抓,只有這些方面都做好了,讓學生達到高度熟練和自主化的程度,語感才能自然形成。本文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fā),制定了閱讀積累中增強對形象語言的感受力、實踐指導中提高對語言的鑒賞力、遷移訓練中加深語感的可持續(xù)性這樣系統(tǒng)的線型的方法策略。又結合自己平時經常用來訓練學生的三種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多仿寫、指導學生會寫生、結合所學知識辦“手抄報”,于實踐操作中鞏固學生的語感,實現(xiàn)語感遷移。
(一)直接生活經驗的積累。
培養(yǎng)語感的首要因素是積累生活經驗。因此,語感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積累生活經驗。比如說,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有一句話:“‘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當我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生活中母親的手是溫暖、細膩的,母親細心的呵護、關愛正如這春風般溫暖人心呢。莫懷戚先生的《散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教學中同樣需要教師將學生引導到生活中去,找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
不僅僅記敘文如此,說明文、議論文也同樣如此,如議論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者出了這樣一道題目:“1+1=?”,學生的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絕大多數(shù)的答案正源于對生活經驗的積累,如“等于3,因為一個爸爸加一個媽媽就會有我,當然就是三個人了,或者也可以等于1,因為是一個家庭”。所以,葉圣陶先生就告誡我們:“經常留心自己的語言,經常觀摩人家口頭說的、筆下寫的語言,哪是好的對的,哪是不好的不對的,都仔細辨別,這樣就可以提高對語言的敏感。 ”[1]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生活現(xiàn)實中去觀察、積累、思考生活中的事物。平時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語文課,那是因為教者就文談文,過于單一了。我們要讓學生有話可講、有話可寫,就要引導學生深入細節(jié),與生活融為一體。寫觀察日記、周記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二)誦讀中語言知識的積累。
從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來看,中學語文教學應該以積累性閱讀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更高的層次便是創(chuàng)造。沒有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語言、表達語言。比如說《紅樓夢》第48回,寫香菱學詩,去拜黛玉為師。黛玉給她布置作業(yè):“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看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個詩翁?!苯Y果果真如黛玉所說,原本對做詩一竅不通的香菱卻在大量誦讀的基礎上詩越做越好了。
2001 年高考,南京13中蔣昕捷的一篇古白話 《赤兔之死》,“明白曉暢、文采飛揚,老到的語言工夫使眾多的考生無法望其項背”(《揚子晚報》2001年7月21日),令閱卷老師拍案叫絕,一致打出了滿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蔣昕捷坦率地說:“最重要的是平時的積累,要博覽群書,尤其是中外名著,光靠讀幾篇文章遠遠不夠?!彼矚g讀古典名著,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鐘,很多文章都能熟讀成誦,無怪乎信手拈來,洋洋灑灑。
(三)品讀中意象的積累
這里的“意”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象”則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每一語言符號,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義。讀者腦中的意象是被詞語喚起的表象,意象活動也始終伴隨著創(chuàng)作過程和解讀過程,是進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基礎。作者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們情感的契合和感覺的遷移。讀者憑自己的語感與作者借助于作品這一媒介進行心靈的對話,真正是個完美而和諧的境界。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慣用意象。例如:在古詩詞中,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于是就有詩云“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月亮代表思鄉(xiāng)之情,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鴻雁是傳書的信使,如“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松是堅貞不屈、高潔的象征;柳,折柳相送表惜別之情;蓮是愛憐的象征;梧桐是悲傷凄涼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chuàng)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chuàng)造了11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對于初中生來說,因為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大大影響了想象力的有效發(fā)揮,影響了意象組合的準確性、完整性,妨礙了語言感受力的發(fā)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感受力,豐富他們頭腦中的意象積累,最主要的途徑即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教師通過精彩的聲情并茂的講述使學生沉浸于作品之中,積累“相似塊”的信息,豐富頭腦中的意象,才能在新的作品詞語的刺激下形成準確而鮮明的新意象。
(一)指導誦讀,積淀語感。
通過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感、語法感。所以,好的文章應該盡量讓中小學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體會。教學中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語調,并且恰當把握重音、停頓、標點等,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語音感。同樣,在教學中利用各種讀的形式,訓練學生誦讀的技能,則可增強學生的語法感。當代語文學習缺乏嚴格的朗讀訓練,朗讀的時間、次數(shù)太少,這正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感能力的強弱,從這點上來說,以私塾教育為代表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模式就是一種典型的誦讀訓練教育,有可取之處。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語感。
我們現(xiàn)在在教學中非常盛行一種情境式導入法或教學法,這情境其實就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意境。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造,具體而言就是幫助學生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言、辯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沒有聯(lián)想與想象就無從感受和理解語言文字。如《觀潮》一文中“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對于我們這些沒見過大潮的孩童來說,如果不運用形象思維,就無以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教學中借助于多媒體,激發(fā)學生通過“白浪翻滾”聯(lián)想到“白色城墻”的雄偉;由“浪潮越來越近”聯(lián)想到“千萬匹戰(zhàn)馬齊頭并進”時那浩浩蕩蕩的場面;由聲音聯(lián)想到“山崩地裂”的驚人氣勢。引導學生于反復朗讀中,進入情境,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
(三)揣摩比較,生發(fā)語感。
葉圣陶曾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在講課中,運用比較法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感的好方法。這種揣摩、比較法具體操作起來,可以包含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憑借注釋法、替換比較法、分析綜合法、邏輯推導法、修辭品味法、形象鑒賞法等。我結合平常教學實際,從三方面來談:
其一:抓關鍵詞。這種方法在古詩詞鑒賞中顯得尤為突出。如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時候,這兩句話的關鍵詞就是“直”和“圓”。又如杜甫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個“濺”字、一個“驚”字就形象地將詩人的情感與自然界生物有機地結合,真正做到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不唯獨詩歌如此,任何體裁的文章都有它特有的優(yōu)美的、凝練的、準確的、嚴謹?shù)母鞣N語言,我們都需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仔細揣摩,自然會于無形中增強學生的語音感、語義感和語法感。
其二:留意將名家的原文與改文進行比較。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的故事,廣為人知??嘁髟娙速Z島的“僧敲月下門”之“敲”與“推”之演變也為人所稱道。在原文與改文的揣摩比較中,語言的優(yōu)與劣、美與丑,詞語的褒與貶,濃與淡一經比較、鑒別,便會讓學生豁然開朗,將“不應該那么寫”而“應該這么寫”的原因領悟于心,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不自覺地提高了學生的語義感和語法感。
其三:結合語境,通過換詞或換句比較,來體會“應該怎么寫”的奧妙。如《春》一文中“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能不能換成“刺”字呢?“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了出來”中“鉆”字能不能換成“冒”呢?在這樣不斷地揣摩比較中,我們結合語境理解,就能感受到文章的唯美之處,獲得了語言的色彩感、動靜感、美感的感性經驗,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此外,也可以在教學中將兩篇內容相關聯(lián)的文章進行比較性閱讀,如將《三峽》與《與朱元思書》在寫山景、水景上的比較,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虛實相生,豐富語感。
閱讀教學中“虛”與“實”的正確處理,是實現(xiàn)閱讀教學優(yōu)化,促進語感、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中的“實”與“虛”是作者在著墨上分配不同,鉆研程度的深淺不同。實寫部分材料豐富,具體可感,學生的閱讀體驗基本相同,而虛化部分則需要讀者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有意識地去感悟、揣摩、體味,結果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就出來了,這其實就是學生語感上的差異??梢姡瑢ψ髌诽搶懖糠值念I悟、體味的深淺、多少,是導致閱讀差異的主要因素。
此外,我們也應注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虛詞的重視,虛詞運用不當,是無法形成特定的語言關系的,如《狼》中“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這個“耳”字,你重視它,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才能品出其諷刺意味。說明文中常見的關聯(lián)詞語,表修飾限制作用的副詞,都需要我們重視,我們要在理解實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積累語音感;通過換詞進而分析、理解,積累語法感。
“語感遷移”是遷移訓練中的一種。它指的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是將學得的語言經驗有變化地運用到另一種語言情景中去的活動。在這里,謹舉平常教學活動中,我采用的三種方法為例子。
(一)仿寫。
“仿寫”這一練習方式要求仿舉與例句字數(shù)相同或相近、結構相同、修辭相同,且必須有一定的語義內容,這就自然于實踐中提升與鞏固了學生的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
例如在進行《端午日》閱讀教學中,場面描寫是文中研讀的重點。賽龍舟的場面,精彩生動,值得我們反復品味、模仿。
賽龍舟的場面是:“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jié)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的把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jié)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痹诜治鐾陥雒婷鑼懞蠼o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即將文中的“捉鴨子”片段,進行場面描寫。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選擇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范文或例句,創(chuàng)造出仿寫的格式來訓練學生。當然,仿寫設計必然有一定的限制因素,沒有限制因素,就不成章法,這主要指的是句式、結構、修辭格等,尤其意象的選擇上可給予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
(二)寫生。
新課標提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寫生原是繪畫藝術中直接以實物為對象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用于我們初中生的學習活動中即鼓勵學生將生活中親歷的人、事、景、物,變?yōu)樽约汗P下栩栩如生的形象,能對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有具體形象的描繪,最終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我們在教學中,就作文這一塊曾嘗試著進行系統(tǒng)訓練,圍繞著“自己“這兩個字眼,開啟了“認識自己”、“審視自己”、“欣賞自己”三個系列,有系統(tǒng)地訓練。我們稱之為“成長作文”。
初一學生剛入學,就可以訓練學生寫一個自我介紹,其后更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布置學生寫“我的朋友”、“我的媽媽(爸爸)”、“我的開心事”等這樣的文章。到以后,布置“成長的煩惱”“學會感動”、“那一次,我失敗了”、“戰(zhàn)勝挫折”、“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等類似的題目。激勵學生從生活中、從自己身邊的事寫起,鼓勵他們對生活有感而發(fā),引導他們在描寫生活的同時注重凸現(xiàn)特別的視角、生動的場面、細膩的心理、感人的細節(jié)等方面的描繪。平時的周記、日記也是極好的訓練方式,這樣學生的語言才會在不斷地寫生中鮮活、生動起來。
(三)辦手抄報。
手抄報的形式多種多樣,它的設計權完全在學生自己的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設計能力、審美能力自行設計手抄報的板塊。這種訓練形式將學生的語言形象感受力、理性思維辨析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書本上內容與書本外內容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更生動的閱讀角度,更形象的思維展示,是非常不錯的語文語感訓練形式。
[1]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