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意味的形式”是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線條、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組成形式或形式關系,喚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組合產生的美感形式,我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美的研究與欣賞》第2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365頁)。在藝術中,純粹的形式并不能進入審美視野,一條直線、一條曲線、一片紅色、一抹黑色、一段聲響等都是形式,并不都具有藝術的形式美,藝術的形式美離不開內容,只有某種形式適合于表達某種內容時,這種形式美才能稱得上是藝術形式美,但我們并不否認形式自身獨立性的存在。
關鍵詞:中國畫;線;獨立審美
一、中國畫之“線”產生的背景
“線”的藝術形成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在原始社會,人的思維很簡單,這本身就具有“線”性特征。受當時自然條件的制約,為了生存,原始人必須對自然事物進行分類以便于自己所用,這使得他們非常注重秩序的排列。另外,“線”的藝術形成還受一定的社會風尚的影響。原始藝術受巫術活動模仿方式的影響,其表現方法都是延遲模仿,延遲模仿的結果只能是對外物輪廓形態(tài)的概括,不可能精確。東方繼承了原始藝術的延遲模仿,而西方形成了寫生模仿的藝術系統(tǒng),從此,以“線”為表現形式的中國藝術成為必然。中國古代對龍鳳圖騰的崇拜也與中國“線”藝術的形成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龍鳳這兩種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是人們自身創(chuàng)造的兩個符合中華民族情感和理念的形象,它們已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藝術性,而用線條來表現這兩種形象是再恰當不過了。經過發(fā)展,“線”成就了中國繪畫這一獨特藝術,而這種線條語言經過完善和發(fā)展已經相當豐富,并具有了獨立審美性。
二、淺談中國畫之“線”
從人物畫線條看。楚國帛畫《人物龍鳳圖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最早的人物畫,它們幾乎純用白描勾勒,簡約的線條把人物、動物的表情和動作傳達得恰到好處。墨線本身濃厚的形式意味和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完美結合,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具有了藝術上的形式美。線條發(fā)展到東晉,尤其是顧愷之對線條的運用,已經達到了一種高度,此時的畫家們已經意識到并熟練地把握了線條本身形態(tài)、粗細、曲直、濃淡、疾澀等質感的變化對表現物象的作用,線條已經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如《洛神賦》圖卷,游絲般細柔的飄逸線條將洛神宓妃和曹植的凄美愛情表現的淋漓盡致。至唐代,線描藝術發(fā)展到了頂峰,從吳道子到仕女畫家張萱、周坊等畫家,他們?yōu)榱藢で蠓献约簩徝廊の逗蛣?chuàng)作意圖的繪畫語言,都對線做了進一步的提煉。兩宋時期,文人畫興起,開辟了線條繪畫的新天地,但成就最高的要數李公麟的白描,他用純墨色線條來表現對象。至明代,中國畫線描勾勒方法被總結為“十八描“:高古游絲描、行云流水描、釘頭鼠尾描、戰(zhàn)筆水紋描、琴弦描、鐵線描、馬蝗描、橛頭描、曹衣描、折盧描、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混描[1]??v觀世界,哪個民族會有如此龐大的線條語言?
從山水畫之線看。山水畫是最能代表中國畫藝術精神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中國第一幅山水畫,但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種是在唐代。將山水畫與書法相融合,山水畫的筆墨形式勢必會被提煉為一定的線條程式,而這種程式一方面來自對自然山水奇姿異態(tài)的提煉,另一方面來自畫家的主觀改造。人物畫的十八描在這已不適合,取而代之的是十六種皴法:披麻皴、芝麻皴、云頭皴、亂麻皴、折帶皴、馬牙皴、斧劈皴、雨點皴、彈渦皴、骷髏皴、 頭皴、荷葉皴、牛毛皴、解索皴、鬼皮皴、亂柴皴[2],這十六種皴法即是中國山水畫的筆墨形式和線條程式,它們已經脫離了具象物體,具有了抽象性質,每種皴法都是畫家對自然和自己情感的提煉。如董源創(chuàng)造的用來表現江南山水鐘靈秀氣的“披麻皴”、“雨點皴”,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中,頓挫方剛、剛健有勁的“斧劈皴”只適合表現北方的高山峻嶺。
從文人畫之線看。兩宋時期,文人畫興起。這些畫家既是文人又是畫家,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熟練地掌握繪畫技巧。他們將“文”與“畫”相結合,“以書入畫”,新的筆墨語言和線條程式的產生成為必然。文人畫特別強調以書入畫,并使之走向了極致。一方面有名的文人畫家無一例外地也是書法家,如蘇軾兄弟、米芾父子、徐渭、八大山人等。線條作為書法的唯一語言,集形式與內容于一身,這種具有藝術形式美的線條,作為一種新的繪畫語言對情感表達的再適合不過了。他們對書法的熟練掌控,必將使其與繪畫完美結合。另一方面,書法藝術在唐代已經達到頂峰,宋人不得不另辟蹊徑,“尚意”便由此產生,“輕形”便成為必然。在繪畫表現上,文人畫家在這條“尚意輕形”的道路越走越遠,甚至走向了極端,以至于以中國畫強調的“以形寫神”已成為了“以神寫形”,線條已成為寫神和情感表達的最好工具。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以書入畫”是文人畫線條的精髓所在。
三、結語
“線”作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主要語言形式,本身就帶有抽象性,經過歷代發(fā)展和完善,在中國繪畫藝術甚至中國藝術領域中,它已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哲學思想和審美理念。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注釋】
[1][2] (俞建華.中國畫論類編·上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142頁,5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