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萬康
浙江省余姚市陸埠中心衛(wèi)生院(浙江余姚315420)
筆者近年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4年1月-2009年2月我院門診冠心病心絞痛病患者107例,均符合文獻[1]診斷標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和其他心臟病者;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病及其他影響療效或安全性評判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5例,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齡44~68歲,中位年齡57歲;病程5個月至10年,平均5.60年;勞累性心絞痛43例,自發(fā)性心絞痛22例;輕度20例,中度35例,重度10例;心電圖有ST–T缺血性改變者58例;合并高血壓病13例,高脂血癥32例,心律失常25例,糖尿病10例。對照組42例,男性22例;女20例,年齡43~69歲,中位年齡56歲;病程6個月至10年,平均5.90年。勞累性心絞痛28例,自發(fā)性心絞痛14例;輕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7例;心電圖有ST-T缺血性改變者36例,合并高血壓病9例,高脂血癥21例,心律失常16例,糖尿病7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西醫(yī)常規(guī)抗冠心病心絞痛治療,常用藥物為消心痛、倍他樂克、波依定、硝酸甘油及小劑量腸溶阿司匹林等。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癥者行降壓、降糖及調(diào)脂的對癥處理。治療組加用自擬冠心合劑(太子參30g,黃芪30g,丹參 30g,川芎 12g,紅花 6g,降香 15g,參三七 10g,郁金 20g,香附10g,延胡索15g):陰虛加沙參、麥冬、生地黃;陽虛合瓜蔞薤白桂枝湯加附子;痰濁加瓜蔞薤白半夏湯;胸悶憋氣加白檀香、砂仁;心悸加柏子仁、生牡蠣、五味子;室性早搏加苦參、土茯苓;血壓偏高去黃芪加漢防已、夏枯草、天麻、鉤藤;腰酸加杜仲、桑寄生、川牛膝;下肢浮腫加澤瀉、車前子。每日1劑,水煎日服2次。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 參照衛(wèi)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顯效:心絞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恢復到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疼痛發(fā)作的次數(shù)、程度及持續(xù)時間明顯減輕,ST段下降者經(jīng)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在主要導聯(lián)上倒置的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轉(zhuǎn)為直立。無效:癥狀與治療前比較未有改善或加重,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或ST段較治療前下降0.05mV以上,T波加深達25%以上,直立T波轉(zhuǎn)為平坦,平坦T波轉(zhuǎn)為倒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65例,顯效26例,有效3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31%;對照組42例,顯效10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1.4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yī)學 “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疇,多發(fā)生于老年,與體虛、寒邪內(nèi)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有關(guān)。病位雖在心,但與肝、脾、腎諸臟功能受損有關(guān),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等為其病理因素。本病病機錯綜復雜,臨床上既可表現(xiàn)為氣虛、陽虛、陰虛及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本虛證,又可呈現(xiàn)為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的標實證。筆者認為,以氣虛及瘀血阻絡最為常見,氣虛血瘀是冠心病心絞痛最基本的病機。正如清代名醫(yī)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所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明確指出氣虛是導致血瘀最重要的因素,而血瘀又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特點,始終貫穿于冠心病的全過程。因此益氣活血、行氣止痛為治療本病基本原則。治療上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加用具有益氣活血、行氣止痛作用之冠心合劑,往往能切中病機,取得明顯效果。方中太子參、黃芪補益心氣;丹參、川芎、紅花、降香、參三七活血化瘀止痛;郁金、香附、延胡索行氣寬胸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行氣止痛之功。藥理研究表明,太子參、黃芪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和心排血量,配合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藥能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冠狀動脈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心臟代謝;丹參、川芎、紅花、降香、參三七、郁金具有明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丹參、川芎、降香、參三七具有較強的擴張冠狀動脈作用,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香附、延胡索有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延胡索還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因此冠心合劑對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是肯定的。臨床觀察表明,單用西藥由于其副作用多及其合并癥的存在,臨床應用常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治療本病,往往能優(yōu)勢互補,提高療效。
[1]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確定[J].中華心血管雜志,1981,9(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