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準
德高方為范,學高宜為師,當中小學教師自然也需要資格。
“一考定終身”受人詬病,主要的原因在于獲得資格的一部分人不與時俱進,不科學發(fā)展,甚至有些人尸位素餐。不過,幾年一注冊就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嗎?這不過是管理手段的變化而已?!肮堋焙汀袄怼倍?,重前者便易成束縛甚至負擔,重后者才能引導甚至服務。
從政策層面來看,用注冊的方式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應該是沒錯的,不過,就此替代所謂終身制就無商榷之處嗎?經過培訓,通過注冊考核,仍然不能站上三尺講臺的恐怕還會有人;但同時,書教得好好的,卻還要因此額外投入時間精力以至負擔增加的必不會沒有。
既要能提高教師素質,又要不增加負擔,應當是我們著力追求的目標。
要知道,縱然是在發(fā)達的大都市,各區(qū)各校的學情也千差萬別,集中時間地點的規(guī)范培訓和整齊劃一的量化考核并不能解決具體到一校一班的問題。
更何況,教師這一職業(yè)不能忽略經驗成分。同一個知識,有人講來寡淡乏味,有人講來奇妙動人。能動人,當然不能忽視處理方式!可是對方式的靈活處理的經驗更需要的是實踐,而不是規(guī)范培訓和考核,而這,又由誰來進行怎樣的考核?
以教師為本,考察教師在新課程校本研究中的創(chuàng)設能力和參與度;參考教師個體實際需求,為教師提供政策和條件的支持,利用高校這類更專業(yè)的機構來進行脫產或半脫產的培訓與考核……是不是也可以是提升教師素質的一些途徑?雖比統(tǒng)一注冊考核繁難,但應該更有針對性,更能解決教師在教學生涯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欄目編輯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