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紅曉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傳播的方式不斷地在發(fā)生著變化,因而信息的傳播渠道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受眾對新聞的接受方式也隨之變化,對新聞事件進行簡單報道與傳播已經不再是人們所歡迎的方式,受眾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與看待事件的角度,因而一些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多層次、多方面解析的新聞報道比單純的報道事件的新聞更容易被受眾所推崇、所喜歡。這樣的報道就更考驗一個記者的能力與實力,記者需要與時俱進,不斷了解國家的最近方針和政策,站在受眾的角度,從受眾最關心的問題出發(fā),對自己所采訪的素材進行整合與梳理,在報道事情真相的同時,按照事情可能發(fā)展的方向,盡量真實可靠的報道新聞事件,并從中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以還原真相為目的來報道事件,吸引受眾,最終及時、準確地報道新聞事件。
然而就目前的形勢以及傳播效果來看,電視與其他傳媒媒介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并且也是傳播效果最好的傳播媒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電視具有其他媒介所缺少的特點。受眾廣泛,題材多樣、聲畫并茂、視聽兼?zhèn)?、內容豐富、時效性強等特點也是電視新聞發(fā)展到如今的最大的優(yōu)勢,然而并不是說電視新聞傳播就具有所有的優(yōu)點,它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其中時間的限制就是電視新聞傳播最大的限制。無論是地方電視臺還是中央電視臺,新聞傳播的時間有限,一條新聞的傳播時間有限,一、兩分鐘,甚至幾十秒鐘,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新聞傳播價值,這就需要記者作出更大的努力。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電視媒體的存在已經成為電視業(yè)發(fā)展獲取資本的重要渠道,即便如此,如今電視媒體的存在在社會大趨勢下的發(fā)展,依然存在著不足。
電視新聞不同于一般的報紙新聞,需要的是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新聞線索,比如關于今年我國神九發(fā)射,中央電視臺報道首批女航天員參與的線索,就是在萌芽期間被發(fā)現(xiàn)并及時報道的,因為自從“神五”發(fā)射成功后,航天英雄楊利偉更是家喻戶曉、萬人皆知,而每一次都是男航天員參與航空事業(yè),女性的參與就是順其自然,是一種趨勢了,更是一種焦點,因此就有新聞采訪記者聽聞一些消息時就趕緊進行新聞采寫工程,對主管招飛人員進行采訪,并進行跟蹤報道,而當時關于招女航天員的消息并沒有公布于眾,因此采訪過程有點兒坎坷,經過多次的調查與采訪,新聞記者終于在有關部門將要招收女航天員的消息公布于眾的當年,就將新聞采寫完成,并同時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類新聞就是在新聞還未確定的時候進行采寫工作,才會這么及時地傳播出來,甚至是多家網站、報紙進行轉載傳播。因此電視新聞報到的及時性,要求記者嗅覺靈敏,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新聞線索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考驗記者的新聞敏感度,而在如今信息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是贏得受眾的最重要的手段,而電視媒體的存在也是為了更好的、更及時的傳播新聞信息而存在。
無論是什么時候,新聞的時效性都是相當重要的,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甚至發(fā)展過程的敏感認識都是新聞時間性的前提,而新聞報道是否及時地采寫與傳播,跟記者的綜合素質有著重大的關系。這就要求記者對國內外目前的政治形勢有強烈的敏感認識,要求記者對目前的事件有全局性的把握與掌控,既要做到對新聞的及時性,還要對新聞進行深入的分析與闡釋,對受眾的心理全面的揣摩,知道受眾想知道什么,然后按照受眾想了解的方面去深入了解,并得出相關的答案與解決方案。這樣就可以讓受眾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又傳播了新聞事件,同時還讓受眾對目前報道的事件感興趣,并想繼續(xù)了解下去。然而這樣的新聞也不是想做就做得到的,新聞采寫的過程需要把握兩點,其一就是,把握受眾的心理,牢牢抓住受眾想要了解的事件,以人為本。新聞記者在了解受眾的需求與期待后,并認清此類心理是否符合現(xiàn)階段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后進行新聞采寫制作過程,將新聞報道的立足點確立在為人民的觀念上,將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公益性的事業(yè)來對待。再就是新聞報道的過程需要以新聞事實的發(fā)生為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找準發(fā)稿的最佳機會,不可太早也不可太遲,中央電視臺發(fā)布的女航天員事件的新聞就是在有關部門發(fā)布消息的當天播報,這就是選準時機,發(fā)布太早有泄漏機密的嫌疑,發(fā)布太晚又使得新聞報道不夠及時。而3月6日發(fā)布此消息,又是廣大高考考生的家長為自己的的孩子尋求出路的時候,看到這條信息就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增強我國航天事業(yè)今后發(fā)展對人才的儲備需求,這就達到了新聞報道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無論是電視媒體新聞的發(fā)布,還是報紙報刊網絡新聞的發(fā)布,新聞發(fā)布過程都需要經歷素材采集、新聞制作、新聞播出這三個步驟,而新聞的時效性則是貫穿于這三個步驟的每一步,新聞記者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收集素材,同時電視新聞報道不同于紙質媒體的報道,它需要的是聲像合一,文字的組合,圖像聲音的剪輯,整個視頻的編輯制作,都需要記者深厚的功底。要提高新聞時效性,要求記者具有很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以提升工作效率,并及時在需要新聞發(fā)布的時候將新聞趕制出來。然而電視媒體依然有著不可抗拒的弱點,電視媒體的品牌效應也在不斷的擴充,電視臺對時間的限制也是電視媒體存在的最大的阻礙。因此,很多時候電視記者采訪的多是淺層信息,缺乏內涵,這就需要記者有著很高的職業(yè)素質,善于運用電視語言、畫面、同期聲的特殊形式,并設計出獨特的基調,將新聞主題表現(xiàn)出來,烘托氣氛,增加畫面的真實感,來提高電視新聞傳播的優(yōu)勢,以提升工作效率。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的報道,新聞最早是由網民發(fā)布在網絡上,然而大家并不相信,直到電視上開始報道,并將現(xiàn)場展示給觀眾面前,讓大家身臨其境的感受當時事件的震撼,這就是電視新聞畫面真實感的最佳表現(xiàn),將新聞主題表現(xiàn)出來,烘托氣氛,增加畫面的真實感。
新聞傳播的及時性是新聞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新聞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判定新聞是否有價值的關鍵所在,因此,新聞的及時性在新聞是否被選取、傳播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在此記者的采寫工作是新聞的時效性最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非常重要與艱難的過程,特別是在如今這個信息傳播高度發(fā)展的時代,新聞的及時性更為重要,新聞是否有價值在于新聞是否占得先機,新聞記者在報道重大事件的時候,不僅僅要還原事實真相,還要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的講解,更要滿足受眾對事情真相的了解,記者就需要將事情的經過盡可能零距離地展示給受眾,將電視新聞做到有吸引力和可視性,并做到及時性,進而提升電視媒體的生存力和競爭力,這就是電視新聞報道及時性的具體體現(xiàn)與作用。
[1] 沈毅. 近代民族報業(yè)資本誕生的歷史條件[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6(6).
[2] 張海潮. 電視中國-電視媒體競爭優(yōu)勢[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3] 楊保軍. 虛假新聞表現(xiàn)的三個層次[J]. 今傳媒,2006(2).
(河南省焦作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河南焦作 45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