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
(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上海 200062)
當代中國農民的精神生活狀況:一個比較分析的視角
韓春雨
(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上海 200062)
對20個省份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農民的精神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良好,農民的生活滿意度高于城市居民,且他們對未來生活有更強烈的期待和信心。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精神生活中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他們接觸較多的是傳統(tǒng)傳媒,更注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近一半農民所謂的宗教信仰是非正式的世俗化的。而是否信教與年齡無關,且城鄉(xiāng)無顯著差異。農民對精神生活質量的評價,更多是考慮到依賴于物質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時對心靈生活也有所思考。
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心理生活;心靈生活
(一)問題與背景
伴隨著農村改革發(fā)展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精神生活狀況得到了高度關注。經(jīng)過三十年的發(fā)展,了解當代農民的精神生活處于什么狀態(tài),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學者在精神生活領域的研究,除了對精神生活的理論探討,也有對特定群體精神生活狀況的考察,主要涉及了老年人、青少年和農民(農民工)。現(xiàn)有的對農民精神生活的研究文獻,普遍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研究結論缺乏事實依據(jù)。多數(shù)研究基于這樣的研究假設,由于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其精神生活質量也必然是匱乏的。如“一些農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變形”[1]。而這種缺少實證研究的結論難以接近事實真相。第二,在實證研究中,沒有農村與城市的比較研究。有調查結果顯示,“通俗文化最受農民歡迎,高雅文化或專業(yè)性較強的文化農民還不能得到普遍認同”[2],那么是否城市居民更傾向于高雅文化而非通俗文化呢?沒有比較分析,就不能突出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這一特點,及其與城市狀況的異同。
由上海社科院童世駿教授主持的《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于2005年7月,在全國20個城市展開調查,對當代中國人,包括中國農民的精神生活予以了全面關注?;诖耍疚脑噲D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城市與農村的比較研究,探索當代中國農民的精神生活特征。
(二)核心概念
提到精神生活,盡管人們對它的概念比較模糊,但一些基本的理解是大家比較認同的,即它是與物質生活有區(qū)別的。與此類似,學術界對于“精神生活”至今也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在中國,“精神生活”經(jīng)常被等同于“精神文化生活”,如,劉頌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老年群體經(jīng)常性的精神文化活動的內容第一位是看電視”[3];徐曉恩等在《豐富義烏農民精神生活》中亦將“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整治文化市場、整治社會風氣”的“雙建設、雙整治”活動視同精神生活[4]。國內也有部分學者將對“精神生活”的理解擴展到了心理或心靈的層次,如“精神感受是人們對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的一種體驗,它可以用快樂不快樂、滿意不滿意、幸福不幸福等來表達”[1]。在美國,“精神生活”多半指的是宗教,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化活動和情緒感受。在國內也有少數(shù)學者對“精神生活”持有宗教觀點,如楊明佳等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看農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時談到,“封建迷信思想嚴重,信仰宗教(含巫術等迷信)的占96%,少數(shù)無神論者被看做異類”[5]65。
綜上,目前國內對精神生活的研究,主要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展開的,少數(shù)研究涉及到精神感受等心理層面和宗教信仰、價值觀等心靈生活。本文認為,精神生活指的是人與自我的關系,它與人、物關系的物質生活和人、人關系的社會生活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活的三大領域。“精神生活”本身又可以區(qū)分為相對于經(jīng)濟生活的“文化生活”、相對于肉體生活的“心理生活”和相對于日常生活的“心靈生活”[6]。
(一)調查對象與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是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進行的,調查年齡為16周歲及以上的中國人,包括農業(yè)人口與非農業(yè)人口的常駐人口??紤]到社會流動因素,作為彌補農村部分外出務工農民的欠缺,調查對象還包括部分流動人口。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農業(yè)人口,但考慮到外出務工人員的精神生活狀況可能與當?shù)剞r民有差異,所以我們只對農村地區(qū)的樣本進行分析。
(二)關于抽樣
本研究采用多段隨機抽樣方式,對農村地區(qū)的調查循“某樣本城市下轄的所有縣級區(qū)劃①縣級區(qū)劃指樣本城市市轄郊區(qū)、下轄縣和縣級市。如果城市樣本抽取到縣級市,則直接進入農村樣本的第二階段抽樣,即直接抽取縣級市下轄鄉(xiāng)鎮(zhèn)?!獦?本 縣——樣 本 鄉(xiāng)——樣 本 自 然村——樣本家庭戶——個人”的程序,進行隨機全戶過濾。前面三個階段均采用PPS抽樣,最后一個階段采用等距抽樣,構成了一個類似自加權的樣本。在用樣本統(tǒng)計值推論總體參數(shù)值時,可以作為總體的無偏估計。20個樣本城市分別在我國的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區(qū)隨機抽取,分別是北京、內蒙古鄂爾多斯、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通化、上海、浙江紹興、山東青島、福建泉州、江西南昌、安徽阜陽、湖南常德、廣東番禺、河南開封、湖北宜昌、廣西柳州、海南??凇⑺拇ǔ啥?、云南曲靖、新疆烏魯木齊和陜西安康。
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4》提供的數(shù)據(jù),我國2003年年底總人口為129 227萬,其中城鎮(zhèn)人口52 376萬,占全國人口的40.53%;鄉(xiāng)村人口76 851萬,占全國人口的59.47%。為了便于抽樣,取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相同樣本量,在推論總體時進行事后分層加權處理。
(一)精神生活條件及環(huán)境的調查
盡管精神生活有別于物質生活,但并不等于精神生活可以和物質生活絕對劃清界限。因為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物質生活狀態(tài)下的精神生活,體現(xiàn)了人們在此物質條件下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感受。因此,本研究除了考慮按照“精神生活”的三個層次,即文化生活、心理生活和心靈生活操作化概念,還涉及了“精神生活條件及環(huán)境”的有關調查。
1.現(xiàn)在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調查中,我們讓被訪者將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與過去5年進行比較,見表1。在回答“好多了”的樣本中,農民占48.0%,明顯高于城市居民。而認為“差一些”和“差多了”的樣本中,農民的累積百分比為1.7%,又明顯低于城市居民6.5%的累積百分比??梢娹r民比城市居民更加普遍的認為現(xiàn)在的生活比過去幾年有所改善。
表1 現(xiàn)在的生活與過去5年相比的變化
這一結果客觀上是與我國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村改革密不可分的。農村改革30年來,面對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使農民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正如我們在個案訪談中農民朋友說的:“好是肯定比以前好了?!?/p>
盡管88.9%的農民都認為現(xiàn)在生活比過去好了,但并不能就此認為農民對目前生活狀況滿意。為此,我們對農民的生活滿意度進行測量。
2.生活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是人們在主觀領域衡量生活質量的指標之一,是認知層次上對個人生活不同方面的綜合評價[7]。因此,我們的假設是:農民的生活滿意度比城市居民低,原因在于農民的物質生活質量是低于城市居民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4》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3年底,農村人均純收入為2 622元,城市為8 472元。從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來看,農村為 45.6%,城鎮(zhèn)為37.1%。然而調查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即農民的生活滿意度比城市居民高,如表2所示?!胺浅M意”和“比較滿意”的比率都高于城市居民。而“一般”和不滿意的比率都比城市低??梢姡顫M意度不完全依賴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條件,它更是受到個體思想和觀念制約的一種體驗。
表2 生活滿意度
3.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況的期待
城鄉(xiāng)居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期待是有差異的。農民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比市民高。例如,農村居民認為將來生活會“大大改善”的占37.9%,比城市高出10個百分點。而在回答未來生活會“沒有變化”和會變差的人群中,農民的比率都低于城市居民。
那么農民在哪些方面有強烈的改善需求呢?調查發(fā)現(xiàn),從全國范圍來看,人們在住房問題、教育問題、社會保障、醫(yī)療條件和貨幣收入方面的需求位于前列,這些都是關乎我國民生的熱點問題。此外,農民在衣、食、家電等基本生活消費方面的需求分別占 21.4%、27.5% 和 25.2%,明顯高于城市的 14.5%、19.2%和 13.0%的水平。當下中國農民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他們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或徘徊在溫飽階段,作為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方面自然是他們亟待改善的。但我們不能就此簡單認為農民沒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或者認為沒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只能說在現(xiàn)階段,他們還沒有能力去滿足依賴于特定物質條件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二)農民的文化生活狀況
1.平時接觸最多的傳媒
從總合百分比來看,城市居民為322.1%,農民為253.4%,農民經(jīng)常接觸的傳播媒介是明顯少于城市居民的。農民接觸最多的還主要集中在電視、報紙、廣播、書籍這樣的傳統(tǒng)媒介上,而城市居民無論在傳媒的種類還是數(shù)量上都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
2.希望讀書到什么程度
近年來不時聽到人們議論讀書的價值,主要是圍繞讀書有用還是沒用的爭論。我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您希望自己或子女的孩子讀書到什么程度?”
調查發(fā)現(xiàn),89.1%的農民希望自己或子女能具有大專以上文化,城市居民在這一項上的累積百分比略高一些,為95.1%??梢?,當前絕大多數(shù)農民是認可讀書的價值的。盡管如此,我們的統(tǒng)計檢驗表明,城鄉(xiāng)之間在具體學歷上的要求還是有差異的。農民要求碩士以上學歷的比率為54.9%,城市居民為65.8%。而在高中及以下的選擇中,農民所占的比率為10.9%,城市為4.9%。
3.農民的閑暇生活
社會學家通常把個人時間分為必要時間、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所以,我們可以把閑暇時間理解為除了吃飯、睡覺、衛(wèi)生等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時間和工作時間之外的那部分時間。一個社會,隨著生產的發(fā)展,閑暇時間會越來越多,我國也不例外?!稗r民的閑暇時間多,閑暇生活散漫無計劃”[8],這一觀點,引起了我們的研究興趣。我們通過下面兩個問題來了解農民究竟“閑不閑”,有多閑,閑的時候都干些什么。
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很忙?目前國內對于閑暇時間的計算有專門的方法。中國最早的城市居民時間分配調查是王雅林于1980年10月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兩個城市采用時間記賬法進行的問卷調查。另外,“時間預算調查”是田翠琴在《農民閑暇》一書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無意在時間分配方法上做更多的探討,而是由農民自己評價“忙不忙”。實際上,并沒有出現(xiàn)農民比城市居民閑的情形。農民認為自己忙的占46.6%,一般的占34.5%,不忙的占18.9%。
第二個問題是:閑暇時間主要做什么。關于閑暇活動的結構,本研究采用的是田翠琴的觀點,即“農民閑暇活動分為消遣娛樂型、社交型、學習型和閑待型四種類型”[9]。研究表明,農民和城市居民在以下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他們最多的閑暇活動是看電視、聽廣播和讀書這種消遣型活動,其次是與親朋好友聚會。而參與社區(qū)活動和學習型活動的比例是很低的。在眾多的消遣型活動中,一些時尚、奢侈類活動如開車兜風、泡吧的比例也很低。農民與城市居民閑暇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農民閑待型活動占12.3%,比城市9.6%的水平略高。在一些對物質條件有一定依賴的消遣型活動上,如上網(wǎng)、體育運動、外出旅行等,農民的比例為15.2%、13.7% 和4.0%,城市居民為 33.9%、26.9% 和10.4%。農民的比例明顯低于城市居民的。
4.注重的節(jié)日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更重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清明節(jié)(農村:30.6%,城市24.5%)、中秋節(jié)(農村:50.8%,城市:43.6%)、端午節(jié)(農村:21%,城市:14.4%)、元宵節(jié)(農村:21%,城市:17.3%)。而對一些“洋節(jié)”,如圣誕節(jié)(農村:5.8%,城市:6.7%)、父親節(jié)(農村:12.3%,城市:19.1%)、母親節(jié) (農村:15.1%,城市:22.5%)等表現(xiàn)了較少的興趣。歷史上,中國是個農業(yè)立國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里,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tǒng),都是依托建立在宗族關系上的鄉(xiāng)土組織傳遞的。我們可以看到,至今農民的精神生活里還有相當多的傳統(tǒng)文明的影子。
(三)農民的情緒狀態(tài)
對農民情緒狀態(tài)的考察,可以作為了解其心理生活健康與否的一個角度或方面。本調查詢問了“多數(shù)時候自己的心情怎么樣?”“是否有焦慮不安的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心情多數(shù)時候都不愉快的農民僅占6.5%,整天或經(jīng)常焦慮不安的僅占7.6%,且城鄉(xiāng)居民在這一點上沒有差異。
此外,我們還通過一項多選題了解農民在煩惱時通常會做些什么。一個有趣的結果是,34.6%的農民選擇的“睡覺”;居于第二位的是“獨處,什么也不做”,占27.2%;其次是看電視和聽音樂,分別占22%和21.4%。城市居民的結果與此是一致的,可見人們宣泄煩惱、處理情緒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的。
(四)農民的心靈生活
1.農民的宗教信仰
心靈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內容和典型形式。國外甚至將心靈生活等同于宗教。國內有學者在個案研究中發(fā)現(xiàn),“農村地區(qū)、老年人有宗教信仰的比率極高,占96%”[5]67。為了驗證這一點,本研究對農民的宗教信仰考察以下兩點:第一,從總體來看,宗教信仰與城鄉(xiāng)類型是否有關;第二,宗教信仰與年齡是否有關。
從全國樣本來看,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仰民間俗神和祖先保佑的有456人,占33.4%。而農民中這一比例更高,44%的所謂有宗教信仰的農民信的是民間俗神和祖先保佑??梢?,有正式的非世俗化的宗教信仰的農民還是比較少的。
2.農民心目中“精神生活最豐富一代人”
為了考察中國人對不同時代精神狀況的判斷,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您覺得哪一代人的精神生活最豐富最充實?第一代人:參加建國、建黨的一代人;第二代人:建國前后參加工作,大躍進的主力;第三代:建國前后出生,年輕時參加過“紅衛(wèi)兵”、“上山下鄉(xiāng)”;第四代人: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文革”時期讀中小學;第五代人:“文革”期間出生,“文革”后讀高中,上大學;第六代人:八九十年代出生。
圖1顯示,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民,有60%以上的人認為,第一代和第六代人的精神生活最豐富、最充實。城鄉(xiāng)居民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農民選擇“第六代人”的比率最高,占所有被訪農民的38.6%,其次是“第一代人”,占26.8%;城市居民選擇“第一代人”的比率最高,占所有被訪市民的37.3%,其次是“第六代人”,占22.9%;而對第二代人至第五代人的選擇上,城鄉(xiāng)幾乎沒有差別。
圖1 選擇精神生活最豐富的一代人
人們對第一代人和第六代人的精神生活高度認同,是與這兩代人鮮明的生活特征分不開的。第一代人的物質生活極其匱乏、飽受戰(zhàn)亂之苦、生活上顛沛流離,但是他們有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忠實的共產主義信仰;而第六代人相對來說可謂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是對信用卡、“無厘頭”、“QQ”習以為常的一代,這些足以使80后、90后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梢姡藗儗裆钯|量的評價,既考慮到依賴于物質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時對心靈生活也有所思考。
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農民的精神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良好。高達88.9%的農民都認為現(xiàn)在的生活與過去五年相比變好了。就目前情況來看,盡管農村經(jīng)濟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但農民的生活滿意度是高于城市居民的,他們對未來亦表現(xiàn)出比城市居民更高的期待和信心。第二,從文化生活來看,農村地區(qū)變現(xiàn)為以下兩方面特征:首先,與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如所接觸到的傳媒較為單一,主要是電視、報紙、廣播、書籍這樣的傳統(tǒng)媒介。在一些對物質條件有一定依賴的消遣型活動上,如上網(wǎng)、體育運動、外出旅行等,農民的比例是明顯低于城市居民的。另外,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表現(xiàn)為農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更多的偏好。我們在宗教信仰的研究中也有同樣的發(fā)現(xiàn),在有宗教信仰的農民中,近一半農民信的是民間俗神和祖先保佑。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多數(shù)人會認為農民、老年人更傾向于信教。而研究數(shù)據(jù)否定了這一假設,是否有宗教信仰與城鄉(xiāng)類型和年齡是無關的。
從上述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農民精神生活狀況與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不是二元對立的。這個結論當然可以歸結于本文對精神生活的定義,因為除了文化生活,我們的精神生活還包括了心理生活和心靈生活。而研究表明,后兩者與物質生活沒有太多的關聯(lián),如絕大多數(shù)農民都有較好的情緒狀態(tài),他們對精神生活質量的主觀評價既基于物質生活水平,同時對心靈生活也有思考。在文化生活領域,有一點必須承認,文化娛樂設施的貧乏使農民精神生活質量受到了影響,但此外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城鄉(xiāng)二元分化現(xiàn)象,如農民的精神需求在不斷增長,他們同樣期望更高的受教育程度;農民并沒有表現(xiàn)出比城市居民更“閑”,他們的確很少參與社區(qū)活動和學習型活動,但城市居民亦是如此。
[1]代俊蘭,史艷紅.當代中國農民精神生活質量解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6):129.
[2]陽暢宏,劉曉忠.當前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狀況調查[J].學習導報,2006,(2):34.
[3]劉頌.老年精神生活:一個亟待關注的社會問題——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現(xiàn)狀的調查與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2,(4):82.
[4]徐曉恩.豐富義烏農民精神生活[N].浙江日報,2004-11-16(8).
[5]楊明佳,等.農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狀況與新農村建設對鄂東一個典型自然村的個案研究[J].學習月刊,2006,(10).
[6]童世駿,等.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6.
[7]孫鵑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309.
[8]馬正幼.我國農民的閑暇生活現(xiàn)狀與改善對策——基于閑暇閱讀的視角[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35(19):5882.
[9]田翠琴,齊心.農民閑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49.
[責任編輯 唐魁玉]
Spiritu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asants: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AN Chun-yu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0 provinces,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asants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they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Chinese peasan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than urban residents,and they have a stronger future life expectations and confidence.Compared with urban residents,Chinese peasants have more spiritual life in traditional culture,for their exposure to more traditional media,focusing mor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and nearly half of the so -called religious faith being informal and secular.The religion has no concern with ages and areas.Farmers'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piritual life is taken into account more dependence on the material life.
spiritual life;cultural life;psychological life;soul life
C913
A
1009-1971(2011)06-0080-06
2011-05-07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攻關項目“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
韓春雨(197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從事社區(qū)與社會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