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宏 朱建華 牛曉云 俞君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椎體受傷引起腹后壁血腫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腸蠕動功能紊亂,以及心理應激因素、排便習慣改變、活動減少、飲食約束等多方面因素,常導致患者腹脹。臨床上這一常見的癥狀常被醫(yī)護人員所忽視,增加患者痛苦。我科針對10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與常規(guī)護理相對比,患者腹脹減輕程度效果滿意。
1.1 一般資料 本科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109例(排除合并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其中男性63例,女46例,平均48.1歲,年齡在16~76歲。其中胸椎骨折43例,腰椎骨折66例。所有患者傷前均無習慣性便秘病史。試驗組(預防腹脹的早期護理)59例,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法)50例,兩組在性別、文化程度、骨折部位統(tǒng)計學尚無明顯差異(P>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颊呔酝鈧卵刻弁椿顒邮芟蘧驮\,個別合并不同神經癥狀?;颊呔煌瑫r間內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腹脹,腹脹時間多在傷后6小時后,和術后1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胸腰椎骨折術后常規(guī)護理,不進行其它護理干預。試驗組:入院后即進行整套預防腹脹的護理干預:
1.2.1 健康教育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維持正常排便習慣的意義,緩解患者因排便不暢而產生的緊張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2.2 排便時間、體位的選擇 選擇患者習慣排便的時間(一般以早餐后為佳,因此時胃結腸反射最強),注意排便時的私密性,采取拉上屏風、要求訪客和工作人員暫時離開,指導患者采取側臥位,兩腿屈曲,抬高床頭15°~30°,模擬正常排便的姿勢,克服了臥床仰臥位排便的不習慣和不舒感覺[1]。另外,告知患者盡量避免呻吟以及用口呼吸,并少說話,以減少吞氣量[2]。
1.2.3 合理安排膳食 術前:大量研究表明,術前禁食時間過長會對術后腸脹氣又一定的影響。術后:①盡早恢復飲食。一般非腹部手術無全身反應者,手術后即可進流食;蛛網膜下腔和硬膜外麻醉患者,術后3~6h根據其需要進食;全麻清醒后,無惡心、嘔吐即可進食[3]。以上說的進食意為:先飲少量淡鹽水,術后第一餐以咸流質飲食為主,保證每日飲水量1500ml~2000ml,以保證潤腸通便。②飲食宜定時定量,提供合理的膳食纖維食物,需攝入高維生素、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同時需多食新鮮瓜果蔬菜,多飲水,使水溶性膳食纖維吸收水分后膨脹,增加糞便體積和重量,刺激直腸產生排便反射[4]。③術后3d內少進或不進甜食、牛奶、豆奶粉等產酸產氣食品,避免腹脹、腹瀉。長期及習慣性便秘患者,囑其適量服用蜂蜜、香油,以潤腸通便。
1.2.4 知識缺乏 患者認為翻身、活動會影響傷口愈合,從而不活動。又因為活動時引起疼痛而減少活動。
1.2.5 局部理療 指導患者進行腹部環(huán)形按摩,用手掌自右向左適量加壓順時針方向環(huán)形按摩,以促進降結腸的內容物向下移動,增加腹內壓,刺激結腸蠕動增加,促進肛門排氣,使大便順利排出,10min~15min/次,早晚各1次,也可以便前20min或餐后2h進行。也可用指端輕壓肛門后端,同時以溫毛巾濕敷腹部,幫助通氣,促進排便。
1.2.6 遵醫(yī)囑給予口服緩瀉劑 根據患者的特點和病情選用,如以上方法無明顯效果時,可給予簡便通便劑,或者遵醫(yī)囑給予灌腸。
1.2.7 中醫(yī)中藥:采用隔姜炙神闕1次/d,每次15min~20min,以患者感覺熱,但無灼痛為度。
1.3 腹脹嚴重程度判斷標準
無:腹部平坦,柔軟,無壓痛,腹式呼吸正常。
輕度:腹部平坦,稍有壓痛,腹式呼吸存在。
中度:腹部有膨隆,有輕度壓痛,腹式呼吸減弱。
重度:腹部膨隆明顯,腹部有壓痛,腹式呼吸明顯減弱或消失。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處理,P<0.01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兩組腹脹情況比較見表1。試驗組經護理干預未發(fā)生腹脹51例,對照組中未發(fā)生腹脹29例,兩組未發(fā)生腹脹例數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1 兩組腹脹情況比較(例)
正常情況下人的排便情況受意識控制,但是由于患者發(fā)生病患,強烈的情緒反應,排便習慣的改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飲食結構不合理,患者醫(yī)療知識的缺乏等等都會影響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引起腹脹。如①強烈的情緒反應:創(chuàng)傷疼痛,懼怕手術,擔心手術的成功與否,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躁、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胸腰部骨折瞬間改變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tài),同時由于患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及認知的不同,對疾病的了解不同,這些都刺激高級活動中樞,導致機體紊亂,加重腹脹。②排便及姿勢的改變:正常人多用蹲姿排便,術后由于體位活動受限需床上使用便器,患者因為對床上排便有所顧慮,潛意識里控制排便,排便反射受抑制從而導致大便干結、排出困難。這就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與適應過程。③知識缺乏:由于科學的醫(yī)療信息來源有限,部分患者錯誤地認為翻身甚至四肢的屈伸活動均可導致骨折發(fā)生移位,影響骨折愈合,因此視活動為禁忌。而活動受限及長期處于被動體位,全身代謝率降低,腸蠕動減弱,腸內容物的滯留促使水分在腸道過分吸收,從而導致患者便秘,并易發(fā)生腹脹。④飲食不合理:有些患者為了減少大小便次數而少食、禁飲,從而引起便秘,均衡飲食與適量的液體是維持正常排便的重要條件。當攝食量減少,食物中缺少纖維或水分不足時,無法產生足夠的糞便容積,導致食糜通過回腸速度減慢、時間延長,增加水分的重吸收,導致糞便干結,排便不暢。
如上所說,引起腹脹的相關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護士應通過仔細觀察加以分析,預防患者腹脹危險因素的發(fā)生,早期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腹脹,減輕患者的痛苦。胸腰椎骨折初期1~5d腹脹發(fā)生率高,并可發(fā)生在整個住院期間,所以患者入院后即應及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并應將護理措施貫穿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本研究表明入院后及時的局部理療按摩及適時的進飲食對盡快改善患者腹脹癥狀有重要意義。
[1]鄭麗珊.臥床病人排便體位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5,21(4): 59.
[2]侯小琴.護理干預對預防骨折后并發(fā)癥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26):130-131.
[3]吳在德.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57.
[4]陳文彬.診斷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