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館在城市生活當中的作用越來越活躍,“看展覽”已經成為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重要的休閑活動之一,美術館建筑也隨之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本文從建筑形式出發(fā),闡述美術館建筑的演變與發(fā)展,并簡單介紹美術館功能組成。
關鍵詞:美術館;建筑形式;發(fā)展趨勢;功能
一、美術館建筑形式發(fā)展概述
美術館(Art Museum或Museum of Art)也可理解為藝術博物館,是博物館的一份子。中國一直沿襲著建立于1929年的國立中國美術館的名稱來稱呼這一類機構,近年來也開始使用藝術館的名稱。
美術館是為館藏品保管、展覽、文化教育及學術研討等業(yè)務和活動而專門修建的城市文化建筑。美術館的建筑形式主要由三種:一是專門設計,二是直接利用一般性展覽館改造,三是利用其它古舊建筑設立。
在中世紀時期,文物、藝術品等都收藏在皇家宮廷、私人官邸、教堂修道院或大學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佛羅倫薩就出現(xiàn)了一座專為收藏藝術品而修建的建筑,即烏菲齊美術館。1683年英國修建了面向社會公開的阿什莫爾藝術和考古博物館,房屋建筑從采用宮殿廟宇式,博物館內部沒有陳列室、藏品庫等功能區(qū)分。1793年法國決定將路易王朝在的收藏品面向公眾展出,并且利用古舊建筑博物館的形式面向社會展示,從此掀開了古建筑博物館的開端。
19世紀至20世紀初,博物館修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仿照宮殿寺廟的古建筑形式。1870年的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897年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倫敦的國家美術館等這些建筑整體形式,包括平面和立面,有的是宮殿式,也有希臘神廟式。這類博物館(美術館)建筑通常以宏大的門廳、樓梯廳等為中心,建筑平面多采用“日”字或“田”字形,立面常有典雅的大理石柱廊,內外裝修有繁瑣的雕飾。從現(xiàn)代博物館使用的要求來衡量,這類館舍建筑使用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與不足,如功能分區(qū)不明確、人流路線組織不合理、采光照明和藏品保管條件差、輔助用房不足等。
本世紀中期,現(xiàn)代博物館學理論的發(fā)展對博物館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術館建筑設計也接受了現(xiàn)代建筑原則。在現(xiàn)代建筑理論影響下,出現(xiàn)了一大批具有大量實墻面、條形采光口或玻璃幕墻的具有個性特征的博物館建筑。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現(xiàn)了一批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美術館建筑,這些新穎的美術館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現(xiàn)代化設施外,建筑設計趨向于同環(huán)境結合,美術館建筑與城市街道、廣場、公園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館內外的視覺環(huán)境。
在現(xiàn)代美術館中,有些館由于其自身的性質特點和歷史的原因只能建在古建筑中才能體現(xiàn)其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價值,但由于古舊建筑自身具有的歷史性、藝術性,往往與合理使用的功能要求之間有矛盾,因而產生了改造古舊建筑的動議。
二、美術館建筑的發(fā)展趨勢
建筑包括實用、經濟、堅固、美觀等要素,基本功能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它也是見證一個城市的時代和文化的象征物,是人類文化精神皈依的圣殿。藝術本身的特點就是對美、文化和精神品質高度追求的產物,因此美術館的建筑自然就成為這一產物最為重要的文化象征,同時建筑本身也可以是一件靜態(tài)藝術品,記載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一)國際美術館建筑的發(fā)展趨勢
古代,人們沒有專門收藏和展出藝術品的建筑。在中世紀時期,那些藝術品一般藏在教堂或修道院里面。文藝復興時期,1581年建成的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是第一座專為收藏藝術品的建筑。資產階級革命以后,歐洲國家常以退位君主的宮殿或城堡改為美術館,公開展出一些收藏的藝術品。而當代美術館的建筑最早是1817年由約翰·索恩設計的達偉奇畫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所建立的。在達偉奇畫廊中的展示空間是由許多彼此互相連結的房間組成,每一個房間的墻上都沒有任何的裝飾,并搭配由窗戶引入或吊燈產生的間接光源。
20世紀以來,隨著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潮的發(fā)展,美術館建筑的形式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傾向是繼承了美術館建筑注重藝術形式的傳統(tǒng)。這種美術館建筑本身就是藝術品,但在滿足使用功能上常存在一些缺點。著名的有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西柏林國家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和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美術館等。另一種傾向是以滿足使用功能為原則,提供較理想的展出和保存條件,但在建筑本身的藝術方面較為忽視。著名的實例有巴黎國家藝術及民族傳統(tǒng)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近年國際上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的美術館,如露天雕塑美術館,室內外相結合的美術館,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美術館,與城市生活相結合的美術館等。著名的有日本箱根露天美術館、耶路撒冷的比利羅絲藝術園和斯圖加特美術館新館等。
(二)國內美術館建筑的發(fā)展趨勢
中國古代的隋文帝在洛陽觀文殿后,東建妙楷臺以藏書法,西建寶跡臺以藏名畫,是我國目前最早專門收藏或展出美術品的建筑。辛亥革命后,1925年以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為基礎,建立以美術為主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1936年建成的國立美術陳列館(江蘇美術館前身)是我國第一所國家級美術館,20世紀初,中國的美術作品的收藏和展覽都是在中國美術館(1959年)展覽。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fā)展,中國的美術館建設進入了復蘇階段。由于社會經濟水平的發(fā)展不均,以及我國建筑設計水平所體現(xiàn)的缺陷,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形態(tài)平庸、建筑學術質量不高的鋼筋混泥土建筑,導致美術館建筑的藝術水品所應該具備的社會象征性以及建筑文化精神嚴重缺失。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與影響力日益走向國際化,與之配套的國際化水準的美術館建筑也提上了設計議事日程,于是具有建筑藝術設計的現(xiàn)代美術館建筑也開始浮出水面。
當代美術館的建筑通常也有別于傳統(tǒng)美術館的建筑,顯得更加特立獨行、更能體現(xiàn)現(xiàn)代建筑藝術的時代感、獨立性與思想性。如北京宋莊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在頗具特色的現(xiàn)代美術館建筑中也是別具一格。
三、美術館功能簡介
(一) 基本功能組成
在當代語境下,美術館作為社會文化傳承與建設的載體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xiàn)代美術館是提升公眾文化藝術修養(yǎng)、提高藝術教育,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活動提供交流、借鑒的機會和資料信息的有效平臺?,F(xiàn)代美術館具備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教育、交流、服務等六大功能。
美術館功能構成:
(二)新型功能設計
在全球化及文化去中心化兩種截相反的共同發(fā)展的文化趨勢作用下,美術館成為一個涉及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收藏、美術品社會接受與推廣、審美教育、美術評論與研究、美術的社會管理的綜合性機構。在世界經濟多元化發(fā)展和新一輪經濟危機的考驗中,公眾對美術館所扮演的教育、休閑、娛樂、甚至精神救贖的角色日益倚重,而美術館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和地區(qū)經濟、文化觀光的有著緊密的關系。
進入20世紀后,美術館事業(yè)的高度社會化促進了現(xiàn)代美術館在保存、展覽、研究、教育、文化休憩和游覽觀光等方面向綜合化和多功能化方向的發(fā)展。美術館建筑設計亦服從于這一點,使現(xiàn)代美術館建筑中增設了許多服務性設施用房,諸如公共餐廳、咖啡廳、美術館商店、公共圖書館、視聽室、演講廳等。使美術館建筑與城市生活相聯(lián)系、與城市環(huán)境相融合成為現(xiàn)代美術館建筑設計的發(fā)展趨向。
【作者單位: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
[1]《現(xiàn)代美術館教育與經營》,張小鷺等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1,ISBN:9787562143987
[2]《美術館》.張子康,羅怡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4,ISBN:7500687265 978750068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