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陽
信息技術與政治課整合的理論基礎與教學實踐
■羅陽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的廣泛應用,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步告別了粉筆、黑板,實現了視、聽、形、聲結合的現代高效的課堂,成為時代和社會的迫切要求。
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帶來了教學的深刻改革,而教學變革必須有先進的理論作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課程整合提供了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建構主義強調情境教學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學習者通過情境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并賦予新知識的某種意義;建構主義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傊?,這一理論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媒體由教具變?yōu)閷W具,為學生的自由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這一理論為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政治課教學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
一、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協作學習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群體活動開展較少,而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很方便地展開群體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意識以及競爭合作能力。比如,在講到《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這一課時,我先提前一周布置學生搜集與民族關系有關的事例,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報刊、廣播、電視、電臺等多種媒體廣泛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我把全班同學分為4組,對搜集和整理的材料展開交流,第一組的討論主題為“我國的民族概況與民族關系”,第二組的討論主題為“如何理解民族平等及其表現”,第三組的討論主題為“如何理解民族團結及其重要性”,第四組的討論主題為“如何理解民族共同繁榮”。每個小組討論主題確定后,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各小組同學利用合作討論和信息分享,克服了探究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減輕了教師搜集信息的困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率。
在合作學習中,也避免了由于性格和能力的差異而造成的在學習上相互制約的情況,突出了能力強的學生的學習優(yōu)勢,也有利于能力相對弱的學生的提高。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目標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為整合提供了平臺。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主動獲取資料。比如,在學生們準備《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一課的過程中,學生搜集的材料五花八門,有世界范圍內民族分裂造成的民族紛爭、有國內民族團結帶來的經濟繁榮,都比較有說服力,通過影像資料的引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分析,將傳統教學中單純的講變成學生的主動探索。在事例分析中,了解了我國民族關系的原則,突出重點。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知識脈絡圖,展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不同角度探討民族原則的重要地位,從而使知識呈現由繁變簡,一目了然,突破難點。
總之,信息技術的運用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實效;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
通過各種媒體設置合作學習的情境,為學生個性表現提供最好空間,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整合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吸收大量信息的需要,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營造動態(tài)的、直觀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眼、耳、手、口多種器官參與學習,調動學生思維,克服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枯燥、課堂信息量小、效率低的缺點,使學生能夠自己發(fā)現問題,并自己著手借助
各種媒體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現代信息技術構筑人與機、生與生、師與生之間多向的、交互的情境,讓學生在討論中合作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能充分利用課前搜集的信息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chuàng)新水乳交融,讓學生們將豐富多彩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而教師順利實現角色轉變,成為學生知識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四、信息技術與學習方法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集聲、像、形為一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育體制下學生學習的主要輔助手段是教學輔導書,做題——核對答案——做題,成為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重結論,輕學習過程,重接受,輕探索發(fā)現,忽視對學習過程和質量的反思,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新課改要求下,更注重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獲取知識帶來了便利,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越來越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擴大自身認知空間,增大信息量,以支持他們進行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從而確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有選擇的學習,使學生由原來“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架設了一個合適的平臺,信息技術是實現研究性學習和基礎性課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沖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體驗性和探索精神,學生學習興趣高,參與意識強,這促使我們反思如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將二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旅順中學)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