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奇
在股指期貨上市時間漸行漸近之際,國內的商品期貨價格在近期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而其中尤以滬銅表現最為搶眼。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恢復、市場信心逐漸穩(wěn)定、流動性大幅增加等多項利多題材的影響,滬銅在2009年走出了單邊上漲的行情,滬銅指數從年初的最低點25914附近開始逐步上揚,在12月31日一度上沖至60001點,最終收盤59988,全年累計上漲了24074點。隨后,在新年開盤后,滬銅指數進一步上揚,截至1月15日已經突破了63000點,在短短的兩周之內就上漲了3000點,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讓交易者咋舌。(圖為滬銅指數月線走勢圖)。
在后期,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市場信心進一步穩(wěn)定,再加上通脹預期的存在,滬銅作為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的期貨品種之一,繼續(xù)維持震蕩上揚走勢的可能性會繼續(xù)增加,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的惡化,已經開始減弱了政策對經濟的刺激力度,個別國家甚至開始逐步加息,以抑制通脹的進一步惡化,這對倫銅、滬銅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再考慮到銅庫存數量不斷增加的因素,我們有理由認為銅的下游消費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銅價大幅上漲的基礎仍不穩(wěn)固,因此近期滬銅價格會維持一個寬幅震蕩的走勢,等待進一步明確的市場變化對價格形成新的引導。近期在參與銅交易時,我們應當關注以下幾個因素:
全球經濟危機的緩解仍是近期支撐價格的主要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發(fā)達經濟體經濟將呈現微弱擴張,由2009年收縮3.4%轉為增長1.3%,增長率低于其增長潛力。美國經濟復蘇步伐可能快于歐洲和日本,2010年GDP增速達到1.5%。另據聯合國2009年12月2日公布的預測,美國經濟將在2009年負增長2.5%以后,2010年恢復增長2.1%;歐盟和日本的經濟分別增長0.6%和0.9%。新興和發(fā)展中經濟體將成為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中國和印度經濟將分別增長8.8%和6.5%。
從全球主要經濟區(qū)GDP數據看,在全球攜手應對經濟危機政策的推動下,2009年之后全球經濟危機開始好轉或緩解。數據顯示,美國、韓國于2008年末率先見底,之后是中國、印度、日本于2009年一季度見底,歐盟最晚,于2009年二季度見底。從全球主要經濟區(qū)GDP恢復速度看,中國、印度、美國恢復較快,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國的GDP數據分別為8.9%、6.8%、2.8%,上述三國的經濟已進入復蘇狀態(tài);但韓國、歐盟、日本的經濟復蘇進程相對遲緩,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經濟區(qū)的GDP數據分別為0.4%、-4.1%、-4.5%,其中,韓國有望在2009年四季度進入復蘇狀態(tài),而歐盟、日本的完全復蘇要等到2010年。根據現階段全球主要經濟區(qū)的經濟運行狀況,預計2010年全球主要經濟區(qū)經濟復蘇概率較大。
同時,作為全球最具實力的經濟實體,美國經濟狀況對全球經濟有很大影響。由于多年來,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對于美國經濟的貢獻率在45%~70%,所以,個人支出對美國經濟復蘇有很大影響。截至2009年9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對于美國經濟的貢獻率已回升到50%以上,這一數據標志著美國個人消費重回主導地位,美國經濟繼續(xù)趨好有了重要的消費支持。
中國因素仍然是支撐價格主要因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為56.6%,表明中國經濟企穩(wěn)回升態(tài)勢進一步鞏固。2009年12月,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6.6%,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12月份中國制造業(yè)PMI指數呈普遍上升趨勢。從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只有新出口訂單指數下降,降幅為1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指數持平;其余各項指數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和購進價格指數升勢明顯,升幅均在2個百分點以上。從指數水平來看,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和購進價格指數較高,均達到60%以上,尤其以購進價格指數為最高,達到66.7%。
在20個行業(yè)中,只有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yè)、化纖制造及橡膠塑料制品業(yè)、煙草制品業(yè)三個行業(yè)低于50%,其余17個行業(yè)均高于50%,尤其以金屬制品業(y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yè)、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業(yè)為最高,達到60%以上。從產品類型看,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生活消費品和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yè)均高于50%,其中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yè)最高,接近60%。
對此,中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12月份中國PMI指數繼續(xù)保持在50%上,表明中國經濟企穩(wěn)回升態(tài)勢進一步鞏固。12月份PMI指數較上月提高,可能是季節(jié)性波動的表現。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需要關注,表明對國際市場轉好的變化不宜過早樂觀。購進價格指數上升表現了企業(yè)生產成本提高,在市場轉好和成本提高背景下,企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變化,應該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對成本增大的承受能力。
同時,為了能夠刺激經濟增長,應對國際經濟危機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危害,從2008年開始,國內財政政策由“穩(wěn)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對克服金融危機的沖擊產生了積極作用。而天量信貸的投放也緩解了市場流動性匱乏的困境。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2010年的貨幣將會繼續(xù)保持目前的充裕水準,國內通脹水平接近于2004年的水平(CPI3.2%),總體呈溫和通脹。
全球通脹成為雙刃劍
早在西方政府高舉“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金融危機之時,通脹預期的種子就被埋下。據悉,美聯儲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資產負債表出現了急劇的擴張。從2008年9月的1.9萬億美元經過短短的9個月時間就擴張至4.5萬億美元。同時,基礎貨幣的投放量也擴張15倍,相當于2001年的25倍。天量的貨幣投放使得市場對未來的通脹充滿想象。
根據最新數據,美國經濟2009年三季度GDP環(huán)比增長2.8%,表明美國經濟已經走出了衰退。從目前看,新增非農就業(yè)損失在逐月下降,已經從高峰時期的每月超過70萬人下降到10月的19萬人。如果經濟復蘇勢頭較強,2010年年中實現正增長并帶動失業(yè)率開始下降的可能性較大。
一般來講,導致通脹的直接原因是貨幣投放量過剩,而導致各國央行增加貨幣發(f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府財政出現赤字,因此,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巨額的財政赤字之后都伴隨著貨幣發(fā)行量的增加和通脹的出現,而解決通脹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通過貨幣政策調節(jié)市場貨幣的供給量,減少貨幣的供給。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不久前人民銀行發(fā)出的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通知,這一消息導致了當日銅價的大幅度回調。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目前的通貨膨脹仍然是支撐銅價走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通脹的水平過高,那么不排除各主要發(fā)達國家采取各種政策調控市場,收縮銀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會對商品價格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總之,由于全球經濟仍然處于逐步恢復的階段,因此2010年市場對今后走勢會存在較大分歧,導致倫銅、滬銅市場多空較量激烈,在宏觀面因素影響下,預計2010年滬銅市場震蕩幅度將明顯大于2009年。相對而言,由于穩(wěn)步增長仍是今后國內外宏觀經濟的主基調。因此在滬銅市場上逢低買進的盈利機會要大于逢高估空的盈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