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梅
(江蘇省揚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揚州,225000)
骨折是骨科最常見的急癥,常由于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引起,不僅導致患者軀體的痛苦,對患者的心理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常出現精神緊張、易哭、顫抖、全身不適等焦慮癥狀,其主要治療手段是在麻醉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因此,麻醉、手術、疼痛成為患者產生不良心理、生理反應的主要應激原,不僅帶給患者嚴重的心理困擾,而且降低痛域,增加麻醉藥的需要量,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和術后康復[1]。因此消除不良的心理反應,對恢復患者信心,使其正確面對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各種診療工作起至關重要的作用[2]。
本院對2008年1月~2010年6月期間60例骨折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意識清楚、語言表達及聽力正常、無顱腦外傷、無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上肢骨折病例均為10例,下肢骨折病例均為20例,男性均為19例,女性均為11例。干預組年齡13~78歲,平均 51.0歲;對照組年齡13~78歲,平均51.9歲。兩組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
兩組患者均于入院后及待術期間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3]。將表中20個項目的分數相加得到粗分,粗分×1.25后得到標準分。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在病區(qū)護士的指導下填寫SAS、測量血壓、心率并記錄。均明確告知患者病情、診療方案,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共性化心理護理,每例患者時間大約5 min。干預組再由手術室負責該臺手術的巡回護士到病房訪視患者,給予個性化心理護理。查閱病歷,與主管醫(yī)生、護士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后與患者溝通,方法如下:①認知干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獲得有關疾病、麻醉、手術的知識信息,糾正認知方面的錯誤。②情緒調整和心理疏導。根據患者不同的焦慮水平,采取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如聽輕音樂,欣賞美好的事物等,使其情緒穩(wěn)定。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30 min由巡回護士接到手術室。對照組直接進入手術間做麻醉前準備,再次測量SAS、血壓、心率并記錄。干預組由巡回護士接至手術間后再次根據防視所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以拉家常的形式與其交談,轉移其注意力。實施各項操作前告知其作用及可能引起的不適,以消除患者的顧慮,減輕其怕痛和擔心醫(yī)療安全的心理負擔。干預組經過個性化心理護理后測量SAS、血壓、心率并記錄。
干預前:測得干預組SAS評分(42.91±2.10)分,對照組(42.50±1.80)分,兩組比較P>0.05,無統計學差異。測得干預組血壓(15.78±0.86)/(10.8±1.27)kPa,心率(87.40±9.86)次/min;對照組血壓(15.84±1.60)/(11.00±2.11)kPa,心率(86.72±8.87)次/min。兩組血壓、心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干預后:測得干預組SAS評分(40.60±3.20)分,對照組(44.50±2.70)分,干預組SAS 顯著降低,兩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測得干預組血壓(13.80±5.52)、(10.08±5.52)kPa,心率(78.76±8.71)次/min,對照組血壓(16.05±3.60)、(11.73±3.51)kPa,心率(86.70±8.35)次/min。干預組血壓降低、心率減慢,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均P<0.01。
有學者認為不良心理因素會導致機體整體調節(jié)功能減弱,使病情加重,引起與心理因素相關的并發(fā)癥[3]。通過與患者交流認為導致骨折患者不良心理的因素有:①骨折常由于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引起,不僅導致患者軀體的痛苦,對患者的心理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常出現精神緊張、易哭、顫抖、全身不適等焦慮癥狀。焦慮是個體對所面臨的潛在性威脅而產生的一種復雜、消極的心理學應激反應、能引起個體的痛苦體驗[4]。②醫(yī)療環(huán)境的陌生。包括對病區(qū)環(huán)境、手術室環(huán)境、同室病友的陌生,對醫(yī)務人員的不熟悉、不信任,擔心麻醉醫(yī)生、手術醫(yī)生動作粗魯等。③醫(yī)學知識缺乏。患者對麻醉過程、手術過程不了解,擔心術中疼痛出血、手術不成功、手術對今后生活的影響、身體形象的改變等。有文獻報道[5]。術前患者98%存在的心理問題是對手術的恐懼焦慮,擔心手術中疼痛、身體不適及身體形象的改變,手術的效果等。術前患者多處于過度的應激狀態(tài),應激狀態(tài)下的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系統功能紊亂,激素分泌先增加后耗竭,需氧量增加,血流動力學發(fā)生劇烈的變化,導致術中術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病區(qū)護士術前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病區(qū)護士就應注意患者的病情及心理變化,實施相應的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病情、治療方式及效果,介紹有關術前準備、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同類疾病患者的恢復情況,術后短期可能出現的一般癥狀及肢體功能恢復的情況,指導患者術后如何自我護理保健,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提高功能鍛煉的自覺性,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同時加強基礎護理及癥狀護理。如疼痛是絕大多數骨折患者的共有特征。疼痛是一種身心不舒適的感覺,常伴有生理、行為和情緒反應。目前,疼痛已成為繼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大生命體征[6]。因此減輕或消除疼痛已成為提高整體護理質量的重要內容。
手術室護士術前心理護理:手術室護士要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即機械地完成配合手術,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手術室護士接到手術通知單后及時到病房訪視患者,內容包括向患者介紹手術名稱、過程、手術部位、術中配合、麻醉方式、手術室環(huán)境設備、手術醫(yī)生、麻醉醫(yī)生、手術室護士的資歷和技術水平,增加患者對手術的信心。術前管床護士與巡回護士交接患者時除交代患者術前準備情況,還需交代患者近期的心理狀況及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再次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以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手術。
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首先做好家屬的宣教工作,包括護理人員向家屬講解患者的病情、手術等方面的相關信息,說明家庭支持對患者心理、手術及術后恢復健康的重要性,鼓勵親友關心愛護患者,患者獲得的情感支持越多,心理障礙的癥狀就越少。
術前心理護理干預是圍手術期護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患者獲得高質量護理及順利康復的關鍵[7]。術前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手術室護士的專業(yè)水平、基本素質[8]。通過術前訪視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要求手術室護士有良好的交流能力、觀察能力、敘述概括能力,善于捕捉患者細微心理變化的能力。這就要求手術室護士不斷地學習護理專業(yè)知識、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
對骨折患者采取術前心理干預,可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減輕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減輕應激壓力,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減少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建議在外科手術患者中廣泛推廣。
[1] 李映蘭.膽囊切除患者術前焦慮與術后疼痛關系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12):749.
[2] 曹艷霞.骨科臥床患者自我護理需求與護士認知的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8):737.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
[4] 張 莉,王冰峰.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3,9(6):460.
[5] 曾秋平.術前焦慮的護理評述[J].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1999,18(11):521.
[6] 裴玉琴,靳 芳.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甘肅中醫(yī),2005,18(5):46.
[7] 魏 草.術前護理訪視的管理[J].中國護理雜志,2004,39(4):287.
[8] 范紅華.術前訪視患者緩解應激焦慮心理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