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波 袁 蕾 陳 濤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地球村從預言變?yōu)楝F(xiàn)實。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fā)生的新聞事件(新聞資源)瞬間可以傳遍全球。在新聞資源同源化和新聞報道同質化日趨普遍的今天,抓獨家新聞是黨報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傳統(tǒng)法寶。黨報有了獨家新聞,就能形成獨家影響,造就獨家魅力,塑造獨家品牌,以“一枝梨花壓海棠”的獨特性和新鮮感,贏得更多讀者。
什么是獨家新聞?安徽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汪家駟曾這樣定義:就是媒體上唯此一家的報道、時效上先人一步的報道、內容上耳目一新的報道、形式上為之一振的報道、標題上眼睛一亮的報道、寫作上獨樹一職的報道。
如何打造獨家新聞?筆者認為,以同源的新聞事件本身為依據(jù),力求同一時效上的新聞報道,角度獨辟蹊徑、內容深度與眾不同、讀來震撼人心。
一、角度獨辟蹊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一件事實,由于作者所選的角度不同,新聞作品立意各有不同。可以說,角度選擇的好與壞、新與俗、平與奇,不僅關系著一篇新聞報道的質量高低,也決定著新聞報道是否獨家。
如何選擇獨家新聞角度打造獨家新聞呢?我們先看看新聞角度的概念與內涵。新聞角度即新聞的一個側面,主要包括新聞的立意角度——新聞主題的選擇;新聞的選材角度——報道所用題材的選擇視角:新聞的表現(xiàn)角度——新聞寫作技法的運用;新聞的接受角度——受眾在接受新聞報道事實時所持的觀點。顯然,我們要選擇出好的新聞角度,最基本的要考慮四個因素:主題要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導向性;觀點要緊扣受眾心理;題材要瞄準典型材料;技法要獨辟蹊徑、敢于創(chuàng)新。
當然,選擇獨家報道角度有一個方法問題,只有掌握了有效方法,才能從一般的事物中提煉出與眾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選出獨家角度:從新聞的第二落點、第三落點甚至更多落點拓展和延伸新聞視角;從最能揭示事物本質方面選取新聞角度;從發(fā)展變化中選取新聞角度;從以小見大中選取新聞角度;從具有廣泛共性的話題中選取新聞角度;從事物的側面選取新聞角度;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中選取新聞角度;從政策走向中選取新聞角度;從加強輿論監(jiān)督方面選取新聞角度;從重大事件中選取新聞角度;從比較分析中選取新聞角度,等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選擇最佳角度的能力,必須加強學習提高政治理論水平;貼近群眾多聽基層呼聲;調查研究不斷了解新情況。
二、深度與眾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說,“獨家新聞”多出于“深度報道”。只要有“深度”就會有“獨家”。正因這樣,許多報紙開辟了“深度報道”專欄,還開展“深度報道好新聞競賽”,其目的是凸顯報紙的特色。何為“深度報道”?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大辭典》的解釋是:它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
那么,深度報道究竟應該深在哪墮呢?深度報道應當“深”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深入采訪。大量的新聞實踐證明,記者在采寫深度報道時首先要關注熱點、研究熱點問題,從熱點問題切入,做深度剖析。熱點問題從哪里味?只能從生活中來。要寫好深度報道,就要求記者的作風要深入再深入。二是用好背景材料。廣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能將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新聞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感,從而突出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穿透力。三是充滿思辨色彩。要把報道寫得有深度,就要改變思維方式,增加思辨色彩,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四是體現(xiàn)宏觀審視。從宏觀、全局的角度去審視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才會有深度。寫宏觀報道需要宏觀視角,寫小事情、小人物、小片段也要以小見大,對微觀事實進行宏觀審視。這就是我們說的“要站在田埂上看天安門”。五是要有前瞻性、預見性。這種預測是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是對大量事實進行科學分析、判斷的結果,而不是憑空想象。要通過深度報道,提出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預見和對策,幫助廣大受眾分析研究改革發(fā)展的趨勢,幫助黨和政府不斷完善各項政策。
采寫深度報道還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是要處理好“深”與“新”的關系。在推出深度報道時,應以新鮮感取勝。二是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在解決好深度報道高屋建瓴的同時,要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三是處理好“深”與“活”的關系。深度報道的行文要生動活潑,讓讀者饒有興致地看下去。四是要處理好“深”與“近”的關系。選題要貼近實際、貼近讀者、貼近生活。
三、語言震撼人心
很多新聞角度好、立意好。但語言干巴,讀之味同嚼臘,這使好新聞大打折扣。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寫作過程中語言的表達要凝煉準確、有血有肉、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或者說簡潔而不累贅、犀利而不尖刻、深刻而不深奧、平和而不平淡、生動而不僵硬,力求語言章法美、視覺美、理性美。
新聞語言的章法美。李元授、白丁在《新聞語言學》中指出:“新聞的客觀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準確的,平實的;新聞的時空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簡明的,便捷的;新聞的群眾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通俗的,易懂的;新聞的敏感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銳利的,鮮活的?!彼裕侣務Z言首先要達到具體形象、簡潔生動、準確鮮明、通俗易懂。像新華社發(fā)的《信心在春天綻放》、人民日報刊發(fā)《聽,云南的響聲》等,以其語言的章法美、文思的流暢美,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震撼。
新聞語言的視覺美。現(xiàn)代社會的受眾處于強勢的電子媒體的包圍中,已經習慣了影視視覺文化的語言方式。這提醒我們,新聞報道中要高度重視視覺描寫。生動的視覺描寫,可展示出很容易為讀者理解和接受的更高層次的事實。但寫視覺所及時。絕不能局限于視覺所及。我們來看一例,《硅谷人沒有驚慌》一文中寫道:“新經濟的暴起暴跌。讓這些科技精英口袋鼓起來又癟下去,這在崇尚技術圖騰的年輕人心底留下難以揮去的陰影。浮躁之后的平靜和繁華之后的焦慮彌漫在硅谷的大街小巷?!边@些文字以冷靜、理智的筆觸,寫出了當今經濟界、科技界一部分人的現(xiàn)狀和心態(tài),內涵深刻,閃耀著理性之光,讓人讀之動容,其美學價值不言自喻。再如,“像一團流曳的火焰,鮮袍的軍旗首先映入人們的視線……”,“陸軍的三色迷彩,仿佛秋日里斑斕的草場……”(《世紀大閱兵》),“迷彩服把戰(zhàn)地包裹,秋色把陣地包裹……”(《秋天,我們發(fā)起進攻》),這樣的描寫性語言,使事實更具感染力。
新聞語言的理性之美。首先。應使新聞語言意義明確,用詞準確。避免含糊和夸張,防止歧義。新聞語言不用過頭話,不擺花架子,也不用做作的情感。其次,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受眾,以談心方式寫新聞,推心置腹,娓娓道來,訴諸理性,使新聞語言富有恩辨色彩,運用邏輯的力量來達到傳播的目的。
總之,面對競爭和網(wǎng)絡挑戰(zhàn),受眾對媒體的關注已從對新聞報道的獨占性和時效性,轉向解讀新聞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作為黨報,既要調集精兵強將在一定時間內抓真正的獨家新聞,也要在共享的新聞資源中發(fā)現(xiàn)獨家視角,進行獨家思考,形成獨家觀點,提供獨家解讀,以提高黨報的核心競爭力。