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峰 李雪梅 朱冰冰
(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六病區(qū) 226200)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觸等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夏秋季為發(fā)病高峰期,多見于嬰幼兒。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肛門周圍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重癥患兒可并發(fā)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fā)生死亡。本院感染科2008年5月-2009年10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356例,經精心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患兒平均住院7天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86例,女170例;年齡8個月~1歲80例,>1~3歲96例,>3~5歲98例,>5~7歲82例,平均年齡3.4歲。
1.2 臨床表現 急性發(fā)熱、流涎,口痛或拒食,口腔內散在小皰疹或潰瘍,位于舌、頰黏膜、腭、牙齦等處,手足臀部皮膚見小皰疹數個,舌質紅。
1.3 并發(fā)癥可并發(fā)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肺炎和心肌炎等。
2.1 消毒隔離 本病傳染源為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或通過唾液中的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含病毒的皰液傳播。病室應定時開窗通風,紫外線循環(huán)風機空氣消毒2次/天,地面用消毒液拖擦每天2次。在護理不同患兒時,護理人員嚴格消毒雙手,防止交叉感染。所有診療用物嚴格遵循“一人一用。對患兒出院后的床單、患兒的各種用具、餐具、玩具等應做好終末消毒處理。床經含氯消毒液擦拭,被褥經更換紫外線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一般隔離至癥狀消失后約2周。
2.2 皮疹的護理患兒皮膚的皰疹可因患兒搔抓而繼發(fā)感染,而且抓破皰疹,皰液滲出會引起病毒的傳播。應剪短患兒的指(趾)甲,以防抓傷。保持皮膚清潔,患兒宜穿柔軟舒適的衣服,內衣應以柔軟的棉布為主,并勤換洗。保持床單的平整、清潔、無碎屑。洗澡時不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的化學用品,用溫水即可。
2.3 體溫的護理加強體溫監(jiān)測,低熱無須特殊處理,可多喂水。體溫高于38.5℃的患兒可采用冷敷、溫水擦浴(有皮疹患兒不能進行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同時遵醫(yī)囑用退熱藥如布洛芬等。囑發(fā)熱患兒臥床休息,低熱患兒也應酌情減少活動。
2.4 口腔粘膜的護理手足口病的患兒口腔黏膜多出現皰疹以及潰瘍,小兒易出現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鬧不眠等,應保持口腔清潔,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鼓勵患兒多飲水,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繼發(fā)感染??捎缅a類散噴涂患處以減輕疼痛。
2.5 飲食的護理 患兒因發(fā)熱、口腔皰疹不愿進食進水,故應給予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豆?jié){、蒸蛋等 ,并做到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對于口腔潰瘍疼痛拒食、拒水的患兒要給予輸液,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對患兒所用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煮沸消毒,防止繼發(fā)感染。
2.6 重癥手足口病的觀察及護理 李秀勇等[1]報道,下列情況可作為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早期征象(1)年齡小于3歲;(2)持續(xù)高熱不退;(3)末梢循環(huán)不良;(4)呼吸、心率顯增快;(5)精神差、嘔吐、抽搐、肢體抖動或無力;(6)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7)胸片示肺內病變動態(tài)變化明顯快;(8)高血糖;(9)高血壓。因此要求醫(yī)護人員在工作中密切重點觀察患兒的體溫、末梢循環(huán)狀態(tài)、呼吸頻率與節(jié)律、肺部啰音、氣道分泌物、心率、血壓、血糖、血氣和胸片。手足口病重癥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引發(fā)的呼吸衰竭,應用大劑量激素及丙種球蛋白進行沖擊治療,配合積極的降顱內壓及脫水治療,可有效控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炎癥的形成及損傷。對于血氧飽和度持續(xù)下降的患兒,應盡早行氣管插管、正壓機械通氣[2].
2.7 健康教育患兒和家屬由于對疾病的基礎知識及預后不了解而非常緊張,因此護士應態(tài)度和藹,告知家長本病的傳染性強,傳播快,流行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感染機會。此外應指導家長做好嬰幼兒的衛(wèi)生保健,做到飯前便后勤洗手;對玩具、餐具要及時消毒;家中應保持空氣流通。
手足口病為嬰幼兒時期常見的傳染病,其傳染性強、傳播快,但可防、可控、可治且預后良好。及時發(fā)現疫情、及時隔離是控制本病的關鍵。及時積極治療,重視消毒隔離,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保證。
[1]李秀勇,韓明鋒,冉獻貴,等.57例重癥手足口病臨床特點及救治分析[J].安徽醫(yī)學,2008,29(5):592—593.
[2]仇桂華,何燕平,劉藝潁,等.重癥手足口病(EV71)并發(fā)神經源性肺水腫患兒的急救與護理[J].安徽醫(yī)學,2008,29(4):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