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民
在我國各地出版的外語教學及研究類的刊物上,有關(guān)翻譯實踐及理論研究的探討是一個常見的話題。從事翻譯教學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教師和專家、研究人員不時會貢獻出一些精彩深刻的見解。當然,有時某些文章也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和影響讀者。
收到新近出版的《東方翻譯》雜志2010年第3期(總第5期),置于刊首的特稿“由英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想到的幾個問題”一文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應邀參加了相關(guān)申辦報告的翻譯,經(jīng)驗之談自然引人注目。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熱烈舉辦之際,請有關(guān)譯者介紹這方面的體會和經(jīng)驗,想來對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和學習英語翻譯的學生都會是有所借鑒和幫助的。筆者當即仔細閱讀起來。
在該文的第一部分“關(guān)于使用正式文體的幾個問題”中,作者介紹了在正式文本的翻譯中,應注重選擇體現(xiàn)正式文體的詞匯;提到了對國際機構(gòu)的名稱和有關(guān)國際重大活動的翻譯應遵循“先入為主”的原則,采用已有的用法,不應“自由創(chuàng)作”;強調(diào)了對已在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新詞匯應采取“直接采用為上,另行翻譯為下”的做法;特別提出對牽涉到某些專業(yè)問題的詞匯或術(shù)語,不能用非專業(yè)的普通詞匯來表達,并警告說這樣做是“大忌”,會大大影響文件的權(quán)威性。上述幾點都堪稱譯者的經(jīng)驗之談,應當引起學習英漢/漢英翻譯的學生的重視和關(guān)注。接下來,作者專門談了數(shù)字的翻譯問題,這也是筆者自己在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中經(jīng)常注重的一個方面。作者提出,“精確的數(shù)字是‘鐵’是‘鋼’,是正式文件中佐證某一觀點、某一立場的有效手段”,筆者對此深表贊同。把數(shù)字比喻成“鐵”和“鋼”,雖則言重了些,但強調(diào)并不過分,人們無論是在平時的生活還是工作中,時時與數(shù)字打交道,其重要性不需理論上的證明,常識就足以給人們諸多認識和體會了。接著,作者在文章給出的例9討論中引了“第三卷 附錄”中的一段說明文字和英譯文以說明數(shù)字準確翻譯的重要性。正是在這里出現(xiàn)了引起我們警惕的問題。我們且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通過實例來“啟發(fā)”和“引導”讀者的:
例9:隨著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上海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負增長。2000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5.3%,死亡率為7.2%.自然增長率為-1.9%。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hanghai has registered a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ever since 1993. The city’s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was -1.9% in 2000, with the birth rate reaching 5.3% and mortality rate 7.2%.
然后,作者對這一段文字的翻譯作了這樣一番解釋和說明:
例9第二部分里(應改為“例9中的第二句”——筆者注)涉及了三個數(shù)字,翻譯時必須十分仔細。分析原文和譯文的結(jié)構(gòu),我們看到,原文的最后部分(自然增長率為-1.9%),在譯文中成為主句的主要部分,而原文中在其前面的部分(出生率為5.3%,死亡率為7.2%)在譯文中則用介詞with引導,放在后面作為補足語。
作者討論的句子結(jié)構(gòu)方面的變化,是翻譯中的句法轉(zhuǎn)換問題,確實值得注意。作者給出的原文、譯文和解釋中提及的三個數(shù)字都是百分數(shù),而且?guī)讉€數(shù)字都一致,看來翻譯是“準確無誤”的了,但是……且慢!這幾個百分比正確么?筆者在閱讀到原文文字時即已感到吃驚(對這幾個百分比數(shù)字,尤其是出生率5.3%,且聽下面分解),后面提供的譯文以及解釋中的數(shù)字盡管都一樣,但筆者推測作者給出的原文就有錯,后面跟著的一起犯錯,而且錯到太離譜了!
首先,人口出生率竟然為5.3%?根據(jù)上海市公安局提供的數(shù)據(jù),是年上海的戶籍人口為1321.63萬人。依此出生率計算,該年新出生的人口已達到1321.63萬×5.3%≈70萬人!若確是此數(shù),那么上海人每五、六家就有一嬰兒出生!實際上,上海近十年來每年出生的人數(shù)在6至10萬之間,要是某年出生70萬人,不說別的,待這批兒童到入學年齡時,光是我們中小學的規(guī)模不就要擴大十倍嗎?中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恐怕是個極為艱巨的任務了。其他一連串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將接踵而至……
其次,死亡率竟達到7.2%?同樣以戶籍人口1321.63萬人為基數(shù),則該年死亡人數(shù)達到1321.63萬×7.2%≈95萬人!以上海家庭戶數(shù)約500萬戶計,則該年幾乎每四、五家就有人死亡!根據(jù)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近十年上海每年死亡的人數(shù)在9萬多至不到11萬之間。要是一年死亡人數(shù)超過90萬,上海的幾個火葬場恐怕不是“人滿為患”的問題了,而是需要用“大躍進”的速度來加快建設了!此外,一個城市的死亡率達到這樣一個數(shù)字,社會秩序能否保持穩(wěn)定和諧,將是極為令人憂郁不安的了……
還有,自然增長率為-1.9%?如是,則該年少生人口達到25.11萬!如果這一負增長率維持十年的話,上海人口將減少250萬人,戶籍人口將減少近19%(這是簡單機械的數(shù)學計算,實際情況會更為復雜),我們執(zhí)行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恐怕要顛倒過來了!
筆者感到了問題的嚴重!難道《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竟會犯這樣的錯誤?筆者趕到上海圖書館的“世博專題閱覽室”,找到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譯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發(fā)行的《申辦報告》“第三卷 附錄”的24-25頁,把相關(guān)段落的中英文和《東方翻譯》雜志上引用的段落作了仔細的對比,才“松”了一口氣?!渡贽k報告》中的附錄部分中英文都不錯,跟在各個數(shù)字后面的都是千分比符號“‰”,犯錯的是發(fā)在雜志上的文章,把所有的千分比符號都打印成了百分比符號“%”,這一來,所有的數(shù)字都“放”大了整整十倍!作者在文中諄諄告誡我們,“遇到數(shù)字,翻譯時要格外小心,因為‘差之毫厘’,往往會‘失之千里’”(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般表達方式為“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或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筆者注),誠哉,是也。不過,這里作者的勸導倒成了諺語所云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莫非作者采用的是“黑色幽默”,“以身試法”,用自己的一不小心犯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來從反面教導讀者和學生?
筆者在前面提到剛閱讀到該例原文及英譯文時即產(chǎn)生疑問,基點是根據(jù)自己頭腦里對我國人口問題及人口出生率的模糊知識。眾所周知,我國政府在人口增長的巨大壓力下,于改革開放之初推出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個家庭生一個孩子。筆者記得,當時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就在2%(20‰)左右(因此筆者的瞬間反應即是,怎么計劃生育政策推行20年,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模范城市人口出生率反而翻倍增長了?),上海的情況一般低于全國水平。經(jīng)查閱我國政府公布的相關(guān)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1950-1970年代,我國人口出生率基本維持在30‰以上(最高1963年,為43.37‰,最低1979年,為17.82‰。)1980年代基本維持在20‰左右,1990年代逐漸下降至15‰上下,至新世紀的頭十年,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低,近幾年一直維持在12‰左右,計劃生育政策的成效是極為巨大的,而上海近幾十年在人口出生率方面更是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十年出生率大體維持在5‰~7‰上下。目前引起上海地方政府極大關(guān)注的倒是,上海已連續(xù)十多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shù)。與這些數(shù)據(jù)相比,此文出現(xiàn)的錯引、錯譯實在是太荒唐,太不可思議了!
恕筆者直言,在我國個別翻譯研究類刊物上開設的“翻譯自學輔導”欄目中,有時提供的翻譯文章的參考答案也不時會有部分或大或小的漏洞,或明顯不當?shù)姆g、甚至是錯譯。西諺云,“To err is human”,人犯點錯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作為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或研究人員一邊在教人,一邊自己就跟著出錯,這或許是理解方面的問題,或許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或者是缺乏某些方面的基本常識,或者干脆來說,就是在職業(yè)道德或“態(tài)度”方面出了問題,不知讀者以為如何?就筆者本人而言,這是生動形象的一課,是警鐘,是教訓,愿從此牢牢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