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杰,祝云霞
(1.南京市浦口區(qū)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京211800;2.南京市浦口區(qū)衛(wèi)生學校,江蘇南京210038)
醫(yī)院臨床標本中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與耐藥性分析
胡麗杰1,祝云霞2
(1.南京市浦口區(qū)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京211800;2.南京市浦口區(qū)衛(wèi)生學校,江蘇南京210038)
目的了解醫(yī)院內真菌感染的現(xiàn)狀,調查臨床標本中真菌感染情況及其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情況。方法各種臨床標本按常規(guī)方法分離培養(yǎng),將酵母樣真菌轉種到法國科瑪嘉生產的顯色培養(yǎng)基鑒定,并用K-B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真菌472株,其中首位為白色念珠菌(60.2%),檢出真菌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藥敏結果顯示,多數(shù)真菌對兩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較敏感。結論真菌感染是目前臨床耐藥和醫(yī)院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在臨床上呈上升趨勢且產生了耐藥株,重視用藥前真菌的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合理選擇抗真菌藥物,減少多重耐藥。
醫(yī)院臨床標本;真菌;分離培養(yǎng);耐藥性分析
1.1 標本來源
標本均來源于2008年7月~2009年11月在醫(yī)院的住院患者,包括深部咯痰、氣管導管吸出物、支氣管鏡套管吸出物等呼吸道標本以及胸腹水、中段尿、膿液、引流液、糞便、血、插管等標本,嚴格按有關規(guī)定收集標本送檢。
1.2 方法
將患者標本接種于沙保羅培養(yǎng)基中,35℃孵育24~48小時。經涂片、染色、鏡檢確認為真菌生長后,轉種到法國科瑪嘉生產的顯色培養(yǎng)基及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的酵母樣真菌生化鑒定管進行鑒定,同時采用K-B法(紙片擴散法)做藥敏試驗。
1.3 抗真菌藥物
氟康唑(FC Z)、兩性霉素B(A MB)、伊曲康唑(IT R)、5-氟胞嘧啶(5-FC)均由英國O xp i d公司提供。
2.1 臨床真菌的標本來源分布情況(見表1)
472株真菌主要來源于呼吸道標本316株(66.9%)、尿液79株(16.7%)、大便49株(10.4%)、膿液分泌物13株(2.8%)、胸腹水11株(2.3%)、血液4株(0.9%)。
表1 臨床真菌標本來源分布情況
2.2 臨床常見真菌的菌種分布(見表2)
在所分離到的472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為60.2%(284株),熱帶念珠菌占13.1%(62株),光滑念珠菌占8.7%(41株),克柔念珠菌占5.7%(27株),其他真菌有58株,占12.3%。
2.3 真菌感染的人群分布
表2 臨床常見真菌的菌種分布
從性別上看,真菌感染的人群中,男性有297例,占62.9%,女性有175例,占37.1%;從年齡分布上看,0~30歲之間的有97例(20.6%),31~50歲之間的有149例(31.5%),50歲以上的有226例(47.9%)。
2.4 真菌的藥敏試驗
臨床分離出的472株真菌對4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率結果見表3。
表3 臨床真菌標本藥敏試驗[n(%)]
真菌,是人類常見的條件致病性真菌之一,也是重要的病原真菌,常寄居在正常人的皮膚、口腔、陰道和腸道中,易感于免疫功能缺陷或抑制、微生態(tài)失衡等,引起皮膚、黏膜、皮下組織或系統(tǒng)性感染[1]。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和激素,破壞了宿主體內的正常菌群,極易引發(fā)真菌感染及耐藥[2]。各種插管、導管的使用導致了皮膚黏膜屏障結構的損傷,并造成獲得性真菌感染。此外,外界真菌隨探視人員、醫(yī)護人員或某些物品等媒介帶入病房交叉?zhèn)鞑?,引起院內真菌交叉感染等[3]。在醫(yī)院感染中,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趨勢。
本研究顯示,院內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占60.2%,并且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統(tǒng)為主,檢出的標本多為痰。主要感染人群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男性居多。主要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衰退,呼吸道上皮細胞清除功能下降,加上各類抗生素的泛用,多繼發(fā)真菌感染[4]。
臨床上用藥時往往忽略真菌的藥敏試驗,但是,隨著臨床常用藥物的耐藥性增多,真菌藥物種類的增加,真菌的耐藥率也有所提高[5]。因此,對臨床標本分離培養(yǎng)出的真菌進行體外藥敏試驗并對真菌耐藥性進行連續(xù)性監(jiān)測是非常重要的[6]。本實驗藥敏結果顯示,臨床真菌標本對這4種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藥。但是這4種藥物的敏感性也很好,均大于90%。其中兩性霉素的藥物敏感性最高,達99.3%,僅有6株耐藥,可以作為臨床上首選抗真菌藥物。
真菌的耐藥性雖然不高,但是真菌的特性決定了其病程長而且反復的特點,尤其對多重細菌感染的患者來說是較危險的。因此,要重視臨床標本中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對真菌的耐藥性進行連續(xù)監(jiān)測,周期性地進行院內感染監(jiān)測,以減少真菌的傳染及耐藥性的提高。
[1]BonduelM,Santos P,Turienzo CF,etal.Atypical skin lesions caused byCurvulariasp and Pseudal lescheriaboy diiin twopatientsafterallogeneic bonemarrow transplantation[J].BoneMarrow Transplant,2001,27(12):1311~1313.
[2]Aoun M,Crokaert F,Paesmans M,et al.Inipenem versus targeted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J].Int JAntimcrob Agents,1998,10(4)∶263~264.
[3]吳愛武.院內感染標本分離的260株念珠菌調查與分析[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0,15(3):172~173.
[4]錢小順,朱元玨.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7):417~419.
[5]楊玉芳,何佩貞,吳闖.32例醫(yī)院真菌感染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2):125~126.
[6]黃云昆,夏星.臨床標本中酵母樣真菌的分離及耐藥性現(xiàn)狀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03,21:60~61.
G424.31
B
1671-1246(2011)04-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