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聞英語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現代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語言變化日新月異,新的詞匯層出不窮。新聞英語頻繁使用新詞,包括新事生新詞、派生新詞匯、舊詞衍生新義;廣泛使用借用詞,如借用外來詞,俗語和俚語,地名,人、物名稱等;多使用首字母縮略詞。英語新聞詞匯具有簡潔性、可讀性以廈新詞的廣泛運用等特點。新聞英語的這些詞匯特點,了解和掌握這些特點,才能提供正確的中文翻譯。
關鍵詞:新聞英語 詞匯特征 英譯漢
引言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作為世界性語言的英語每天都有大量新詞語問世。事實上,現代英語的涵蓋范疇正在成百上千倍地被拓展,而英語世界里能夠詳盡記錄這一變遷世界的最佳手段,已經非英語新聞媒體莫屬。新聞英語集現代英語之大成,各學科的專業(yè)術語,不同領域的行話,民眾的飯后閑聊等,新聞英語幾乎無所不在。新聞英語作為一種重要跨文化的傳播媒介,在語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從語言上看,也有著自己行業(yè)英語明顯的特征。在詞匯方面,新聞英語有別于其他的寫作形式。中國讀者一般熟悉從英語教材上學到的比較規(guī)范的文字,而對新聞報刊上的新聞體詞匯可能較為陌生,這就增加了中國英語習得者閱讀和翻譯英語新聞報刊的難度。了解和掌握一些新聞英語詞匯的特點,才能提供正確的中文翻譯。
新聞英語的詞匯特點及其翻譯
第一,新詞的頻繁使用。
新事生新詞。在變幻莫測的當今社會里,新聞媒體是各個領域所出現的新人新事的最佳表現渠道,這些領域里所產生的新事物、新問題、新現象導致新詞語不斷出現,并具有顯著的社會性。易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如:作為網絡時代的新寵,“博客(blog)”正以銳不可當的氣勢掀起互聯(lián)網產業(yè)的新高潮。英語\"blog\"一詞是由web和log合成的新詞。又如:隨著電視業(yè)的發(fā)展,一個新的電視節(jié)目talkshow(脫口秀)出現了。
派生新詞匯。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各個行業(yè)都在不斷出現新的詞匯。新聞媒介往往最先開始使用這些新詞匯。在英語新聞報道中,記者為了趕稿,經常在一個舊詞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上表示某種意義的前綴或后綴等,構成某個新詞,以彌補原有英語詞匯詞義陳舊有限,難以滿足實際生活需要的缺陷,同時也能使文筆簡練有力。如: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hamburgers themselves are “junk foods”which undermine health.(那篇文章認為漢堡包是損害健康的“垃圾食品”。)上述句子中的“junk foods”是新聞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新詞。又如:An urgenttask is to turn these elements into a“yesable”proposition.(緊迫的任務是把這些原理化為“可接受的建議”。)上述句子中的“yesable”是在yes的基礎上加上一able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詞。再如:在1972年的美國總統(tǒng)選舉期間,一些人秘密潛入民主黨總部當場被抓。該總部叫做Watergate。起初只是一個小小的盜竊事件,后來被發(fā)現和Richard Nixon的再次競選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由此導致總統(tǒng)不得不提前卸任。從此以后,Watergate進入了英語字典,成為丑聞的代名詞。詞素“-gate”不僅是指政治上的丑聞,還影射教育、經濟上的類似現象。例如美國報刊稱美國秘密賣武器給伊朗的交易為Irangate(伊朗門事件),有關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的Zippergate(拉鏈門事件)。這種新的成語或賦予新意義的短語在大眾傳媒中經常出現。尤其是在新聞報刊中。自“水門事件”后,“Watergate”一詞就被用來指任何一件骯臟的政治交易,與任何一種語言一樣,英語成語的起源和所代表的特殊意義都和使用該語言為母語的人的生活習慣、歷史、文化背景、電影、小說、戲劇以及重大政治新聞事件有關,因而更多地了解說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利于理解和翻譯新聞報刊英語。
舊詞衍生新義。舊詞獲得新義也就是一個詞獲得了新的詞義范疇,使原來的表達形式分化來了一個新的詞位。新聞英語中,舊詞添新義的現象屢見不鮮,隨著這些詞語的廣泛運用,它們也逐步滲入日常生活用語中。例如,海嘯(tsunami)本來是指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fā)也可能引起海嘯。但人們現在借用金融海嘯(6nancial tsunami)來形容經濟危機。又如,常用的動詞(break)有了新詞義“霹靂舞”。再如,在計算機術語中mouse(老鼠)成了鼠標;menu原指“菜館的菜單”,現在為“電腦的菜單”。還有其他的例子,如:hacker(黑客)原指熱衷于深入了解計算機網絡內部工作原理的那些程序設計人員,現在常被用于貶義的場合,指那些利用其掌握的技術侵入非公開機構如金融等部門網絡進行破壞的人;cool原指“涼爽的”,現在用來形容比較時尚、新潮甚至另類的年輕人。
上述這三類新詞,雖然有時與原義風馬牛不相及,但在新聞英語中卻層出不窮,大大豐富了新聞英語的詞匯。翻譯時應有足夠的敏感度,以免引起誤解和誤譯。
第二,借用詞的大量使用。
借用外來詞。在報道第一手新鮮資料時,最先使用外來詞匯主要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興趣與注意。一方面,外來詞表現外國新出現的事物;另一方面,外來詞使新聞的時新性更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詞會漸漸英語化,繼而被人們所接受。如blitz原本是德語詞,意思是“閃電和打雷”,后來在英語中指“閃電戰(zhàn)”。又如“Kungfu”一詞源于中文,表示“功夫、武功”,現在在英語中指武術或那些打斗的動作片。外來語的使用填補了英語詞匯的不足,翻譯時應仔細品味,準確把握其表層意思與深層含義,用相應的漢語進行釋譯。有時要采用靈活的方法進行翻譯,如對于源于日語的英語新詞“karaoke”,在漢譯時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翻譯成“卡拉OK”。
借用俗語和俚語。英語新聞面對的是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廣大讀者,新聞報道在注重內容準確、語句簡練的前提下。為了迎合各類讀者的口味。同時也為了增強語言的色彩和表現力,并使文字生動活潑,新聞英語常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俗語和俚語。如Members of the gang heldhim down until at last he cried uncle.(一幫盜賊強按住他直到最后他喊投降。)句中“cry uncle”的意思是“認輸;承認失敗”。在上述例句中,作者有意避開了較為書面化的“surrender”一詞。這些俗語或俚語詞語蘊涵的信息量大,可借以引起聯(lián)想,節(jié)省篇幅。在翻譯時,一般可根據原意直譯,以保持語言精練的余韻。
借用地名,人、物等名稱。新聞英語的受眾是極其廣泛的,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差懸殊,這就要求記者盡量使用大多數人都能理解而又生動形象的詞語。其中較為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經常在新聞報道中借用各國首都等地名、著名建筑物名稱以及政府首腦姓名。以替代該國或其政府及有關部門機構;有時還借用某個物名來表示某個意思,這是新聞英語的獨創(chuàng)。如用The Blue House(藍宮)指代韓國政府,用Wall Street(華爾街)代表美國金融界,用Pentagon(五角大樓)代表美國國防部,用Hollywood(好萊塢)代表美國電影界,用Big Apple(大蘋果)代表紐約等。這些詞在報刊上經常出現,屬一般常識,翻譯時一般只需按字面翻譯,不必作更詳細的解釋。
第三,首字母縮略詞和縮寫式詞語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首字母縮略詞是新聞報道文體的一個顯著用詞特點,它們大多是各類組織和機構的名稱,同時也有人們熟知的事物名稱。如:GDP(gross domestic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CBD (central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務區(qū);BID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經濟開發(fā)區(qū);IT“nformatl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NAS—DAO)(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全國交易商自動報價系統(tǒng)協(xié)會;WHO(the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為了節(jié)省版面,新聞報道還大量使用通行的縮寫式詞語,如eco-friendly(保護生態(tài)的)、e-zinc(電子雜志)、int'l (international)國際的,等等。詞義寬泛,形體短小的詞可以美化版面,簡練文字,因而在新聞寫作中十分常用。對于首字母縮寫詞,在翻譯時可以采用“省譯”的方法,即直接使用縮寫詞,但在翻譯縮寫式詞語時,需要根據具體意思進行翻譯。
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接觸日益頻繁。世界需要了解中國,而中國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大量的信息必須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傳遞。新聞媒體中的詞匯十分豐富。新聞英語語言精確明了,通俗易懂。英語新聞媒體詞匯中,有大量“新聞詞語”,這些詞語用在新聞媒體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常帶有新聞文體的特色,具有特定的含義。新聞文體用詞竭力追求新奇,使用醒目的用詞手段,增強新聞的宣傳效果。
新聞英語作為一種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跨文化傳播媒介,對它進行探討是有實際意義的。在翻譯過程中,應該從其語言特點出發(fā),擺脫原文字面的束縛,把握接受對象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群體性的偏好,注重譯語表達的清晰、準確、客觀等原則,不要把新聞的翻譯當成是一種機械式的活動,要真正做好新聞翻譯,翻譯者應有消化和重組材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