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紅
(廣州體育學院社會學教研室,廣州 510500)
大理茈碧白族婚禮的文化人類學解讀
羅 紅
(廣州體育學院社會學教研室,廣州 510500)
婚姻是文化的交流與反映。大理茈碧白族村落的婚禮體現(xiàn)著社會秩序與人倫、禮俗文化的傳授與社會角色轉(zhuǎn)換的引導、社會責任感教育以及肢體語言符號等文化人類學內(nèi)涵。
婚禮;文化人類學;白族
費孝通先生說:“婚姻并不止是生物的交配,它還是文化的交流。”〔1〕筆者在大理茈碧地區(qū)的白族村落作田野調(diào)查期間參加過數(shù)百場婚禮?,F(xiàn)選取2010年2月一次普通婚禮中的幾個方面進行文化人類學解析。
(一)新娘家XXX村
XXX是洱源縣茈碧湖邊的一個自然村。地區(qū)海拔2 050m,氣候溫和。主產(chǎn)水稻,也發(fā)展經(jīng)濟果木,種植木瓜,并輔以養(yǎng)殖奶牛和淡水魚等補貼家庭經(jīng)濟收入。全村共有121戶513人,是一個以白族為主兼有漢族、納西族的民族雜居村。
(二)新娘家
位于XXX村東。一個普通的白族農(nóng)村家庭。
堂屋:位于新娘家院落的東北。是坐北朝南向二層土木結(jié)構舊房,青瓦屋面。二樓用作晾曬谷物堆放糧食,一樓是堂屋。屋內(nèi)北墻上是兩幅壽星圖,圖的兩側(cè)分別為祖母和外祖母的遺像。圖的正下方是一個木案幾,上面有一尊玉觀音像、一對紅蠟燭。一塊草席置于正中稍靠前的地上,作新人跪拜時用。
院內(nèi)西北角是廚房,西邊是畜圈,東南角是廁所,大門開在東邊。院子中間略靠西的地方臨時壘起一個大灶上有一口大鍋,用來為婚禮煮飯、燒水。院正中間擺放了8套木方桌和長條木凳子,供客人吃飯用。
(三)新郎家YYY村
距離新娘家20 km的一個自然村,村民以白族為主,經(jīng)濟狀況比XXX村好。
(四)新郎家
位于村東頭,整個院落的大小與新娘家差不多。正房是坐西朝東的二層土木結(jié)構房,青瓦屋面。二樓用作晾曬谷物堆放糧食。一樓分成三間,堂屋居中,南北兩側(cè)分別為新房和新郎父母臥房。院南邊是畜圈,東南角是廁所。
堂屋:屋正中墻上掛著手工刺繡的大紅喜字,兩邊是對聯(lián),其橫批是“同心永結(jié)”,上聯(lián)為“喜結(jié)鴛盟相永愛”,下聯(lián)為“壯懷鵬志共雙飛”。下方沿著墻邊是矮柜,正中供放兩對點燃的紅燭。
新房:只有一張新雙人床,尚未鋪上床單的床墊上有兩套新被褥。
院落擺滿了許多和新娘家一樣的小方桌和長條凳供待客吃飯用。
(五)主要人物
新娘:XXX村20歲白族女青年,農(nóng)民。
新郎:YYY村22歲白族男青年,農(nóng)民。
女方司儀:40歲左右的XXX村男人,是新娘的阿叔(白族語:這里指與父親同輩的男子)。
男方司儀:45歲左右的YYY村女人,是新郎的阿娘(白族語:這里指與母親同輩的女子)。
伴娘:XXX村的6個小姑娘,是新娘的朋友。年齡在15~18歲之間。
伴郎:YYY村的6個小伙子,是新郎的朋友。年齡在17~20歲之間。
新郎和新娘的父母都是當?shù)卮謇锏陌鬃遛r(nóng)民。
2月7日是個暖和的晴天,早上9點筆者應邀到新娘家做客。新娘家院子西頭的廚房里,本村的幾個婦女在忙著洗菜、切菜。廚房外靠西邊的地方臨時壘起了一個大土灶,上面有一口大鐵鍋正在煮飯。人們在院里和廚房談笑并忙碌著。
約莫10點左右,隨著一陣很響的鞭炮聲,接親的新郎到了。新郎是YYY村的白族小伙子,平時在家務農(nóng)。女方司儀在門口大聲喊:“新姑爺來嘍,貼喜字嘍?!毙吕缮砗蟮牧邆€小伙子把一個用大紅紙剪成的喜字遞給新郎。新郎拿著這個喜字,小伙子們開始往大門左邊的墻上刷上面糊,新郎親手將喜字貼在上面。
司儀阿叔招呼著新郎和伴郎進了新娘的閨房,半小時后他出來,站在廚房門口對著院里所有的人大聲喊:“各位遠客近客,都來請飯(白族語:吃飯)嘍。”
上午10點半,去縣城溫州人開的發(fā)廊梳頭的新娘在伴娘簇擁下回到XXX村娘家。早飯后司儀阿叔站在院中喊:“給嫁妝,新姑爺認親。”新娘的父母拿著一個鑲玻璃的大鏡框走到院子中間,新郎新娘給父母跪下。新娘接住母親遞過來的鏡框,新郎新娘向父母磕三個頭。鏡框里是用40張100元人民幣拼成的4個扇形,再有1張50元和1張10元的放在4個扇形中央。整個鏡框里共有人民幣4 060元。司儀對新郎說:“這是你岳父岳母給你們的,以后要好好過日子早點生兒子,來,快叫阿爹阿媽?!毙吕善鹕斫辛税⒌?,接著,司儀對著外邊喊:“阿叔阿娘、阿嬸阿大(白族語:嬸嬸、伯父)、三親六戚,只要是長輩的人都過來認姑爺。”于是親戚們應聲而來,分男左女右站在新郎兩邊。一個伴郎端著盤子,盤子里是一個酒壺兩只小酒杯。另一個伴郎倒酒。司儀從最里邊的男性親戚開始介紹,每介紹一位,新郎敬對方一杯酒,雙方喝干后,新郎按輩分稱謂叫對方一聲,對方答應一聲。喝過酒的親戚拿出10~100元不等的錢(給錢的多少取決于親戚關系的遠近親疏)放在伴郎端著的盤子里,新郎說:“多謝!”半個小時后新郎認親結(jié)束。送親的隊伍出了村,新郎新娘乘坐的微型車走在最前面。裝載嫁妝的拖拉機尾隨其后,向YYY村進發(fā)。
中午1點,送親的隊伍到了YYY村的新郎家。門口站著新郎家的司儀阿娘。司儀笑著說:“來嘍來嘍,新媳婦討回來嘍?!闭f著去牽一對新人的手,把他們牽進院里。然后她把新人領進了堂屋,讓他們雙手合十對著屋子正中掛的喜字,她大聲念:“白頭到老,福佑子孫?!彪S后她讓新郎暫時站到一邊,準備讓新娘認親。她讓新郎家的親戚都到堂屋去分男女兩邊站好,待親戚們都站好后,把新娘帶到每位親戚面前教新娘怎樣稱呼眼前的長輩。新娘每認完一位親戚,伴娘就會端來一個盤子,新娘把盤子里的黑色布鞋送給這位親戚。親戚在盤子里放上10~100元不等的錢,新娘說:“多謝!”對方答:“不消(白族語:不客氣)。”新娘認完所有親戚后和新郎進入新房,新房里除了床還沒有擺上任何家具,要等吃過飯后才布置。按照新人的要求筆者為他倆拍了新婚照片:他們端坐在床上,新郎的手怯生生地搭在新娘的肩上,倆人身體之間卻留著一個大大的空隙,為彼此保留著一段明顯的距離。
下午2點,司儀阿娘端了一盤茶水進來,一共6杯。她讓新人先每人喝一杯第一道茶——苦茶(一般的綠茶),再喝第二道茶——甜茶(由紅糖、芝麻、桂圓調(diào)制而成的糖水),最后喝第三道茶——回味茶(由蜂蜜、草果、花椒、生姜、茶葉調(diào)制而成的茶水)。
下午4點,司儀站到堂屋前大喊:“各位遠客近客,來請飯嘍?!?/p>
下午5點左右,司儀和一對新人站在大門口送客。
(一)家居中的社會秩序與人倫
白族民居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2〕為典型代表。在XXX村和YYY村的新人家卻沒有看到這種典型性,這兩個村的民居體現(xiàn)得更多的是功能性。農(nóng)家院子里既要住人又要飼養(yǎng)家禽家畜,還要晾曬糧食、栽種經(jīng)濟果木,在遇到婚喪嫁娶等事時院子里的空地要擺設宴席招待賓朋。房間的布局也體現(xiàn)著功能的最大化,一棟住房一般分成三間,中間是堂屋,兩邊分別是長輩和晚輩的臥室。堂屋類似于城里人的客廳,在長輩與晚輩之間起到一個分隔作用。同時這樣的分隔是很實用的,一來可以區(qū)別長幼,二來也避免兩個臥室之間相互影響和干擾。兩代人雖在一個大家庭里生活,但兩對夫妻也好,長幼之間也罷,總會有些自己的秘密,也需要有個說私房話的時候和地方。堂屋在兩個臥室中間,就不用擔心隔墻有耳,避免了許多尷尬。這一帶白族的堂屋一般不供奉祖宗牌位,牌位都放在二樓墻上的神龕里。遇到結(jié)婚這樣的喜事,堂屋中間的墻上就掛上了大紅喜字。喜字下方木案幾上的一對紅蠟燭是表示祝福新人將來的日子紅紅火火、成雙成對。
新房:房里除了床暫時還沒有任何家具。按城里人的習慣,臥室就是睡覺的地方;客廳是平時休息和會客的地方;書房主要是用來看書和學習;洗臉間用于洗漱等等。這里農(nóng)村的新房一般只有一間,它的功能卻是多元化的,兼有臥室、客廳、書房和洗臉間的作用。等新娘嫁妝里的木沙發(fā)、洗臉架、飲水機一件一件搬進來后,它的作用就完全發(fā)揮出來。在這間小屋里,新人要營造一個小家。將來的生活中,在與新郎的父母分家之前,這里就是新夫婦自己的小天地。在這里他們可以會見自己的朋友、說私房話,商量將來生活生產(chǎn)中的大事小事;他們還要在這間小屋里生兒育女。按政策,村里每對白族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
家居的分布與格局一來很巧妙、很實在地實現(xiàn)了真正的長幼有序〔3〕;二來也體現(xiàn)著親情與愛情的和諧與美好。
(二)司儀的作用——禮俗文化的傳授與社會角色轉(zhuǎn)換的引導
整個婚禮過程中,司儀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男女司儀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把新人從婚禮以外的社會空間引入到婚禮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從新郎到達新娘家開始接親時起,男司儀的工作便開始了,他要負責帶領并教導新郎做好儀式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讓一個年輕男人在公眾面前完成從一個未婚小伙向新郎這一特殊角色的轉(zhuǎn)變〔4〕。他忙里忙外,還要善于察言觀色,以便適時為新人和公眾提供需要的服務。一般情況下主人家會請一個結(jié)過婚的村里人或親戚來擔任這一職務,因為結(jié)過婚的人被叫做“過來人”,“過來人”自然有著單身人沒有體驗過的經(jīng)歷,他熟諳結(jié)婚的整個過程。他/她必須是開朗、隨和與機智的,婚禮中也可能遇到預想不到的情況。司儀要具備應付意外的能力。如果沒有他/她,很難想象整個婚禮會不會是個無序的場面,而秩序在公共場合是開展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5〕。生活在有序的社會是人類從野蠻邁向文明的一個標志〔6〕,婚禮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7〕,司儀是這個活動的主持者也是秩序的引導者。他/她把婚姻的禮俗文化傳授給新人,其實是帶領新人解讀婚姻文化的一個部分;同時也向眾人展示著這個禮俗文明。司儀在客人、主人和新人間穿梭,讓每一個參加者在婚禮中強化著對自己的社會角色的認同。男女司儀的工作是承上啟下的,司儀必須清楚新人的親屬關系,在認親過程中把譜系的概念通過教導新人認親戚傳達給眾人。當司儀陪著新人送走最后一個客人后,他/她的使命就算完成了,他/她作為中間人的角色才能終止。
(三)“三道茶”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喝“三道茶”既是白族飲食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又是婚姻禮俗的一個組成部分。給新婚人喝“三道茶”自有一番特殊的含義。其一是要提醒沉浸在祝福聲中的新人:生活并不總是甜美如意的,要經(jīng)歷勞動的苦才能更懂得珍惜生活的甜。其二是向新人啟示人生的過程:青年與中年總是在甘與苦之間交替的,到老年方能在回首往事時感悟人生百味〔8〕。所以這三道茶的順序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人通常將其理解為苦似生命、甜如愛情、淡若清風。在結(jié)婚時給新人喝“三道茶”是對新人的一種責任感教育,讓新人從此挑起生活的重擔,承擔起家庭與人生的義務和責任〔9〕。“三道茶”是用樸素的飲食符號來傳達深厚的人生意義的一個象征載體〔10〕。
(四)合影——肢體語言傳達出的文化符號
如果用符號學的觀點去分析人的肢體語言,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符號學專家陳宗明〔11〕認為,符號是人或人類社會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體現(xiàn)??柨ㄎ髡f,人是符號化的動物,符號是人的本質(zhì)。是自然宇宙與符號宇宙的一個中介。按照陳宗明的觀點:“體態(tài)符號是由人體姿態(tài)發(fā)出訊息的一種復雜的表情符號系統(tǒng),包括面部表情符號、身態(tài)符號、體動符號和體距符號。體態(tài)符號以自己獨特的表情達意方式,區(qū)別于其他符號”,“體態(tài)符號可以為先天所具有,也可以是后天的習得”,“由于交際場合不同,體態(tài)所傳達的訊息內(nèi)容和訊息量也有所區(qū)別?!倍趼贰?2〕認為:“人的肢體動作是種無聲的語言,只要一個人有想法,有企圖,有動機,在其眼神、動作中都會有相應的反映?!?/p>
筆者為新人拍的照片成了婚禮中唯一的一幅新婚夫婦的合影:新郎的手生硬地搭在新娘的肩上,兩個人身體之間保留著一段很明顯的距離。如果換了城市情侶,男性多半會摟著女性的腰而不是肩。摟肩是朋友間或長幼間采用得較多的一種表示友好的行為,它傳達的是“親切”而非“親愛”,而摟腰者多為情侶,是“親愛”的關系。通常農(nóng)村情侶比城市情侶在公眾場合要更顯得羞澀些,而現(xiàn)代城市中公開接吻、公然摟腰摸臀的種種親密舉動在當下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XXX村和YYY村是內(nèi)地封閉的小村,村里的年輕人談戀愛鮮有敢在公眾面前手拉手的,更不會摟抱和親吻。這一對年輕人在鏡頭前,或是出于害羞或是緊張,動作生硬多于親密。照片上的姿勢傳達出的是介于“親切”與“親密”之間的十分模糊的感情。與城市相比,這里的農(nóng)村青年還不習慣用明確的肢體語言在眾目睽睽下表達愛情。一個人在某種場合采取的姿勢是與他平時生活的環(huán)境分不開的〔13〕,新人合影中的肢體語言的表述說明他們與村莊普通情侶的行為規(guī)范相符。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44.
〔2〕楊政業(yè).白族本主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3〕羅紅.茈碧三村的族際通婚與族群認同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8:60.
〔4〕羅紅.人類學語境下的族際通婚與族群認同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3):1-5.
〔5〕羅紅.白族社會性別結(jié)社與族群認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6):33-36.
〔6〕〔英〕馬凌諾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7.
〔7〕陳萬桃.從傳統(tǒng)婚姻看諾鄧白族社會生活對儒家禮教的認同〔J〕.大理文化,2008(5):52-54.
〔8〕蘭元富.羅城仫佬族婚姻習慣法民族志〔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1):99-102.
〔9〕王云.青海藏族阿柔部落婚姻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47(3):101-105.
〔10〕烏丙安.民俗學原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11〕陳宗明.符號世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2〕王路.肢體語言〔M〕.廣州:海潮出版社,2005.
〔13〕David B.Grusky.Social Stratification:Class,Race,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3nd edition.New York:Westview Press,2008.
(責任編輯 楊朝霞)
Cultural A nthropological I nterpretation of Bai P eople's N uptials around Dali Cibi Lake
LUO Ho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Marriage is the intercourse and reflec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Bai people's nuptials around Cibi Lake reflect such anthropological connotations as social order,ethics,etiquette and custom,the change of social role,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he sign of body language.
nuptials;cultural anthropology;Baipeople
K892.22
A
1672-2345(2011)03-0010-04
2010-10-26
2010-12-25
羅紅,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社會人類學、社會性別與婚姻、體育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