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1899年-1927年)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哲學家。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學識淵博,涉足于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為中國經濟學、哲學、社會學三方面之實質論理學者”。他的社會學思想和_觀點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再論問題與主義》(1919年)、《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年)、《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社會學上的價值》(1920年)等文章中。本文旨在對李大釗的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作一探究,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李大釗的圖書館學理論
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部主任之后,就致力于圖書館學理論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一套十分完整的圖書館學思想,探索了圖書館的性質與功能。他認為近代圖書館與封建藏書樓有著根本性區(qū)別。“古代圖書館不過是藏書的地方,管理員不過是守書的人。他們不叫書籍損壞,就算盡了他們職務,現(xiàn)在圖書館是研究室。管理員不僅只保存書籍,還要使各種書籍發(fā)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質”,因此必須大力倡辦現(xiàn)代性質的圖書館。李大釗把圖書館明確劃分為“社會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兩大類。他指出:“社會圖書館的對象是社會一般人民,學校圖書館的對象是學生。這兩種性質不同,所以形式也不一樣。”社會圖書館,即公共圖書館。他撰文呼吁:“勞工聚集的地方,必須有適當?shù)膱D書館、書報社,專供工人休息時間的閱覽?!?920年4月,附設在北京大學的通訊圖書館《募捐啟事》提出:“我們必須使人人均有讀書之機會,領受一點新知識、新學說?!边@就具體貫徹了李大釗為勞動人民服務的辦館原則。提出了學校圖書館是為學校師生服務的教育科研機構。他指出:學校圖書館已經不單是藏書的地方,而是“教育的機關”,“是研究室”,具有傳遞知識的功能。既要收藏好書籍,又要有目的地整理書籍,要通過流通借閱。使書籍發(fā)揮教育功能,為廣大讀者尤其是學生服務,也要為學校教學與科研服務。
李大釗的圖書館實踐
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叉學說研究會。李大釗就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后,即以圖書館為陣地,利用書刊借閱進行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活動,將所藏關于俄國革命問題的書籍23種陳列于第四閱覽室,以備讀者批閱,其中有英文版《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無產階級的偉大革命》等書。李大釗在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期間,感到青年學生思想敏銳,中國的未來寄托于這些青年人的身上,便在北大圖書館組織了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會,以紅樓圖書館主任辦公室為園地,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來這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轉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為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準備了條件。在中國圖書館史上,北京大學圖書館是第一所利用書刊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圖書館,這些革命文獻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珍貴館藏,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第一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的開創(chuàng)者。李大釗利用圖書館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傳播進步思想、先進文化上作出了極大貢獻。
藏書建設。為了增加北大藏書的數(shù)量和種類,李大釗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發(fā)布“圖書主任告白”,希望借閱藏書量少的化學書籍的師生盡量在閱覽室閱覽而不要將圖書借出,其他人所借圖書盡可能如期歸還;孤本書概不外借;鼓勵個人將圖書寄存于圖書館,允許其他師生在館中閱讀;號召個人和部門向圖書館捐贈書刊。又經過努力促使校圖書委員會通過了“預算案內添購圖書費應定為每年6萬元”的決議,使圖書購置有了固定的經費。在添置圖書方面,李大釗主張兼收并蓄,增加教學用書的復本和參考書,書刊采購以教學用書和外文圖書為主。他甚至利用一戰(zhàn)后德國馬克貶值的機會,大量購置德文版書籍,包括康德、黑格爾學派和馬克思主義著作在內的大量德文圖書。在報刊收藏方面,開設報刊閱覽室,將過期報刊匯集起來裝訂成冊,要求各辦公室將所訂報刊每lO天或半月送交圖書館一次,并聯(lián)絡各辦公室采取協(xié)商分購的方式,以求所訂種類齊備,避免重復。1917年底。圖書館藏書為147190冊,中外雜志120種。到1920年,藏書已達162031冊。訂購雜志近600種,中外報紙40種左右。到1923年,藏書已達184008冊。北大圖書館藏書數(shù)量,當時居全國大學圖書館第一位和全國圖書館第三位,西文圖書的數(shù)量和種類在全國首屆一指,特別是大量宣揚俄國十月革命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書籍得到了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青年學生的歡迎,改變了他們的世界觀,促使他們轉變?yōu)閳远ǖ鸟R克思主義者。
開展讀者服務。李大釗明確把“使各種書籍發(fā)生很大的效用”作為辦館指導思想。他認為“圖書館就是研究室,閱覽的能隨時翻閱才好”。“開架式”閱覽,增設閱覽室。李大釗認為“開架式”閱覽雖然有所損失,但所得利益比損失大得多,能給人一種選擇的便利。如第一閱覽室專置中文雜志,第二閱覽室專置各種中外報紙,第三閱覽室專置西文和日文雜志,第四閱覽室和第五閱覽室是閱覽中文書籍的地方。又設置第六閱覽室,是為教員閱覽室。大幅度延長開館時間。李大釗改變了以往藏書樓式的開館時間短且不固定的陋習,大規(guī)模地延長開館時間。1918年4月12日,《北京大學日刊》上刊登《圖書館布告》:“本館于本月十二日改定開館時間,每日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一時至五時半,晚七時至九時,星期日照常開館。”李大釗又一改暑期只開半天的成例。1918年7月9日發(fā)布《圖書館主任告白》:“茲為尊重讀者諸君好學之意向起見。自七月九日起上午七時至十一時,下午二時至六時開館?!苯⒖ㄆ侥夸?。李大釗從1918年10月開始著手建立卡片式目錄。首先仿照《杜威分類法》編制了一套西文卡片目錄,這是北大圖書館文獻檢索系統(tǒng)的起步。至1923年,分別編制了著者、書名、分類種簡明目錄。引進國外圖書館管理先,進手段和技術。李大釗十分注意了解歐美和日本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情況,從中學習圖書管理工作的先進手段和技術。他在《美國圖書館員之訓練》、《關于圖書館的研究》等文中,介紹和研究了國外各種圖書館培訓機構、圖書館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和圖書館的業(yè)務工作。1920年,赴英國留學的北大教授劉復受圖書館之托,將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藏書組織方法、圖書標簽格式等加以介紹和說明。李大釗借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之機,對蘇聯(lián)圖書館進行了考察,詢問了列寧格勒的一個海員俱樂部圖書館的藏書數(shù)量、外文書藏書情況、管理人員是否能操外語等,并都一一記載備考。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圖書館的實際,李大釗在圖書分類上,主張西方卡片式目錄與本國目錄編制法合用;提出充分利用閱覽室,實行西方通用的“開架式”借閱方法,但又考慮到國內讀者修養(yǎng)程度和“公德心”不整齊的實際情況,采取管理人員監(jiān)視開放閱覽的方法,盡可能避免開架閱覽的損失;嚴格借閱制度以保證圖書報刊流通便捷。他認為國外圖書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設立專門的圖書館學校,進行了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圖書館學教育。因此他提倡開展圖書館學的學術研究,呼吁盡快建設中國自己的圖書館學校。以培養(yǎng)專門的圖書館學人才,建議國內圖書館學校不能馬上建立之前,先舉辦一些短期訓練班或開演講會。
圖書館員的素質與館際合作。李大釗十分重視圖書館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他建議設立圖書館??苹蚝喴椎膫髁曀?,使管理圖書的都有圖書館教育的知識,并認為“這是關系中國前途的事情,也是關系中國教育前途的事情”。他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國文部開設的“圖書館教育”講座課,引起了學生對圖書館的興趣。1920年暑期,他擔任北京高等師范舉辦的暑期圖書館講習會“圖書館教育”課程的講授。這種講習會開創(chuàng)了我國圖書館教育發(fā)展的新紀元。李大釗把圖書館員提高業(yè)務水平制度化。他親自主持制定《圖書館試行條例》,使各項工作納入科學管理的軌道。在新聘職員時,通過嚴格考試,合格后方能錄用,并實行公開招聘,在報名者中擇優(yōu)錄取。李大釗主張在圖書館中聘用文化層次較高的大學畢業(yè)生擔任圖書館“助教式”工作人員。從1920年9月起,北大圖書館開始聘用“助教式”圖書管理人員。當年受聘的學生有顧頡剛、吳康等6人,連同李大釗在內,館內高層次文化人員占了全館職員總數(shù)15人中的近一半。關于館際合作。1918年3月5日,李大刨率北大圖書館工作人員到當時采用西式方法管理的清華學校圖書館學習參觀,主要學習和了解清華學校圖書館的目錄設置情況、書刊的借閱制度及過期罰款的辦法等。1920年5月,山西大學圖書館館長張藩臣到北大圖書館參觀學習,受到李大釧的熱情接待,張藩臣向李大釗詳細介紹了山西大學圖書館的工作,李大釗深受啟發(fā);從此,注重館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其他圖書館的先進經驗,一直是北大圖書館提高業(yè)務水平的一個重要方法。館際交流互助合作的開展及帶來的極大益處,要求成立協(xié)會來進一步加強館際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