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張運玲
(通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吉林通化 134000)
按慢性鼻-鼻竇炎診療指南(2008,南昌討論稿)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分類標準,收集我科2008年10月7日至2010年12月30日期間經過臨床癥狀、體征、鼻內鏡檢查、鼻竇CT掃描,診斷為2型慢性鼻竇炎住院手術治療的患者67例,且均為雙側鼻息肉,已排除哮喘、鼻息肉病、阿司匹林耐受不良、鼻內鏡術后復發(fā)及嚴重的全身疾病患者,無手術禁忌,所有患者均在表面麻醉和局麻下采用0°和30°硬性內窺鏡Messer kling術式從前向后進行標準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所有患者成功地行FESS手術,術者為同一人,術后無并發(fā)癥。67例患者隨機分配成試驗組和對照組2個研究組,實驗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19~58歲,平均(36.4±5.3)歲;病程1~13年,平均(3.5±1.6)年。對照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18~61歲,平均(37.0±6.2)歲;病程9個月~15年,平均(3.8±1.7)年。
鼻內鏡手術設備包括監(jiān)視系統(tǒng)、圖像存儲系統(tǒng)、視頻轉換器、各種角度的內鏡、冷光源、導光纖維光纜、視頻彩色打印機、錄像機、全自動無損傷電動切割機。
包括篩竇鉗(分別為0°、45°和90°鉗)、不同角度和規(guī)格的咬切鉗、不同角度的咬骨鉗、成人及小兒用反張咬骨鉗等。
鼻內鏡是一種光學器械,不能采用高壓滅菌法,而戊二醛長時間浸泡,可使鼻內鏡的銜接部分發(fā)生退化,縮短其使用壽命。環(huán)氧乙烷滅菌法是鼻內鏡消毒最為理想的方法。放置時應注意鼻內鏡的鏡體不要與其他物品發(fā)生磕碰而損傷鏡體。
(1)內鏡、手術器械和電視監(jiān)視系統(tǒng)均屬精密貴重儀器,手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儀器及器械有效和正常的工作。因此應有專人保養(yǎng),專柜保存,定期清點整理,以免損壞。(2)內鏡要輕拿輕放,謹防碰撞、摔落。光學鏡頭用擦鏡紙擦拭,并用軟套管保護。(3)光源導線內為光導纖維,最忌折斷,使用時應避免強行扭曲。(4)應把光源放置在通氣的位置,最好不要將其放置于金屬匣中或與其他儀器重疊在一起放置。(5)手術時將全自動無損傷電動切割機的刀頭深入術區(qū)內,通過刀頭側面的開口可以控制組織切除范圍,將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減小到最小的程度。
鼻腔鏡手術視手術創(chuàng)傷大小、病變程度和范圍及病人耐受程度,可選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多選用2%利多卡因10mL內加2滴腎上腺素,以及浸有1%丁卡因內加3支腎上腺素的混合液棉片填浸鼻腔黏膜表面,而達到相應的麻醉效果。對于較復雜創(chuàng)面較大手術以及小兒手術等,則選用全身麻醉。
病人取仰臥位,頭部墊頭墊并略偏向手術者,手術者站在或坐在病人的右側,助手站在或坐在病人的左側,也可采用半坐位。頜面部及鼻前孔以75%乙醇消毒。
做鼻中隔手術者,常規(guī)于中隔皮膚黏膜交界處前2mm做“L”形切口。
(1)器械:鼻內鏡基本器械、鼻內鏡補充器械。(2)敷料:組采包、大孔巾、手術衣。(3)特殊物品:1%丁卡因、球后針頭、防霧涂劑或溫生理鹽水、鼻棉片、明膠海綿(術后填塞用)、金霉素眼膏、慶大霉素。
(1)局部注射浸潤麻醉。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后,必須局部注射浸潤麻醉。(2)鼻內鏡手術創(chuàng)傷刺激較一般手術為輕,所以它對鎮(zhèn)痛的要求不是很高,但術中為保證病人制動,麻醉一般選用短效的肌松劑。(3)鼻竇、鼻腔血管豐富,手術有時出血量較大,而且滲血多時會使手術野對手術產生影響,在麻醉恢復拔管時可能引起誤吸,所以一定要把吸引器準備好,而且在病人清醒后須確認手術部位無明顯滲血時方可拔管。(4)優(yōu)質和品種齊全的器械組合是成功開展鼻內鏡手術和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前提。(5)術前要配備必要的搶救用藥、可變換體位的多功能手術床和方便的通訊聯絡設備。(6)巡回護士要嚴格區(qū)分表面麻醉和浸潤麻醉劑,做好標記以示區(qū)別。(7)所有經熏蒸或浸泡的器械在使用前必須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清洗,減少化學藥品對病人組織的刺激。(8)巡回護士提前到位,檢查儀器設備的性能。
總之,慢性鼻竇炎或(和)鼻息肉的治愈是依賴于包括術前治療、手術和術后綜合性治療等系統(tǒng)、規(guī)范化的治療,其中術后的綜合性治療與成功的手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隨著鼻內窺鏡手術的廣泛開展,其術后綜合處理和隨訪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影響術后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1]趙長青綜述,汪若峰審校.鼻過敏與鼻竇炎的關系[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3,10(5):314~315.
[2]樊忠,王天鐸.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5~362.
[3]周紅,李培.鼻內窺鏡鼻竇手術204例術后處理[N].河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36(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