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閩廣,葉 鳳,王 晗,翁啟芳,樊守艷
(1.海南醫(yī)學院;2.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海南 ???571199)
PBL教學模式從1969年開始發(fā)起至今已經有50年的歷史。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PBL的研究主要介紹國外在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并逐步嘗試將PBL引入到國內的教學實踐之中,如原湖南醫(yī)科大學、第四軍醫(yī)大學、暨南大學等。這些院校分別在基礎課、臨床課和實驗課中部分試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國外PBL教學起步早,發(fā)展快,教學成熟,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已全部用PBL教學模式取代傳統模式教學,而國內起步晚,發(fā)展慢,本土化不完善,教學尚不成熟,各地區(qū)各院校PBL教學發(fā)展不均衡。重點醫(yī)學院校以及美國中華醫(yī)學基金會CBM資助的PBL教學試點醫(yī)學院校發(fā)展較好,但是其他醫(yī)學院校PBL教學發(fā)展緩慢[2]。因此,作為地方院校如何開展PBL教學,其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哪些?通過文獻調查和研究,并結合我院開展PBL的教學實踐,總結了開展PBL必需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探討,解決對PBL教學的理論認識問題并指導PBL教學實踐。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為“基于問題的學習”,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病學Barrows教授創(chuàng)立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倡導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習者通過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3]。
開展PBL教學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而準確定位PBL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然后,根據PBL教學定位制定PBL教學的計劃和步驟。
PBL在我國尚處于實驗和探索階段,而且東西方文化和教育背景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經驗。只有通過學習和借鑒,結合我國醫(yī)學高等教育現狀,才能真正從傳統模式中成功轉型,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教學模式,實現PBL教學方法的本土化[4]。目前我們實行以課堂講授為主,以問題導向為輔的教學模式,即LBL+PBL教學模式。
1.病例導入和問題的提出。
從“病例”引出與生理學知識有關問題。同時,老師向學生推薦基本的參考資料,包括書籍和有關的生理學網站。如“重癥肌無力”,首先,講授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結構、功能。其次,讓學生研究病例中出現的癥狀、體征等。最后,提出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問題。
2.小組討論學習。
根據“病例”提出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進行小組學習,準備發(fā)言提綱。指定小組長、秘書以及病例討論中負責發(fā)言的學生,其他學生可補充發(fā)言。該過程學生自己組織實施老師不參與。
3.課堂小組學習討論。
是教師為引導的小組學習討論。在教學計劃安排的PBL教學課時內,老師聽取小組匯報所學習的內容、討論結果,老師現場點評,其他學生可積極參與討論。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老師對學生在學習中的疑難和共性問題做進一步引導,指出深入學習的方向。
4.課堂討論的評價和反饋。
為了提高課堂效果,在小組課堂匯報時,每位學生根據討論內容將自己的思考寫在教學反饋表上,課后上交給老師。教學反饋表的填寫內容包括:聽匯報告時想到的問題或建議、向其它小組提問、給其它小組建議、給每組評分。目的是調動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來。
教師從傳統教學中的主導者轉變?yōu)镻BL教學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內心難免失落,只有真正意識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教師才可能從內心接受PBL,去適應PBL教學的需要,把教學理念從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基礎”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教師關注的焦點不應只在學習成績上,而應更關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教師講授主題不只是具體的知識,而是獲取知識的方法[5]。
傳統教學是按照醫(yī)學知識體系和結構進行的大班授課,而PBL教學則是打破學科界限的教學方法,要完成這種轉變,必須有一整套系統的教學思路,才能建立適應PBL教學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樂于接受,即“單學科,基礎與臨床脫節(jié)”轉變?yōu)椤岸鄬W科,基礎與臨床結合”。但PBL教學在我國還處于試行階段,還缺少切實可行的完整思路,因此,積極投身PBL教學活動,不斷研讀大量國內外經典PBL教學方面的文獻,深入了解PBL教學的內涵,積極實踐PBL教學,才可能完成這一轉變。
PBL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情景式、啟發(fā)式、網絡教學等現代教學方法,而非過去的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不但要努力學習現代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概括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總結抽象能力等,還需擴大知識面,不能拘泥于本專業(yè),只有這樣才能自如地運用先進的現代教學手段,真正適應PBL教學,達到高等醫(yī)學教育的最低要求[6]。
針對學生自學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獨立分析問題、獲取相應知識的能力欠缺。多數中國學生是獨生子女,不善與人交流,分工協作的能力也不足,學生應和教師共同努力,循序漸進提高個人的自學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并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化單獨學習為協同學習,化課堂學習為終生學習[7]。最終掌握適合自身特點的新的學習方法,完成“魚”與“漁”兼得,即獲取醫(yī)學知識(魚)的同時,也掌握了學習方法(漁)。
[1]文艷平.PBL對不同水平學生影響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7,3(2):1-3.
[2]呂 磊,張正厚,井西學,等.PBL教學模式對醫(yī)學生后續(xù)課程學習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8,2(1):2-12.
[3]侯一峰,周艷春.PBL與能力培養(yǎng)[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7,6(2):111-112.
[4]劉 楊,樊 鑫.淺談中國醫(yī)學教育中的PBL教學模式[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33-35.
[5]汪雪蘭,朱小南,伍宇平,等.中國式課堂PBL的實踐與探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3):13-16.
[6]李 剛,王志農,崔雅菲.轉變師生角色適應PBL教學模式[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8,7(2):128-129.
[7]黃亞玲,劉亞玲,彭義香.中國學生應用PBL學習方法可行性論證[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7,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