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教學,只有立足于這一教學實際,提高發(fā)展教與學過程中的合理性、科學性,才能實現(xiàn)太極拳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在八式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先“點”即單個動作,再“段”即一式動作,最后“線”即全套動作的方法,遞進教學。
1.單個動作
圓活性、柔和性是太極拳運動的特點。體現(xiàn)在單個動作時,要求身體姿勢不能橫平豎直,不能僵硬。教學時,筆者提出“圓”的概念,即單個動作定型,須感受到雙臂抱著一個“圓”。如“摟膝拗步”這式的終止動作(以左側“弓步摟推”為例):下肢成弓步,左腳在前;身體面向左側;左手位于左胯前,右手于身體右側前推。要體現(xiàn)這個動作的圓活性與柔和性,雙臂必須撐開,不能緊貼軀干;手臂須成一定的弧度,不能完全伸直、僵硬,肘關節(jié)亦不能出現(xiàn)明顯的角度。要檢測是否達能到這樣的效果,只需將雙手掌心相對,查看兩臂是否能形成一個斜著的“圓”??山柚衾踩Γ糜趯W生雙臂之間,輔助感受。
2.一式動作
一式動作包括了該式的起、止動作及動作之間的過渡。除了須體現(xiàn)出太極拳單個動作的特點,還要表現(xiàn)出動作間過渡的圓活性、柔和性及連貫性。這便要求學生在練習時,動作的節(jié)奏要緩和,不能直來直去。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練習過渡動作時,除了體驗過渡時的“圓”,亦要感受以腰為軸帶動兩臂運動的發(fā)力方法。如“云手”這式動作,其方法為:向左云,收右腳;向右云,出左腳;向左云,成左弓步;向右云,收左腳;向左云,出右腳;向右云,成右弓步。練習單個“云手”時,先引導學生嘗試單個手臂的運動軌跡,即分別向外側“畫圓”,可借助呼啦圈練習“畫圓”;接著協(xié)調兩手臂所形成的“圓”,可借助兩個部分重疊的呼啦圈嘗試“畫圓”;然后引導學生感受由腰部發(fā)力轉動,帶動兩臂“畫圓”的發(fā)力方法,并通過接著的腰部轉動,銜接下一個“云手”,從而貫穿整式動作。
3.全套動作
在單個動作及各式動作的基礎上,學練全套動作,更為重要的是體現(xiàn)八式太極拳的完整性,即整套動作的節(jié)奏平緩、順暢,猶如行云流水般延綿不絕。要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動作之間的過渡時間須相對一致,各起、止動作不能過渡地停滯。練習時,筆者先采取口令的方式,即以“1—4”的口令引導動作的速率,以強化學生的節(jié)奏感;接著,配合有口令的太極拳音樂練習,以增強學生的樂感,并為在無口令的太極拳音樂伴奏下演練,做好鋪墊。
當學生能較熟練地“打出”一段式太極拳時,可指導學生結合吐納氣息的方式演示太極拳。如“起勢”這式動作,在“左右手從體側向上向前起,與肩同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吸氣;在“雙手下按至腹前,同時雙腿屈膝下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呼氣。通過呼吸與動作相配合的太極拳練習,能使學生感受到太極拳調身、調息、調心有機結合的特點,進而提升學生對太極拳、太極文化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