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祝枕漱
海底沉船的僥幸與無奈
撰文/祝枕漱
在對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沉船的考察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這艘沉船殘骸中的許多物品都被保存得相當完好,沉沙中數(shù)十件潔白精美的瓷碟、甲板上鏤空花紋的長椅鐵支架、散落的華美首飾、還殘留著香味的香水瓶、剃須刀、每個字母都清晰可見的音樂會曲目單,甚至還有銀行支票……竟都奇跡般地完整無缺。親歷了1987年首次對“泰坦尼克”號進行考察的探險家羅伯特·巴納德博士也向人們證實了這點,他甚至提到那些最容易朽爛的幃帳也保存完好。
尤其讓人感到驚奇的是,當“泰坦尼克”號鋼鐵船身遭到微生物的肆虐之際,同樣屬于金屬的錢幣居然能夠埋藏在海底數(shù)百年卻沒有被刮傷、磨平和腐蝕,這確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而且這種現(xiàn)象并非“泰坦尼克”號所獨有,其他一些被發(fā)現(xiàn)有大量錢幣的海底沉船上也屢見不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沉船遺骸中的錢幣幾乎完好無損呢?
鹽度高的海水會迅速并且嚴重破壞銀幣和銅幣,但對金幣的影響卻不大。不過,當周圍環(huán)境的酸度增大時,金幣也難以擺脫受損壞的厄運。
通過實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沉船的位置都比較特別,也就是說這個位置的海洋溫度起了相當關(guān)鍵的作用,因為只有在溫度較低的深海,各種各樣的錢幣才最有可能保存完好。比如,傳說中有大量寶藏沉沒的加勒比海海域,其水溫及其熱帶的氣候環(huán)境就很容易導致錢幣受損。因為溫度越高,氧化和腐蝕的速度就會越快;另外,海洋中生活的珊瑚蟲和微生物也會在錢幣表面形成硬殼,永久地削減它們的價值。像“泰坦尼克”號的葬身之所就是在3800米深的北大西洋海底,根據(jù)海水溫度計算,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個恒溫層,但隨著深度增加,水溫就會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3800米的深度足夠讓那些錢幣安心地躲在冰冷的海水中不被氧化和腐蝕了。
但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這樣深度的海水中仍然有微生物的存在,它們也正噬食“泰坦尼克”號的鐵制船身,那么這些錢幣又為什么能逃過此劫呢?因為金銀錢幣在沉入海底后會被海底厚厚的泥沙所覆蓋,對錢幣起了不小的保護作用。不過大海的漩渦會擦傷并損壞錢幣的標志和圖案,所以沉船的深度就成了關(guān)鍵:越深的位置,漩渦會相對較弱,卷起的底部沙子旋轉(zhuǎn)的幅度就不會太大。1857年,曾有一艘含金銀幣的船沉沒在深海中,但基于當時那些含鈣的碳酸鹽沙子使周圍的海水呈弱堿性,有效減弱了在海洋酸性條件下會給船上錢幣造成的損害結(jié)果。1987年,當沉船被打撈上來時,船上的錢幣保存得相當不錯。由此可見,在某些情況下,沙子對錢幣的保護功不可沒。另外,鹽度高的海水會迅速并且嚴重破壞銀幣和銅幣,但對金幣的影響卻不大。不過,當周圍環(huán)境的酸度增大時,金幣也難以擺脫受損壞的厄運。
實際上,幾乎所有保存完好或者比較完好的沉船,通常都是在氣溫比較低或者氧氣不足的海底。
就在人們對“泰坦尼克”號船體受到微生物破壞而哀嘆之際,人們在水下考古中又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有相當多的古代木制船舶船體居然能保存完好。于是人們就會問:難道木頭要比鋼鐵更堅硬嗎?答案并非如此,也許在黑海海底沉睡了1500年前的古羅馬木制沉船上可以為我們解開其中的某些奧秘。
在這些沉船上,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保存完好的土耳其風格的蘿卜形狀的雙耳細頸橢圓土罐,連同許多其他精美的陶制器皿一起。最令人稱奇的是,通常古代的沉船在被發(fā)現(xiàn)時狀況都很糟糕,在許多水體中,游弋著大量的被稱作水中鉆木蟲(又叫食木蛆蟲)的微小生物,它們能夠迅速將木制船體上沒有包住的部分吃掉,一般留在海底的只有船上原來的貨物??墒?,為什么這些木制沉船能夠保存下完好的身軀呢?
如果將目光投放到這些沉船的位置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棲身之所大都是海洋深處,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其深度有一定的關(guān)系。在前面提到水溫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下降。不僅如此,低溫還與海水中的鹽度有關(guān)系,比如同樣也有大量木制船舶發(fā)現(xiàn)的波羅的海就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域,這里的海水所含的鹽分只有其他海洋之水所含鹽分的四分之一,因而較易冰凍。幾個世紀以來,波羅的海的低溫含鹽海水一直保護沉船免受食木船蛆等蠕蟲狀軟體動物的侵蝕。只是現(xiàn)在因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海水溫度不斷上升,波羅的海正面臨食木船蛆的大舉入侵。由此可見,海洋深度及其水溫對沉船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性。
不過這里仍然存在疑問,那就是一些沉船的位置其實并不夠“理想”,遠沒有達到這個深度,比如,“HMS安大略”號戰(zhàn)艦沉沒在水下150米左右,而在黑海發(fā)現(xiàn)的那批古羅馬時代沉船也只是在200米的海底,何以它們也能避免食木蛆蟲的噬咬,保存比較完好呢?
這就意味著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著沉船的生存環(huán)境,這個因素就是海底的氧氣。海洋中的氧氣主要來自于兩部分,一是水溶解的部分;另一部分則是由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但即使是在150200米的海洋深度,由于氧氣產(chǎn)生所需要的陽光較弱,因而海水中幾乎沒有足夠的氧氣提供給木制船舶極具破壞性的食木蛆蟲等呼吸,從而也限制了它們的大量繁殖。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黑海古羅馬沉船,1000多年仍保存完好的奧秘更是與其的特殊海底環(huán)境有關(guān),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非常生動地給我做了一個比喻:黑海就像一只巨大的浴缸,它的側(cè)面陡直且沒有排水口,由于水體非常平靜穩(wěn)定,氧氣無法循環(huán)到底部,是保存沉船最理想的環(huán)境。實際上,幾乎所有保存完好或者比較完好的沉船,通常都是在氣溫比較低或者氧氣不足的海底。
海洋是個充滿生機的世界,通常事故發(fā)生后不久,海洋生物就會自發(fā)地光臨,進而將之營造成適合自己生存的場所。深棕色海藻或者珊瑚是最早的來訪者,適宜的水溫滋生了大量微生物,隨后就有一些靠食微生物的海洋生物紛至沓來,包括水母和其他類似牡蠣的軟體動物。貽貝不僅喜歡固著在浮筒或船底,沉船的船體也是他們喜歡的地方,在“HMS安大略”號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就有大量貽貝附著于船體中,牡蠣則喜歡附著在沉船的外殼和內(nèi)壁上。然后,各種海洋魚類逐漸出現(xiàn),最終使沉船形成海洋生物的樂園。
盡管海底存在著大量可能對沉船和寶物有腐蝕性的微生物,但是珊瑚和水母、牡蠣等軟體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的出現(xiàn),很自然地為沉船充當了忠實的“清潔工”。只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海洋生物和沉船之間也得講究互惠互助,這就是所謂的“礁石效應”。由于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幼蟲,它們?yōu)榱松姹仨毟街谝粋€堅硬的物體上,不論這個堅硬物體本身具有何種特性。于是,沉入海底的船舶恰好滿足了它們這個需要。沉船殘骸變成人工礁后,洋流就會形成一股浮游生物充沛集中的上升流,為沙丁魚和小銀魚提供一個可靠的覓食地,而以捕食它們?yōu)樯南袼{鰭金槍魚和鯊魚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飽食機會。同時由于沉船本身具有的洞穴和縫隙,像石斑魚、鯛魚、金鱗魚、鰻魚和鱗這類水族,又慣于在其中尋求庇護所,由它們吸引而來的和梭魚之類的機會主義捕食者,也迅速在這片水域找好崗位,等著獵物送上門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海底食物鏈。
研究人員對附著于“南海一號”船身淤泥上的綠色海藻和眾多微生物進行研究后,認為這些淤泥中的微生物所產(chǎn)生的分泌物有可能就是“南海一號”之所以能千年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而船上那些錢幣能夠得到保存的其中一個原因顯然也與此有關(guān),從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共生關(guān)系。
海洋生物為沉船清除了那些具有破壞性的微生物,沉船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的同時又受到它們的保護。不過有僥幸也有無奈,并不是所有的海底沉船都在享受這樣的待遇,大部分沉船還是永久地消失在大海深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