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多少萬年前黃河流域已有了人類活動?根據山西省芮城縣境內黃河東岸西侯度遺址發(fā)現的180萬年前遠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已有人類在活動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上發(fā)現的人類文化遺存中最早的代表。西侯度文化中用動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資料,不僅在黃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國內其他地區(qū)和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黃河流域從什么時候起成為我國遠古文化發(fā)展的中心?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為了我國遠古文化發(fā)展的中心。中石器時代的特征是:社會經濟生活以漁獵和采集為主,屬于自然經濟,還沒有出現農業(yè)。在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狩獵和采集經濟的發(fā)展。數十年來,在黃河流域發(fā)現了大量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不僅有可能填補我國新舊兩大石器時代之間的缺環(huán),而且還顯示出我國中石器時代細石器工藝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就是黃河流域。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正是在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細石器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后,才在黃河流域發(fā)展成為以農業(yè)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所以說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fā)展的中心。
“五谷”中有哪幾種是起源于黃河流域?
古代將糧食作物統稱為“五谷”。五谷包括哪些糧食作物,歷來有不同說法。有的認為包括麻、菽、麥、稷、黍五種;有的認為包括稻、菽、麥、稷、黍;也有的認為“五谷”不一定限于五種,而是對谷物的統稱。有證據表明,古代黃河流域種植的糧食作物的種類遠不止五種。僅在上述五種中,小麥、水稻的起源地尚有不同說法,但粟、稷(高粱)、菽(大豆)起源地在黃河流域則是學者們公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