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波
長沙醫(yī)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傳染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由于它是通過不潔的性關系傳染,是常見性病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梅毒的危害性大、傳染力強,還可遺傳后代。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梅毒在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的趨勢。筆者選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8例早期梅毒患者臨床資料,現將患者臨床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早期獲得性梅毒患者98例,男60例,女 38例,年齡 19~44歲,平均33.3歲,所有病例均經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和梅毒螺旋體被動顆粒凝集試驗(TPPA)確診,其中,一期梅毒50例,二期梅毒39例,潛伏梅毒9例。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兩組患者年齡、臨床情況等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49例治療組患者采用芐星青霉素 [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H20063152]進行治療,2 400 000 U分兩側臀部肌內注射,每周1次,共3次。對照組49例患者采用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廣東順峰制藥有限公司,H20020259)進行治療,2次/d,0.5 g/次,治療2周。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開始進行臨床療效評價。
臨床治愈:皮疹等相關癥狀消退,隨訪期間無復發(fā)。血清學痊愈:于治療結束后的隨訪期內RPR陰轉并無反復。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兩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治療組49例全部治愈,治愈率為100.0%;對照組治愈34例,治愈率為69.4%;臨床治愈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臨床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1年的隨訪。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血清學治愈率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梅毒患者血清RPR的轉陰結果(n)
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12個月后RPR陰轉率為100.0%;49例對照組患者12個月后RPR陰轉42例,轉陰率為85.7%。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通過性交或從母體通過胎盤傳入的侵犯多系統(tǒng)多臟器的慢性傳染性疾病。梅毒的危害性大、傳染力強。近年來國外的發(fā)病率也有增加的趨勢,患者多為年青人。這與賣淫潛入地下、道德淪喪、性病知識不普及、性病防治機構缺乏有關[1]。
(1)一期梅毒:男性好發(fā)于龜頭、冠狀溝和包皮,女性則為陰唇、陰唇系帶、尿道和會陰。硬下疳初為暗紅色斑疹,后迅速發(fā)展為無痛性炎性丘疹,數天內丘疹直徑達0.5~1.5 cm,表面壞死而形成潰瘍。未治療者5~8周可自愈,遺留淺在性痰痕或暫時性色素沉著。治療者在1~2周內消退。(2)二期梅毒:一期梅毒自然愈合后1~3個月,出現皮膚黏膜的廣泛病變,即梅毒疹及全身多處病灶,此時稱二期梅毒。一期梅毒與二期梅毒之間也可能并無明確分界。除皮膚外,尚可引起骨骼、內臟、心血管、神經系統(tǒng)的癥狀。二期梅毒在發(fā)疹前有輕重不等的前期癥狀,表現為發(fā)熱、頭痛、四肢長骨或肋骨疼痛、肌痛、三叉神經痛等,一般3~5 d好轉,即出現各種皮疹。除梅毒疹外,在皮膚受摩擦及潮濕部位,如大陰唇、小陰唇、包皮內、肛門周圍、腋窩、趾間、乳房下等部位,易發(fā)生濕丘疹,可發(fā)展為扁平濕疣,其分泌物含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極強,在口唇黏膜、齒齦、口腔及舌等部位,也有二期梅毒的損害,表現為梅毒黏膜斑或鼓膜炎[2-4]。
依據病史(如有無不潔性接觸史、梅毒病史、父母性病史、配偶情況等)、體格檢查(包括皮膚、黏膜及全身各系統(tǒng)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做出診斷。RPR試驗是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法的一種改良方法。方法簡便、快速,肉眼即可觀察結果,敏感性和特異性也好,適用于大批量人群的血清篩查。同時,早期梅毒經治療后可下降并轉陰,可作為臨床療效觀察、判斷痊愈、復發(fā)或再感染的指標。本組患者在確診和療效檢查過程中均使用該方法。
梅毒的治療原則是診斷正確、治療及時、劑量足夠、療程正規(guī)。治療后應定期追蹤觀察,并對其配偶及性伴侶同時進行檢查和治療。青霉素療效好、毒性小、使用方便、療程短且價廉,是治療梅毒的首選藥物。經過及時、及早、規(guī)則而足量的治療,大約90%的早期梅毒可以根治,而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不規(guī)則治療可增多復發(fā)及促使晚期損害提前發(fā)生,比未經治療者結果更差。青霉素是治療梅毒有效而安全的藥物,一般少有不良反應,但應注意青霉素治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赫氏反應和治療矛盾。為了防止這兩種情況的發(fā)生,在對心血管梅毒、神經梅毒和其他重要臟器的晚期梅毒進行治療時,切忌一開始就使用大劑量青霉素。赫氏反應雖在早期梅毒治療中發(fā)生率很高,但由于主要是皮膚、黏膜和骨骼等損害,一般不危及生命。芐星青霉素為長效青霉素,抗菌譜與青霉素相似,肌注后緩慢游離出青霉素而呈抗菌作用,具有吸收較慢、維持時間長等特點[5]。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使用芐星青霉素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青霉素治療梅毒雖有特效,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些患者對該藥過敏或不能耐受、抗梅毒所用的青霉素劑量不能透過血腦屏障等。目前最常用的替代藥物是四環(huán)素和紅霉素類,但前者能影響胎兒骨骼和牙齒,后者具有肝毒性,在選用時應綜合考慮[6]。阿奇霉素是在紅霉素結構上修飾后得到的一種廣譜抗生素,同羅紅霉素一樣屬大環(huán)內酯類第二代抗生素。阿奇霉素與紅霉素在抗菌機制上具有共同性,均通過與細菌細胞中核糖體50S亞基結合,阻礙細菌轉肽過程,抑制依賴于RNA的蛋白質的合成而達到抗菌作用。但由于結構的改變,阿奇霉素比紅霉素具有更廣泛的抗菌譜。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治療,治療2周后,臨床治愈率為69.4%。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對比發(fā)現,采用芐星青霉素進行治療效果優(yōu)于采用阿奇霉素。經芐星青霉素治療2周后患者臨床治愈率為100.0%,治療組患者12個月后RPR陰轉率為100.0%,同時,芐星青霉素治療方便、價格低廉。因此,芐星青霉素可以作為臨床上治療早期梅毒的首選藥物,值得推廣。
[1]李軍,王林娜,鄭和義,等.1125例梅毒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2):59-63.
[2]錢伊弘,周平玉.解讀目前梅毒的治療方案及存在的問題[J].上海醫(yī)藥,2009,30(3):14-16.
[3]鄭占才.關于梅毒血清學檢查的幾個熱點問題[J].中國性科學,2011,20(2):12-14.
[4] 呂宣艷.369例早期梅毒資料分析[J].中國校醫(yī),2011,25(12):16.
[5]朱小利.芐星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1):84.
[6]蒙在楊.早期梅毒77例臨床資料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