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需要健康?這幾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人生訴求。其實,這里卻藏著不同層次的欲求,健與康分明就不是一種身心狀態(tài),需與要也不是一種身心祈望。讀者一定會責備作者玩拆字游戲,把健-康、需-要分而論之,但細心推敲一番,確實可以提升生命的智慧。
先說健與康,健本是功能亢奮,是行為進取,《易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自強而不息”之豪言壯語,熟語中有“健步如飛”之喻;而康則是平和、中道,甚至有收斂,潛藏之意。因此,從語義上將健與康分別而論不是沒有道理,當然,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提法,叫區(qū)分絕對健康(健)與相對健康(康),也就是說,人的身心不會長期處于功能亢奮、行為進取、自強不息、健步如飛的狀態(tài),每每會退縮到平和、收斂、潛藏的中道水平,這樣才張弛有度,因此,中醫(yī)推崇“陰平陽秘”的神秘狀態(tài)。在實際生活中,區(qū)分健與康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呢?有!確定個體適宜的健康目標,是保健,還是????對于運動生涯者、個體的青壯年時代來說,自然要保健,但體弱多病之軀、風燭之年,就不必保健,??导纯桑浯危梢宰晕野矒崤c慰藉,不必為身心的某一個或幾個指標偏離標準值而苦惱,主要指標在正常范圍即可。甚至更寬容一些,將病前、病后綜合征等帶病生存狀態(tài),生長受控的帶瘤生存狀態(tài)也納入保康的目標體系內,自然就不容易自我焦慮與自尋煩惱,把心態(tài)調整到隨遇而安的豁達境界。
再說需與要,一般說來,“需”是現(xiàn)時代醫(yī)療保健格局應該滿足、可以滿足的生命渴求,如少生病,晚生病,生小病,有病之后能得到積極的治療與悉心的照顧,而“要”則是生命欲望之網中的種種奢求,如不生病,長生不老,長生不死,一旦生病,也有神仙護佑,藥到病除,術到病除,或者錢到病除。常言道“人食五谷雜糧,焉能無?。俊比说纳喜∷肋M程不可逆轉,醫(yī)療服務、保健服務也具有極大的探索性、或然性,走不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怪圈,臨床上,面對疑難病癥,無技(藥)可施,有技(藥)難施,有技(藥)誤施的情形一時還難以杜絕,因此,生病之后,治療的窗口,痊愈的窗口,康復的窗口是狹小的,飄拂的,轉瞬即逝,恰恰是那些充分接納苦難、接納死亡的人才能從容地穿越這個窗口,重獲新生,相反,滿腦子奢求的人只會讓恐懼、焦慮、憂傷蒙蔽雙眼,失去與醫(yī)生默契中獲救的機率。今天失信的醫(yī)患關系,只會讓醫(yī)者患得患失,裹足不前,無奈失去最佳的治療窗口。唯有悟透人生,豁達生死的人才能決絕奢望,把握機遇,獲得身心的拯救。
本期的主題之一的老年失智癥,就是人類長壽欲求獲得充分釋放與滿足后的煩惱,甚至可以視為與長壽伴生的疾苦(是上帝對長壽的懲罰),如同《格列佛游記》中的壽星們,一群叫“斯特魯布魯格”的人們,忍受著長壽失智(800歲以上)的折磨。出路在哪里?一方面寄希望于“端粒修補技術”等技術突破,另一方面還要克制無休止的長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