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
圣彼得堡的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數得著的大美術館。在這個大美術館里,我驚訝地發(fā)現,除了小學生和中學生集體席地而坐,詳細而系統地聆聽講解之外,居然有幼兒園的孩子們前來參觀。
我很納悶,這么小,怎么對他們介紹這些名畫呢?我好奇地靠前去旁聽。講解員是一位老婦人,只聽她在向小朋友提問:“孩子們,這上面有幾個人呀?這件衣服是什么顏色呀?這兒有幾棵樹呀?”
我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并沒有直接向孩子們講解美術,而是從小就讓孩子們養(yǎng)成走進美術博物館的習慣,讓美術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涅瓦河岸邊,在列賓美術學院正前方,有兩尊人面獅身像,石雕,巨大而完整,是18世紀由埃及買回來的。當時,沙皇下令責成大臣不惜一切代價購買,可惜遲了一步,被德國人買了去。沙皇大怒,結果,花了雙倍的價格,又從德國人手里買回,放在涅瓦河畔,供全民欣賞。
這種魄力,似可稱作“美術建國”。實際上,藝術悟性的潛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前些年,俄羅斯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整個社會倒退了許多年,全世界的人都為俄羅斯捏把汗,可是,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俄羅斯人還是芭蕾舞照看,美術館照去。文化修養(yǎng)有底,一旦政策對了頭,一下子就能翻上來,在整個民族的內心深處,潛藏著很強的自我修復和完善能力。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摘自《學習博覽》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