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金迪 李莉
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云南 昆明 650051
益氣升陽法的針灸臨床應用舉隅
王艷梅 金迪 李莉
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云南 昆明 650051
益氣升陽法是《脾胃論》的重要法則之一。我們在針灸臨床中應用中醫(yī)治病求本的思路,在不同病種的治療中均采用此法,療效顯著。
益氣升陽;針灸;應用
李東垣,名杲,金元四大家之一,為補土派的先驅,脾胃學說是其學術思想的精華,對脾胃學說的闡述集中于《脾胃論》中,他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論述,強調土為萬物之母,脾胃為人身氣血之源,治病當從脾胃入手。益氣升陽法是《脾胃論》的治療法則之一,每臨證用之,辨證準確,頗具效驗?,F(xiàn)舉驗案如下。
方某,女,20歲,2005年10月初診。月經不調5年余,每2至3月一次,色淡量多,經服烏雞白鳳丸、女金丹等藥,效果不著。癥見:面色無華,頭暈心悸,體瘦困倦乏力,四肢酸軟,口淡無味,納差,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而厚,脈濡弱。辨證為脾氣虛弱,統(tǒng)攝無權,沖任不固,而致月經失調。診斷:月經不調(氣血虛弱型)。治以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方法:針刺中脘、氣海、關元、子宮、氣沖、血海、三陰交、太白。治療10d月經時下,經量明顯增多,囑其每月月經來潮前10d針刺治療,直到月經來為止。按:足陽明胃經下行,與沖脈會于氣街,故有“沖脈隸于陽明”之說。沖脈為月經之本,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脾胃健旺、精微充足,則氣血旺盛,沖任充沛,月事時下;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則任脈虛,沖脈衰少,月經量少。故取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太白健運脾胃,子宮、氣沖、血海、三陰交、調補沖任氣血,從而治療血少經枯。
李某,男,27歲,2006年4月初診。訴頭痛悠悠忽忽,少氣懶言,疲倦乏力,遇勞尤甚,食欲不振,舌淡苔少,脈虛無力。診斷:頭痛(中氣虛弱,清陽不升)。治則:益氣升清。方法:針刺百會、風池、太陽、外關、脾俞、足三里。用G-6805III型電針機分別連接太陽和風池,采用疏密波,以患者能夠耐受的舒適量為度,留針30min。治療5次癥狀明顯好轉,10次痊愈。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樞。脾胃健運,才能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的正常升降運動??梢娗尻栔匈嚻⑽钢∵\。故取脾俞、足三里健運脾胃,百會、風池升提清陽、補益腦髓,外關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諸穴合用達到益氣升陽,頭痛則止。
李某,男,2006年5月初診。訴夜寐不安,有時徹夜不眠1年余,頭昏,神倦乏力,易汗出,納差,易感冒,舌淡苔白,脈虛無力。證屬脾胃氣虛,神不內守,診斷:失眠(心脾兩虛型)。治宜補中益氣,寧心安神。方法:針刺百分、神門、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留針30min。治療5次癥狀明顯好轉,10次痊愈。按:脾俞、三陰交健脾益氣養(yǎng)血,神門、心俞養(yǎng)心安神定悸,百會、足三里升舉清陽。從而使氣能化血,血能養(yǎng)心,心能藏神,則夜寐而安。
韓某,女,40歲。2005年11月初診。訴左上眼瞼睜開乏力,頭暈眼脹、面色不華,少氣倦怠,納谷不香,多汗易感冒,舌質淡,邊有齒痕,脈緩無力。《銀海指南》曰:“中氣不足為眼皮寬縱”。此為中氣虛,絡脈空虛,風邪乘之。治宜補中益氣和營,佐以祛風通絡。診斷:上胞下垂(脾虛氣弱型)。治則:健脾和胃、升舉清陽。方法:針刺風池(患側),攢竹(患側)、陽白(患側)、絲竹空(患側)、太陽(患側)、養(yǎng)老(患側)、氣海、三陰交(雙側)、足三里(雙側)。用G-6805III型電針機分別連接太陽、風池,攢竹和絲竹空兩組穴,采用疏密波,以患者能夠耐受的舒適量為度,留針30min。治療10次癥狀明顯好轉。按:眼周局部攢竹、絲竹空、陽白調和局部氣血,配足三里、三陰交、氣海以益氣健脾、補益氣血,足少陽經穴風池、手太陽經養(yǎng)老以疏風明目。諸穴合用益氣升陽濡養(yǎng)眼竅。
以上所舉病例,雖然病情錯綜復雜,病名各異,但病因病機相同,均系勞倦內傷,內傷脾胃,中虛氣餒所致,故治療上均采用益氣升陽法而見卓效?!秲冉洝吩?“胃虛元氣不足者,諸所生”。又周慎齋云:“諸病不愈,覓尋到脾胃之中,萬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虛,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久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如補脾,此之謂也。”諸病不愈,由脾而病者頗多。這是經驗之談,驗之臨床確實如此,一些久病疑雜癥,從脾胃入手,效果顯著。譚保華主任是昆明市名中醫(yī),是昆明市第一批名中醫(yī)師帶徒導師之一,師從國家級名中醫(yī)管遵惠主任醫(yī)師,她經驗豐富,治學嚴謹,擅治針灸科常見病及疑難病。她認為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主要是臟腑經絡陰陽失調引起,外因發(fā)生,而內因起主導作用,因此辨證論治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fā),目的在于調和陰陽之平衡。這也是祖國醫(yī)學治療覓求于本,異病同治觀點,從而體現(xiàn)了祖國醫(yī)學異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之特色。
R245
A
1007-8517(2012)15-0127-01
2012.06.13)
指導老師:譚保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